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小吏_拉棉花糖的兔子【完结+番外】(167)

  云雁回在说话之前,先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

  下面的翰林、御史们都好奇地看着他,本来很不理解那板子是做什么的,还有少年郎在做什么,直到他写了一句“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之后,大家才明白那是写字用的,悬挂起来倒是方便大家观看了。只是,这么小一块,写几句话也就没空处了。

  此时此刻,有的人已经反应过来了,看来,此人就是传说中《开封府报》那位年轻的主编了。

  随后,少年郎回过身来,把手中的白色条状物往面前的书桌上一扔,双手撑着书桌,朗声说道:“在下《开封府报》主编云雁回,今日特来与诸位探讨一番报纸的编辑与采访工作。”

  王甫生:“……”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这句话是胡翰林送给本报的警语,诸位都是有才之士,但我还是再解释一遍吧,此言意为随和而不随波逐流,恪守中立,不偏不倚。这,正是在编辑报纸时需要体现出来的!”

  王甫生:“……”

  李泽云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位少年主编说的是“体现出来”,而非“做到”,颇值得玩味,再看周围的同仁们也小声窃语着,便偏头去看王甫生,“王兄,你怎么看?”

  不想,李泽云转头就看到王甫生如同石雕一般,脸上的表qíng更是难以言喻。

  “王兄,王兄?怎么了?”李泽云看王甫生如梦初醒,笑谑道,“怎么,听云主编解《中庸》,受益匪浅,都入定了?”

  “……”王甫生看了看李泽云,又看了看上面神采飞扬的云雁回,嘴唇动了动,“一,一言难尽……”

  ……

  云雁回尚在上面侃侃而谈,好在大家都是有素质的人,而且胡翰林可也在一旁正襟危坐,随时准备记笔记呢,所以他一开口,窃语的人就住口听讲了。

  “接下来,我会分几部分阐述。同时,通过一些实际事例,为大家体现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你们日后可能用得上的经验。”

  云雁回又摸出一块黑板刷,转身把那行字擦掉了,在上面又写了一句话。

  一。目标消费人群。

  众位编撰人员顿时又骚动了起来,倒不是因为这句话语言有点怪异,而是因为那块板子,居然,是可以反复擦除书写的吗?

  就连胡翰林也“咦”了一声,盯住了本来没放在心上的黑板。

  大家都上过学,有的更教过学,几乎是一瞬间,就察觉到了此物的妙用。

  胡翰林不禁开口道:“等一等,你……冒昧了,云郎,你能否说一下,这是什么东西?”

  “这个啊,是黑板和粉笔。”云雁回介绍了一下,“可以反复书写,而且尺寸想多大都行,成本很低的,工部刚刚研究出来的,我这个是试用品。相信不要多久,各个衙门和书院就能装备上了。”

  胡翰林听到最后一句话,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一伸手,示意云雁回继续。

  云雁回便接着给各位才子讲课,他心里本来是有点担心的,毕竟这里坐着不止都是文人,还是特别厉害的那种。

  经历了残酷的科考选拔之后,才学特别好、特别优秀的,才能进翰林院和御史台呢。

  这些人里要是有刺头,估计很难搞,云雁回倒是没什么,他就是怕在胡翰林面前耍流氓会把老头气中风……之前发现他是“文盲”之后老头就郁闷极了。

  但是讲着课云雁回就发现了,越有文化的人素质还真是越高,比起下面那些通讯员,这些翰林、御史不知道多有素质,全都认认真真地记笔记。

  不是说他们中真没刺头了,但是全都知道面对一个新事物的时候,要谦虚地学习。

  所以一上午的课,上得非常顺利友好,云雁回深入浅出地讲解案例,众位才子也听得津津有味。

  对他们来说,这些报纸编撰背后的故事非常有吸引力,云雁回说的内容更是体现了他对此的确很有发言权,值得他们学习,因此态度便更好了。

  到了结束之后,一个个,都喊起“云师”来了。

  “哎呀这怎么好意思,我身无功名,年纪又小,也没念过几天书呢,怎么值当诸位如此称呼。”云雁回“谦虚”地说。

  “圣人还有一字之师呢,何况云师的确才学深厚。”有人大声说道,“胡公也曾经大赞过您是有志之士,但是您却能用最浅显的话语来给我们讲课,正如您所说的,这也是报纸的编撰要求,要有内涵却不掉书袋。古有白乐天令老妪解诗,咱们的报纸,也要能做到这一点才是!”

  众人纷纷赞同。

  李泽云也认同地连连点头,一堂课上下来,就知道云主编是真的有本事了,不过看看旁边的王甫生,怎么又一脸奇怪的神qíng了,让李泽云不禁有点担心,“王兄,你怎么了?”

  “没,没什么……”王甫生摇头。

  胡翰林的脸有点绿,他是赞过云雁回,但那是云雁回“chuī牛”之后,bào露之前,待到知道云雁回是“chuī牛”后,他怎么可能跑去和夸过的人一一解释啊!

  再看云雁回,胡翰林就更黑线了。

  云雁回:“啊哈哈哈哈哈你们这样说那我怎么还好意思拒绝,老师都喊了,那待会儿我叫烧烤来请各位吃——日后你们来水景记报上过我的课一律有折扣啊!”

