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之嫡长孙_虞秋【完结+番外】(124)

  “如何凑不到一处?等三姑娘和四姑娘也出了门子,姑娘们都成了奶奶,再一起联诗也使得。”

  明显的劝慰,黛玉知她心意,笑笑不再多说。

  明煦这边就很无趣了,开始与贾琏闲聊还好,因为当年在江南与贾琏一道玩过,比起贾家其他人,两人还算的上点头之交,本也不是没有更进一步的机会,当年明煦从江南回来送姐姐出嫁,还一同喝过酒,只是明煦再一次返还江南,去年才又回来,本来就是泛泛之交,久不联系又生疏起来。

  而且一番言谈之后,明煦发现几年过去,贾琏几乎没有什么长进,本来因着年少俊俏的容貌而不显的气质,也露出几分猥琐来。

  贾琏虽然私德不修,性格却称得上八面玲珑,与他交谈轻松愉快。之后贾政进来,就变得客气拘谨起来,虽然大家子必修社交,没让场面陷入尴尬,但也确实没什么好聊的,贾政与他说了一回儿文章经济,就叫人带宝玉过来。

  明煦其实不想作为别人家的孩子来指导作业,但出于礼节,明煦不会拒绝,但宝玉的脸色实在不好看,似乎是真的很讨厌他这样的“禄蠹”。

  不喜欢读书其实也没什么,生在公侯之家,做个富贵闲人也不错,但他是二房嫡子,父母都是要强的,就由不得他。

  宝玉厌恶读书,却不作为,天真的有一日过一日,面对父亲的诘问检查,只一味的搪塞逃避。婚礼那日宝玉表现稳重,明煦还以为他长大了,如今看来仍旧十分天真。

  到底养在闺闱之中,没见过世面,不曾经受风雨。

  在贾府用过午膳,明煦与黛玉没有多留,告别了长辈就驱车离开。

  “时辰还早,不必着急回去,左右已经出来了,玉儿可有想去的地方?”出了贾府,明煦黛玉两人坐在马车上闲说。

  黛玉摇摇头:“我并不常出门。”所以一时想不出什么地方可去。

  “你方才不是说,你家中姊妹在钓鱼,我们不若去庄上,正好天气合适。”明煦提议。

  “太远了,回去该误了时辰。”黛玉仍旧摇头,明煦特意请假陪她过府,若是归家太晚,宋氏那里恐有微词。

  “如此,就去逛铺子,说起来,还不曾与你一共闲逛过。”

  小夫妻两个头一回出门逛街,两人都感到新鲜,逛街买了不少东西,顺道还去了名下的产业转转,“连吃带拿”了不少,给府上大小主子们捎带了礼物。

  才一进门,就见明溯身边的常随迎上来:“老爷说,大爷回府了去前头书房一趟。”

  明煦只好转身让黛玉一个人先回院子,先跟着人去明溯书房了。

  “儿子请父亲安,父亲唤我何事?”

  “坐。”明溯指了指座位。

  明煦依言坐下,明溯并未直说何事,先是关心了两句儿子的工作,在翰林院待得如何,适应与否。

  明煦一一仔细答了,都说好。

  明溯点点头,话锋一转:“我儿何意?可是要争取那庶吉士?”

  这就是在问明煦几次入两仪殿奉君了,考取庶吉士之后可为御前侍读,为皇帝讲书。

  “儿诗书浅薄,阅历不足,恐与庶吉士无缘。”还真没想过继续往上考,知行合一,明煦一开始就想外放历练历练能力,做些实事,但俗话说“非翰林不入内阁”,为了长远发展,资历还是要熬,而且他还年轻,实不必着急往皇上跟前凑。

  但皇帝显然不这么想,几次让他送书不说,批阅奏折时还偶尔问他看法,都是朝政大事,明煦当然不敢有什么看法,只有在皇上问起民生或官员拍马屁的折子时方斟酌着说两句,也没想明白皇帝是看上他什么了,本来还打算今日去问问祖父来着。

  “翰林院藏书珍贵,不乏前朝史籍,儿子觉得修书就很好,前些年为了科举考试,杂学落下了很多,也好借此机会充实己身。”明煦如此说道。

  “这样很好,往后或外放,或留京,少时不读书,有的是捉襟见肘的时候,切不可因为考中进士就荒废了读书。”

  明煦点头应诺,见明溯面有沉思之色,遂问:“父亲因何事心中存疑?”

  明煦已经入朝,比起先前的教导,此时明溯要直接很多:“我前几日收到你姐姐的来信,报平安的家信,言她在南边很好,叫我和你母亲不必挂心。”

  明煦没接话,他知道父亲要说的不是这个,果然,“兵部这次调动有些大,皇上似乎对贾化有所不满,有意换人上去,至于人选,暂时还看不出。”

  这就是说他姐夫谢深那边有动静,可能给皇上递了折子密报,皇上准备有大动作。

  贾化,字时飞,号雨村,时任兵部尚书。叫明溯来说,贾化官职虽高,但根基不稳,偏有些恃才傲物的意味,与朝中同僚相交淡淡。

  贾化背后靠着的是王,贾两家,动贾雨村更是一种信号,皇上对朝中四王八公态度转变的信号。

  明溯还有些存疑,注意到这些情况能想到暂时这么多。

  但明煦明白,其实不用上边动手,这些跟着老圣上的老臣家正在走向衰败,传家不到百年,已然不胜其弊。皇上不过是想加快这种衰败,甚至是使其灭亡。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穿越重生言情 红楼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