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展昭BG同人)且相逢_端木零【完结】(21)

  此言一出,正如她所想,包拯和公孙策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因为这诗,却是包拯在端州任上所写。

  这诗句自然比不上李杜之作有名,虽然的确流传千年为现代人所知,听过之人也是极少数的。若不是因为展昭的缘故,罗清秋也不可能知道。即便是她知道这两句,整首诗也背不下来。现今的读书人怕是也不知道这诗,罗清秋能道出来,定然是为人惊讶的。

  “我曾去过端州,听过大人的这首诗。”罗清秋道。

  不想罗清秋还去过端州,包拯赞赏地点头,这姑娘倒真是见多识广。

  然而这喜字确实少,往下包拯和公孙策也无诗可言,便又换了个字。

  又玩一轮,又道说“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包拯道。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公孙策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罗清秋道。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包拯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公孙策道。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罗清秋道。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包拯道。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公孙策道。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罗清秋本是顺口,话已出口却意识到什么不对。

  这是句宋朝的诗啊!赵师秀是宋人——虽然自己也不太知道这首诗的具体时间,但看包拯和公孙策的神情,这首诗现下应该是没有了。

  罗清秋心下暗悔。方才还想着辛弃疾的诗不能说呢,怎么这就脱口而出了?

  看包拯、公孙策皆看向自己,罗清秋只得讪讪道:“这……是我自己作的。方才一时说顺口了,登不上大雅之堂,大人和先生就当没听到吧。”

  公孙策道:“姑娘这诗作得很好,如何算登不上大雅之堂呢?”

  “就是一句没头没尾的诗罢了,先生谬赞了。”

  若不这样说,他们若要去查,定然查不到,若是万一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句诗,罗清秋担心到时候对赵师秀写这句诗会有什么影响。倒不如说是自己写的,虽然感觉有点对不起赵师秀,但这样一来,包拯和公孙策也就不会再深究了吧。

  果然,包拯和公孙策没有再过多谈论这句诗,仍是继续吟诗了。

  罗清秋却是怕再一个不小心说出什么后人的诗来,便不再参与。

  眼见天色渐明,长夜将尽,罗清秋百无聊赖,回房取了笛子来。

  竹笛声大,不过除夕之夜合该热闹些,不怕吵,罗清秋便挑了印象中欢快的曲子吹起来。

  她的竹笛是在现代学的,很不扎实,老师安排的练习任务几乎从没完成过,练笛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毕竟学了三四年,倒也能吹些复杂的曲子。在舒州不曾顾上,在开封有次逛街的时候看到笛子,便买下来了。毕竟学了那么久,罗清秋也不想就这样荒废了。

  正吹着,展昭忽然向她走来,罗清秋忙放下笛子。

  “姑娘……擅音律?”

  罗清秋摇头:“我也就是会吹笛子而已,离‘擅音律’还差得远呢。”

  “姑娘吹得很好,只是这曲子,从未听过。”

  “这是……我家乡那边的。”罗清秋句子中间停顿了一下,让展昭反应过来,她指的是一千年后。

  展昭点点头。他到现在仍是无法分辨罗清秋到底是不是来自另一个世界。她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似乎都说明她说的是真话,相处下来,罗清秋也的确是个好姑娘,可世上,真的有那样的事吗?

  太阳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众人收拾精神,各去做自己的事了。

  在现代,过了除夕,仪式感就少了许多,不过是上班族趁着假期窝在家里看春晚重播,学生党接着写寒假作业。但在北宋,初一作为春节当日,到处都弥漫着节日的气息。从初一起,开放关扑三日,即一种赌注是实物的赌博游戏,罗清秋不曾参与过,自然要去看一看。

  赌博的魅力在于,总觉得自己下一次就能赢。罗清秋给自己规定了个今日花的钱数,便放开去玩了。关扑用铜钱正反来定输赢,这日几乎每一家商铺都可以关扑,虽然也有无良商家做手脚,但大多数商家都是规矩的。罗清秋好歹会算个概率,概率太小花钱太多的便不扑,一日下来虽然胜少负多,但总算没花太多冤枉钱,也扑到了几样喜欢的东西。

  自一首饰摊扑到了一根钗子后,罗清秋发觉自己已经逛到了城西,也该往回走了,便原路回返。未走几步,却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蹲在地上掷铜钱。

  “……先生?”罗清秋过去打招呼。那人抬头,果然是公孙策。

  “先生……也在关扑啊。”罗清秋有些惊讶,在她的印象里,公孙策这样的长者,是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

  “是啊,府中也无事,出来凑凑热闹。”公孙策一笑。

  罗清秋见公孙策方才要扑的是书,虽然没有扑中,也并未影响公孙策的心情。

  他二人便结伴回府,公孙策看罗清秋手里拿着些东西,笑道:“姑娘收获不少?”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