  众位翰林、御史一起欢呼起来。

  李泽云拉住王甫生,“太好啦王兄,待会儿有烧烤吃了!哎呀,南蛮烧烤每次都排特别长的队,老买不到呢!云师太好了!”

  王甫生jīng神恍惚,“是啊,太好了……”

  第176章 东京日报

  多年后, 学者们评价《东京日报》时,除了提及它对后世新闻传播行业的启示之外,无不认为其为北宋最具权威xing的报纸,并且为后人研究北宋历史文化提供了大量可靠信息。

  《东京日报》于皇祐三年元月发行了第一期,有时事要闻、社会评论、文学艺术等等版面, 甚至登上了第一则报纸广告——关于大宋甲级蹴鞠联赛进行选拔赛的消息。

  这一则广告, 是宋甲主办方的宗室们亲自会见《东京日报》编辑部敲定的, 付了真金白银的广告费。

  同时也定下了基调,即便同是朝廷部门,也不能随便在日报上登广告,该给多少一文钱不能少。

  后来, 由于销量节节攀高,权威xing也越来越高,虽然官家没有要求,也没设立通讯员, 但各个衙门甚至在内部定下了军令状。

  参考《开封府报》对于下面县的上稿量要求, 要求必须在《东京日报》上露面多少次, 随之而来的便是各个衙门自发投稿,或者是邀请《东京日报》过来采访。

  而广告费,就更加是高昂了,毕竟效果也是实打实的。

  汴京各个行业的百姓,无论是市农工商,都以登上日报为荣。尤其民间艺人,这甚至成为了是否是当红艺人的标准——红到惊动《东京日报》,才叫真的红。

  而这《东京日报》的编辑团队以及作者名单在后世人看来,简直可以用恐怖两个字来形容。

  创办伊始,就是以全翰林御史的豪华阵容现身,随着规模扩张,独立一部之后,从这里走出的高官才子更是无数,有很多相公都曾在这里做过编辑或者记者。

  《东京日报》也会向外约稿,各个版面都会约,那个文学艺术版块,简直就成了大宋才子们“争妍斗艳”之处,不知道有多少名篇佳句便是在此首发。

  《东京日报》的第一期,足足加印了五次。

  这报纸要发行的消息传出去后,就引得民众翘首期盼了。

  有《开封府报》珠玉在前,对于这么一份据说比《开封府报》更要jīng彩,又是公开发售的报纸,自然足足提起大家的期待度。

  报纸是委托遍布东京城的各个酒家发售,毕竟有之前《开封府报》打下的底子,这些酒家大多都有兼职读报的博士。

  首印是印了十万份的,半个上午就卖光了。这可是稀罕物,一份也不过几文钱,少喝两碗水饭就能买到了。

  后来累计卖出去了三十万份,也就是说,大约每四五个人里,就有一个买了第一期东京日报的。

  但是,后来销量就急剧下跌了。

  不是说吸引力下降了,相反,关注度上升了。

  第一期是因为新鲜,有意义,头一次买到公开发售的报纸。但是,很多人甚至不认得几个字呢,买回去纯粹留着纪念。

  后来呢,普通人家就不会每期都买了,若想知道报纸上说了什么,找个酒家,自有读报博士念与你听。

  倘若祖坟冒青烟,上了报纸,那才需要买一份好好收藏吧。

  所以,到了后来,这报纸印出来是亏本的,卖的钱甚至平不了印刷成本,更别提还得付给编辑、记者们版面费,还有支付给作者们的润笔费了。

  幸好《东京日报》编辑部的人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云雁回告诉过他们了,《开封府报》不公开发售,而《东京日报》公开发售,但是也别想卖报纸能赚到什么钱。

  一个有影响力的刊物,赚的从来不是卖书钱,是广告费。

  只要影响力高,卖广告就能赚翻。

  事实证明云雁回说的是对的,《东京日报》一期的广告费,是个令人咋舌的数字,商家们还前赴后继,举着真金白银,抢破脑袋也要上呢。

  ……

  开封府作为一个官府衙门,是肯定订了《东京日报》的,云雁回这里,更是每期都专门有一份样刊。

  云雁回和那些编辑、记者关系都很好了,他虽然只上了一次课,但是毕竟大家认他为半师,所以除了请客吃过烧烤之外,后来有去找他讨教的,他也都不吝赐教了。

  《东京日报》发售第一个月,多次受到朝廷上下以及仁宗的肯定,编辑部有过庆祝了,但那些年轻编辑和记者还是又凑了些钱,在樊楼置办了席面,私下再欢庆一番,没有上司领导总是放得开一些。

  云雁回与大家年纪相近,人有可亲,所以也请了他去。

  大家一同指派了王甫生去请云师,因为大家发现了,云师见到王甫生后,好像还挺关照他的,看来十分欣赏他。

  王甫生脚步沉重地到了开封府,说明来意,问了云雁回在哪。

  开封府的人说,雁哥儿正在厨房呢,便引王甫生去了。

  王甫生到了厨房,这时候正是休息的时间,厨房的人都在外面晒太阳、聊天,唯有大理寺正赵允初坐在外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拉棉花糖的兔子 拉棉花糖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