关灯
护眼
字体:

带空间去红楼看戏_听雨问雪【完结】(85)


薛家本来就有了梅家退婚的心理准备, 对此并不意外, 只是王夫人一次意外去蘅芜苑的时候, 发现院子里竟然没有服侍的下人,来到门外就听到宝玉和薛宝琴说:“宝琴妹妹, 这次可是多亏了你,将消息让薛蝌兄弟告诉了环儿, 不然恐怕赵姨娘的尸体烂了, 环儿还不知道那。”
不等薛宝琴回答,王夫人一脚踹开了房门, 骂道:“好你个吃里扒外的小贱人!我贾家哪里亏待你了?你竟然吃住在我贾家, 却这般害我贾家, 难怪梅家不要你,你就是个丧门星…”薛宝琴被骂的掩面痛哭,贾宝玉赶紧拉着王夫人出去。
出了这样的事儿, 薛宝琴自然不能再在贾家住了,薛宝琴命丫鬟找了哥哥薛蝌,下午就被薛蝌接回家了,薛蝌觉得,自己带着妹妹进京,本来就是为了妹妹的婚事儿来的,如今信物归还,以后男婚女嫁各不相gān,自己也好为妹妹找一疼爱她的夫郎。
别的不说,薛家儿郎几乎都是妹控,你看薛蟠无论多混蛋,但是他对薛宝钗那都是疼到骨子里了。而薛蝌那就更是如此了,为了妹妹,他就发誓,妹妹没找到如意郎君之前,自己绝对不娶妻,因为他怕自己一时疏忽,再被自己妻子给宝琴气受。
就在薛蝌想回金陵为妹妹寻一好人家的时候,因为金陵毕竟是薛家的大本营,在那里,谁敢亏待薛家的姑娘?贾环知道了消息,想到毕竟是因为自己才让薛姑娘受到这样的屈rǔ,再说,因为薛宝琴的帮忙,自己才及时收回了娘亲的遗体,没叫野shòu糟蹋了娘的尸骨,所以本就对她有好感。上次去砸贾家的时候,恍惚的也看到了薛宝琴,应该是个跟姐姐差不多的美丽女子。
所以贾环求着薛蟠,将薛蝌请到府中,对薛蝌举起茶杯道:“我虽然不能明着为我娘守孝,但她毕竟是生了我一场,此时却不便饮酒,就以茶代酒了,还请薛兄见谅。”薛蝌赶紧站起来表示并不介意。
贾环接着道:“这杯茶既是对贵兄妹援手的谢意,也是对因此连累薛妹妹的歉意。”说完就饮下了茶,薛蝌本就是一慡朗的汉子,急忙道:“贾兄弟这话可就见外了,你我兄弟一场,怎么会明知令慈受难而不帮忙,以后休要再提这话,否则就是不拿我薛蝌当兄弟了。”
薛蟠也在一边道:“可不是,就你想的多。都是自家兄弟,出了这事儿能不帮忙吗?”几人客套了几句,贾环又道:“今日找哥哥过来,还有一事。”薛蝌慡快的问:“什么事儿?只要哥哥能帮上的,决不推辞!”
贾环道:“那弟弟也不绕弯子了,弟弟想求取令妹,我可以保证终身绝不纳二颜!”薛蝌一听,手抖了一下,如果妹妹嫁给贾环,那绝对是再好不过的了,自己怎么会不知道,京城中想嫁贾赦、林海儿子的名媛有多少,说能绕京城一圈那绝对不是夸张的说法。
薛蝌正色的问:“弟弟的话可当真?可做数?”贾环也严肃的道:“弟弟怎么会拿自己终身之事开玩笑?只是三媒六聘都可以现在就开始,但婚礼要在三年之后。”薛蝌自然明白贾环为何这样说,只是还是说道:“老荣国公可能同意?我薛家可只是商人。”
贾环道:“我的爹爹们从来只看品行,并不在意出身。”薛蝌点头道:“那我就等着荣国公前来提亲了。”之后简单说了几句就告辞了。回到薛府,薛蟠就对薛蝌拱手表示祝贺,薛蝌也很是高兴。薛姨妈带着薛宝琴和贾黛玉出来,听了二人对话,高兴地拉着薛宝琴的手道:“再没想到我儿竟有这般造化,真是佛祖保佑!”
