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到古代的教书匠_夏夜鸣蝉【完结+番外】(137)

  崔瑛笑笑,“孩子嘛,好好教,懂事就好。”

  崔瑛见两边家长都通qíng达理,笑着与他们说了几句闲话,婉拒了家长的留饭,告辞离开。

  “两位兄台请留步,”对这两个言谈出众,气质清贵还在自家父亲面前挂过号的人,提起兴趣的耶律隆绪紧走两步赶到门外,“相逢便是有缘,小弟初来宝地,可否同行一段。”

  “那该我们尽地主之谊了,”崔瑛看了看这人的打扮,再看看跟在他们身后的帮闲,大概猜到面前这人是谁了,他丢了一个眼色给柴永岱,“相请不如偶遇,既然碰到了,又快到饭点了,不如去吃一席如何?”

  “那就请兄台指点了。”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份已经bào露的舅甥俩笑呵呵地跟着崔瑛他们走了。

  “兄台,今日这事,我听了一言半语,不知始末,还请为我解惑。”

  “没什么,不过是两个孩子的口角罢了。”

  “然而圣人教导我们以和为贵,你为何纵容孩子们睚眦必报的xing子呢?”

  “无意的冒犯当然可以以和为贵,但若是存心挑衅,难道退让还能保全自己不成?”崔瑛意有所指地说。

  “至少退让了不会受伤啊!”耶律隆绪脱口而出,“被说两句便冲上去打,脸面上固然好看了,但他的胳膊折了,岂不是得不偿失?”

  “宝儿身形是弱了点,可要是因为这个便一直退让的话,你觉得他在多久之后就会被李五欺负到胳膊折掉?”崔瑛笑道,“男孩子就要有股子阳刚之气,受了欺负该打就得打,若是怕输便不打,那还没打就输了。”

  崔瑛一开始遇到打架的事时也想按现代习惯一样各打五十大板的,可是他仔细一想,现代是依法治国,不支持血亲复仇的,而在古代,为血亲复仇是天经地义的事qíng,曾经那套息事宁人的做法根本不适用。

  “可他必输啊,这架打得不合算吧。”耶律隆绪感觉到崔瑛语气的异样,试探道。

  “没打过谁也说不准什么结果,肯定赢的仗应该打,未必能赢的仗也得打,就算必输的仗,难道还能不打了不成。”崔瑛笑道。

  “你们这底气到足,”萧思温语带讽刺,“不怕被打死么。”

  “不会。”崔瑛还没说话,一旁的柴永岱便接过了话茬,“只要神不散,这人就死不掉,若是脊梁骨被打断了,这辈子就别想挺直了腰杆子做人,那就只能趴在地上,这还有是人吗?”他顿了顿道,“过些天就是陛下的万寿,兄台不妨留下一观,北国有she雕的勇士,咱们大周却也不少智勇双全的将军呢,多见识见识人物也是好的。”

  心知肚明的两伙人很快便各自回家,此时的耶律隆绪再看这汴梁繁华的景象便没有什么好心qíng了,他对萧思温道:“这繁华的汴京,这血xing的孩子可能就是周国的底气所在了吧。”

  第111章 三元及第

  “辽国梁王殿下,陛下有请。”第二天一早,耶律隆绪和萧思温便穿戴起了辽国的礼服,去皇城里等着与大周的皇帝会面。

  辽国毕竟是一个qiáng大的国家,大周还不会将他们作为纯粹的藩属小国来对待。甫一进宫门,他们俩和几个侍卫便被请到了一个小偏厅,小厅里的窗户还没换上玻璃,蒙了一层浅浅的糙色窗纱,桌上的点心却比外面见到的要jīng致很多。不过毕竟自己是代表国家形象,耶律隆绪还是qiáng迫自己将目光转到别的地方。

  “这皇宫小了点,不如上京。”耶律隆绪qiáng行挑剔道,尽力撑起自己qiáng国太子的脸面。

  “可这个小皇宫却能凝聚大人心,”萧思温道,“这周国的宫殿与不少人家比邻而居,最近一户人家住处竟与宫墙只隔数丈,不是太平盛世,安敢如此?”

  “梁王殿下,陛下有请!”日光洒满房间的时候,一个小huáng门进来施礼道。

  耶律隆绪与萧思温到正厅,便见到柴宗训带着柴永岱龙行虎步地步了进来,见到他们还笑得很和气。

  “让贵客久候了。”柴宗训语气轻快地说,“最近为国选贤,事务繁杂,怠慢梁王了。”

  “陛下客气了。”耶律隆绪客套一句,然后就是一系列的礼仪往来,都是两国礼部官员扯了好几天皮才定下来的。

  “说来,贵国是否有一位大臣姓崔?”一切仪式走完,只剩下皇帝父子之后,耶律隆绪有些迫不及待地问道。

  “我国地广人稠,崔氏又是有名的郡望,崔姓的官员实在不少,梁王说的是哪位的官员?”

  “号称是善财童子转世的那位,”耶律隆绪做出一副不好意思的表qíng道,“小王的rǔ名叫文殊奴,自小颇有佛缘,听到善财之名,觉得挺亲切的。”

  “你说崔德华啊,”柴宗训笑道,“今天是不巧了,往日他都同我儿在一处的,不过今日他在家里陪他的宝贝徒弟了。”

  “这位……不是个童子吗?怎么竟有弟子了?”耶律隆绪惊讶道。

  “那就是他们的缘份了,十三岁的先生教了一个十岁的弟子,还将这段师徒缘份延续下来了。”柴宗训笑眯眯地说着无关紧要的话。

  闲聊了两句家常,柴宗训jiāo待柴永岱招待耶律隆绪,然后便又匆匆赶去了崇文殿,在他看来为国选材可比陪一个和儿子一般大的异国客人闲扯重要多了。至于两国的国事,jiāo给儿子就好——儿子大了就能派上用场了。

  “请陛下御览。”华灯初上,一位翰林学士哑着声音将进士科考生的试卷送到柴宗训的御座前,所有的试卷按照他们拟定的名次排放,只等皇帝定下来后便填写榜单,明天一早就能安排新科进士跨马游街了。

  柴宗训摸起第一张试卷,前头明晃晃的“张雷”让他嘴角一勾,他本来就在殿试时看了他一半的策论,文笔虽然称不上华丽,洗练地不像个年青人,字字句句都切中肯綮,以人喻国,以教育兴利除弊的要点写得极为jīng当。

  与那些还在读书,至多游学过一些时日的举子们相比,张雷这个在乡间埋头教书,还愿意动脑子总结经验教训的年青人务实的经验要丰富太多,这也是他能够在会试与殿试中可以脱颖而出的原因。

  “将这策论抄一份送到太上皇那里去,”柴宗训笑着对身边的学士说道,“这是父皇心心念念的未来太学祭酒,好歹将人从邶国公手里争了过来,如今是公议的状元,我爹还不定乐成什么样呢。”

  几位学士也是知道这一段故事的,殿试开始前,老赖在控鹤军里不回宫的太上皇有一次破天荒的早早进了宫,揪着皇帝要皇帝改试题,只许进士题里出现反应当地官声的民谣民歌,不许写无关的事。

  然后邶国公那首“官怨”诗便悄悄地在文人中流传了开来,有钦佩地方官治理有方的,也有传些歪风斜语的,不过是些茶余饭后的笑料罢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