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明皇太孙日常_七年玉【完结+番外】(411)

  朱瞻基自信满满地说道:“当然能。”说着,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爹,这北镇抚司里的门道可不少,三叔这个指挥使都被架空了还不自知。”

  朱高炽一脸不信:“你三叔被架空了,不可能吧?”

  “事实如此,不过三叔自己没有发现而已。”朱瞻基幸灾乐祸地笑道,“锦衣卫真正的掌控者是纪纲,而不是三叔。”

  朱高炽拧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很简单,比起三叔,皇爷爷更相信纪纲。”朱瞻基把玩着手中的棋子,似笑非笑地说道,“过不了多久,三叔这个指挥使就要让贤了。”

  “你皇爷爷当初就是因为你三叔是他的亲儿子,所以才让你三叔做锦衣卫指挥使的,怎么你皇爷爷现在却不相信你三叔?”

  “爹,三叔有什么心思,你不知道吗?”想到他三叔那些手段,朱瞻基嗤笑一声,“三叔自以为他很聪明,自以为他的心思能瞒过所有人,自以为他做的事情不会有人知道,其实他那点心思和手段,皇爷爷早就知道。让三叔做锦衣卫指挥使,其实就是让纪纲监督他。”

  “你皇爷爷告诉你的?”

  “不是,我自己猜的。”朱瞻基说道,“这么简单的事情,皇爷爷才不会告诉我。”

  朱高炽:“……”忽然觉得自己被内涵了。

  “锦衣卫的事情,爹你就不要操心了。”朱瞻基对朱高炽微微地笑了笑,“一切有我。”

  听到儿子这么说,朱高炽心中便放心了,没有再问这件事情。

  陪朱高炽下了一局棋,朱瞻基又陪弟弟们玩了一会儿,就回到自己的洪庆宫,开始批阅乾清宫送来的一些奏折。

  朱棣派人送来的一些奏折,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都是一些小事。这些小事,朱瞻基处理起来非常得心应手。

  当然也不全是小事,也有些要紧的事情。朱棣让朱瞻基处理,就是想看看他会怎么处理。这段时日,朱瞻基批阅过的奏折让朱棣很满意。

  在朱棣眼中,朱瞻基批阅奏折的能力完全不输给大儿子朱高炽。

  第134章

  这几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第一件事情, 就是朱棣下令营建北京皇宫。第二件事情,就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来,带回来很多好东西, 也在外邦树立起大明的国威。郑和回来没多久, 就开始第二次下西洋。

  第三件事情, 就是在无影的协助下,锦衣卫终于把白莲教彻底铲除了。第四件事情, 就是郑和开始第三次下西洋。第五件事情,就是修好了《永乐大典》。

  永乐五年,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 不过全书在永乐六年才抄写完毕。「来自度娘」

  《永乐大典》是人工抄写完成的,并没有进行拓印,所以非常珍贵。《永乐大典》抄写完成后, 就放在文渊阁, 没有流传到民间, 也就是说百姓和文人学子们是无法翻阅的。

  朱瞻基在那本金手指书上看到《永乐大典》在后世遗失, 觉得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为了能让《永乐大典》遗传到后世, 也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永乐大典》,朱瞻基提出刊印《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原书就有一万多册, 想要全部刊印出来,是一件非常繁复的工程, 当然花费的财力也非常巨大。朱瞻基提出刊印的时候,大臣们是反对的, 但是朱瞻基坚持刊印。

  朱瞻基觉得他皇爷爷修出这么伟大的一部书,如果只是搁置在文渊阁做摆饰, 那就太可惜了。在他看来, 修书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的看到, 而不是为了摆在那里好看。虽然刊印的工程和工费都非常庞大,但是可以一点点的刊印,没必要一下子全部刊印出来。

  朱棣觉得朱瞻基说的在理,就下旨刊印。因为工程和工费巨大,每年只刊印一部分。

  刊印出来的一部分,大臣们可以借阅。如果大臣们想要自己拓印也是可以的,但是大臣们不能私自售卖拓印版的《永乐大典》。如果被发现有人私自售卖《永乐大典》,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永乐大典》的刊印版,朱瞻基还提议借给太学,让太学的学子们能翻阅到《永乐大典》。当然,太学也可以自己拓印《永乐大典》,但是不能卖给学子,只能借阅给学子。

  学子们可以在太学里借阅《永乐大典》。如果学子们想要自己抄写或者拓印《永乐大典》也是可以的,但是同样不能私自售卖。

  朱瞻基这么做,是为了让全天下的学子们或者百姓们都能看到《永乐大典》。对于他这一措施,全天下的文人学子们非常感激他。?

  要知道在古代,书可是非常珍贵的。那些世家藏了很多好书,但是绝不会轻易外借,只允许本族的人借阅,这就让很多文人学子们看不到好书。

  在朱瞻基看来,好书不应该在世家或者文渊阁里珍藏着,而是让全天下的人阅读。书,只有被阅读了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如果它不能被阅读,那它与那些摆在家里的古董花瓶有何区别。

  朱棣一开始和大臣们一样觉得把《永乐大典》流传到民间并不是什么好事,毕竟在他们的观念里,好书就得好好藏着。后来,听朱瞻基说如果不把《永乐大典》流传到民间,日后要是《永乐大典》遗失了怎么办,又或者《永乐大典》出了意外毁掉怎么办。

  如果有一天《永乐大典》真的出事,而民间却有《永乐大典》,届时《永乐大典》就不会失传。朱棣这么一听,觉得朱瞻基说的很对,于是同意让《永乐大典》流传到民间,让全天下的人都能阅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爽文 七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