一旁的贾黛玉听了之后,虽然也替小姑高兴,可是更多的却是对自己悲惨的身世的感叹,不由得落下眼泪,用帕子轻拭着。这美人落泪,梨花带雨,初看赏心悦目,惹人怜惜,只是时间长了,那就不是视觉疲劳,那是反胃啊!不过现在薛姨妈非但不烦,还很高兴,因为贾黛玉把薛蟠贪花好色的毛病治好了,薛蟠现在是看到美女就能想到贾黛玉,直接反应就是想吐。
以前是薛蟠主动花钱请人家去jì院找姑娘玩,现在是谁要是跟他提去找姑娘玩,他就跟谁急!而且,贾黛玉还给薛姨妈生了大胖孙子,薛姨妈是怎么想,怎么觉得这个儿媳妇取得好!薛蟠是一瞅到贾黛玉就觉得晦气,可是他不敢说什么,因为你只要一大声,她就一副你不爱我了的眼神,接着哭的更凶了。自己也不能揍她,因为这可是宝玉的亲表妹,到时候没法和兄弟jiāo代啊。
边上的人看着薛蟠纠结的脸,都很不厚道的面带笑容。尤其是想到黛玉写《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bī时,薛蟠立马接口道那也比一年三百六十日,鼻涕眼泪严相bī好吧?时的搞笑场景。深感果然老人说得对,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啊!
第二天,贾赦命媒人上门求娶,薛姨妈坐在主位,为表示女儿家矜持,假意推脱两次,在第三次再提的时候就点头答应了。接着贾赦为表重视,亲自去了一趟宫中,请皇上给证婚,徒禛自然不会为了这点小事拨了兄弟面子,当天就让皇后将薛宝琴宣进宫中问话,傍晚就带着一车赏赐回了薛府,接着就在第二天早上,荣国府送来婚书的时候给正式赐了婚。
现在最后悔的可能就是梅家和贾家了,谁知道薛宝琴竟然能得皇上的青眼,亲自赐婚,当然这里主要是荣国公贾赦的面子,但那一车贵重的赏赐也从侧面说明薛宝琴的聪明,招人喜欢,要知道随便赏两样也是说得过去的,可是皇后却实打实的赏了一车宝贝,这就是薛宝琴自身的本事了。
梅家是后悔当时没想过薛宝琴这般厉害,而且薛宝琴并没有得罪荣国府,后来薛宝琴被赶出贾家,梅家在幸灾乐祸的时候,发现荣国府派了媒婆去了薛府,赶紧派人调查,这事儿也不是什么秘密,很容易就调查出来了,梅家后悔了,自家要是不退婚,贾环自然不用为了报恩求娶薛宝琴,自家儿子娶了薛宝琴,荣国府也会因为欠了薛宝琴人qíng,而格外照顾自家。
至于贾家,那完全是因为听说薛宝琴得皇后赏识,后悔没在薛宝琴被退婚时,坚持当初的决定,将薛宝琴给贾宝玉求娶过来。或者当时没有冲动,留着薛宝琴住在园子里,到时候从大观园出嫁,自家和荣国府就会又联系起来,到时候就让这些踩高捧低的家伙们好看!
