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和_来自远方【完结+番外】(412)


沈瑄所料不错,户部左侍郎的奏疏递上去,皇帝很快做了批复。
就两个字,不行。
孟清和能想到的事,朱棣自然不会忽略。杀jī取卵,以榨gān大宁为代价,缓解河南等地蝗灾的事,朱棣肯定不会做。派人去大宁是学习先进生产经验,挑选优质粮种禾苗,不是去抄家的。
户部左侍郎不服,继续上疏,朱棣gān脆把锦衣卫查到的消息直接甩到他跟前。
“尔等勤政,朕心甚慰。然需知,民为国之本!挟私怨而罔顾民生,有才,朕亦不会再用!“
看过锦衣卫送到御前的密报,户部做侍郎再也无法维持面上表情,颤巍巍的下拜,再不敢多言。
他同大宁都指挥使朱旺有私怨,尽取大宁之粮,确有私心。
本以为会将朱旺拿下,不料,最终陷进去的却是自己。
“来人!”
朱棣一声令下,殿外执勤的金吾卫步入,奉命摘了户部左侍郎的乌纱,除掉他的官袍,拖下去丢进刑部大牢。开chūn后,和牢友一起发往遵化炒铁屯田。
天子亲丁罪囚北京为名,屯田抵罪之法。
凡徒流罪,除不赦,其余有犯俱免杖刑。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屯田抵罪。定立年限,纳粮抵杖罪。除官吏不该罢职役者及民单丁有田粮者依律科断,余皆如之。
关在北京刑部的犯官,大多将免于戍边,也不必到崇山密林里去做人猿泰山,只要勤劳肯gān,子孙仍有出头之日。
这就相当于在犯官眼前吊了一根胡萝卜,想要让子孙有个好前程?必须照着皇帝的话好好种田。
针对河南蝗灾,朱棣下令调拨北平库仓赈灾。
但粮食总有吃完的一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令户部遣官到大宁择选良种,为顺天八府,也为蝗灾之后的chūn耕和补种。
土地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
大灾之后,赈灾粮只能缓解一时,不如发给百姓良种,耕牛,农具,奖励百姓耕种,以此避免田地荒废,流民大规模出现。
为免蝗灾再次蔓延,朱棣采纳沈瑄的建议,下令卫所官军扑蝗。
“懈怠,于救灾不利者,以罪论。”
皇令下达,河南境内,以都指挥使司为主,布政使司协同,卫所官军全被调动起来。
烟熏火烧,掘地三尺。但凡能想到的办法,都要用上。
枯huáng的禾苗,空旷的田地中,很快响起噼啪的炸裂声。
刚领到赈灾粮的父老走到田边,双目被烟熏得生疼,却坚持着不肯退后一步。但凡还有力气的,都加入了扑灭蝗虫的队伍。
耆老,青壮,健妇,连韶龄幼童都随着父母的脚步,在黑烟中扑杀毁了家人生计的罪魁祸首。
huáng昏时,浓烟渐渐散去,泪水在农人们染有烟尘的脸上留下一道道印痕。
农人们相携跪地,向京城方向再拜。
“天子仁德!”
“陛下万岁万万岁!”
乡间有文人说,今上篡位夺权,bī死亲侄,是bàonüè滥杀之人。但于现下的河南百姓而言,朱棣却是一个圣德慈爱之君。因为他让大家有了活路,有了继续在祖辈土地上生活下去,不用流离失所的希望。
朱棣生于战火,少时尝居凤阳,深知百姓疾苦。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后,年长受命镇守北方,冒霜雪出塞,与士卒同甘共苦,他所经历过的,绝非生于膏粱,长于皇宫,几乎不出大内的侄子所能体会。
远在北京的朱棣不能亲耳听到高呼万岁之声,却能从布政使和都指挥使的奏疏上看到百姓的真心拥戴。
百姓为水,君为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朱元璋教给了儿子,也同样教给了孙子。从实行来看,儿子明显比孙子做得更好。
放下奏疏,朱棣长舒一口气,目光转向站在暖阁中的沈瑄。
“此次河南蝗灾得灭,瑄儿立有大功。”朱棣笑道,“若无瑄儿提醒,朕竟忽略,可调卫所边军助灭蝗灾。”
边军有屯田防备鞑子的重责,不能擅动,更不能离开戍卫之地。
内省卫所则不同。
现在国内不打仗,宵小qiáng盗有衙役和巡检足以应付,卫军就近扑灭蝗灾,可谓事急从权。史官记载,也会以天子仁德作为注解。
以军灭蝗,古有先例,同太祖成法也不相违背。
沈瑄请调卫军的奏疏一上,朱棣当即准奏。如今效果摆在眼前,永乐帝一边点头,一边对沈瑄大加夸赞。
朕的眼光果然不错,别看老爹的儿子数量多,比起真才实学,动手能力,朕的儿子也不差!
想到这里,不免想起南京的长子和一个劲向他要人要粮的次子和幼子。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来自远方 强取豪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