就在薛贾两家,三书六礼热热闹闹的举行的时候,朝廷却发生了一件大事,茜香国反了,南安郡王被俘。徒禛明面上大怒,实质上却很高兴,自己准备了这么些年,终于可以向欧洲撕开一条口子了,否则每年养护这上百艘巨轮都要把哥四个给拖垮了,要不是有贾琏,自己现在真的只能每天啃咸菜了。
茜香国是个海上岛国,因为出产一种叫茜香糙的植物而得名,这种糙可以用作大红的染料,之前贾宝玉得到的那条汗巾子就是这种糙染得,这样的布料夏天可以使人不沾身还能散发香味,很得各国贵族喜爱。茜香国主要就是给各国提供中转休息的国家,贸易很是发达。
茜香国的上两任国王是女皇,比较崇尚中原文化,所以一直跟中原jiāo好,甚至为了得到上国庇护,不惜每年给康泰国进上大量的贡品。只是五年前,上任国王病逝,本应传位给自己唯一的女儿,只是没想到,自己前脚闭上了眼睛,后脚爱女就跟过来了。
上任国王有六子一女,其他五子都已封王成家了,只有这个小儿子,因为曾经游历过中原,觉得自己母皇既然如此推崇中原文化,就应该知道中原可是男子当家做主的,母皇这样在中原就是牝jī司晨了。
但是母后的实力不是他能抗衡的,所以他就隐忍着,甚至和欧罗巴的商人暗地里联合,她母皇刚一咽气,他就杀了他的姐姐,自己登基了。只是他和他母亲不同,他觉得欧罗巴的人对他更有诚意,所以他并不亲近中原,只是当时他羽翼未丰,所以只能继续隐忍,还是按照以前的旧历上贡。但是暗地里却开始准备了。
徒禛早就对他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了,只是徒禛却并没有动手,因为徒禛要找机会除掉南安郡王这颗毒瘤,徒禛从自己放出的探子处得知,南安郡王不仅吃空饷吃的严重,而且还学会了养匪,就是和水匪勾结,假意打仗,然后要朝廷出钱。
但是徒禛抓不住确实证据,开国皇帝曾经因为东南西北四郡王屡立奇功,而下旨:四王无大过,不降爵!而且南安郡王手里是有虎符的,更是太上皇亲封的台湾省大都督,掌管十万水军,轻易是不能动的,更何况徒禛也不是贾赦那个不管不顾的惹事jīng,所以徒禛只能任他嘚瑟,纵容着他养虎为患,和茜香国新主眉来眼去,看着他作死。
茜香国国王觉得,自己受了二十来年女人的气,自己国家更是给中原进贡了近两百年,真是憋屈,于是他提出,要想换回南安郡王,必须用上国的公主或者郡主和亲来换,这样两国就是亲亲了,以后每年上贡的东西必须减少。他自己也非常清楚,如果是硬碰硬,茜香国是毫无胜算的,他只是想让自己国家的供奉少一些。另外也是让中原皇帝知道自己国家不是好惹的。
只是早在攻打缅甸的时候,徒禛就明确的表示过了厌恶和亲,尤其是不能接受拿自己的女儿做牺牲品,要是谁想和亲,就拿自己的女儿和亲去,自己绝对不拦着。南安老太妃已经八十多岁了,拄着拐杖蹒跚的进宫,求着皇帝救救自己的孙子。
徒禛气笑了,救她孙子,怎么救?还不是要拿公主和亲换回他孙子吗?于是问老太妃:“合着你孙子是亲生的,朕的女儿就是抱来的?”只是老太太开始耍起了无赖,正好林海有事儿要和徒禛商量,听到老太太胡搅蛮缠的话笑了,只是老王妃突然觉得自己被蛇盯上了,感觉汗毛都立起来了。
果然,就听林海笑呵呵的道:“皇上,快叫人将老王妃扶起来,瞧这地上多凉,不就救南安郡王吗?这点儿小事儿臣给您推荐个人,肯定能帮您分忧。”徒禛端起茶杯将翘起的嘴角挡上,点点头道:“林爱卿快讲。”老王妃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当年林海一个保举,就将太子太师给活活气死,还搭了一个孙女,小的那个要不是她的姑姑也就是养母最后自请出家,说是看破红尘了,将她还回娘家,弄不好小的也得搭进去。他说话肯定没好事儿。
林海面容不变的道:“臣还是保举贾赦,想来他也是有经验的了,去了应该不再话下,只要将茜香国彻底打服了,还怕他不放南安郡王吗?当然,要说水上战争,其实承恩公石智勇应该经验更丰富,将茜西国彻底打下来的几率更大。”
徒禛道:“林爱卿所言极是,来人,去传旨,让石智勇直接调集全部兵力,攻打茜西国。并且告诉石智勇,老王妃惦记孙子,一定要尽快拿下茜西国。”林海拦住传话的小太监,对徒禛道:“皇上,您看直接让贾琏过去怎么样?”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红楼 空间文 听雨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