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和_来自远方【完结+番外】(474)


读过信,郑公公二话不说,同样加入了换人的行列。
不换?
不换也得换!反抗的定然是倭寇,统统抓起来!
郑和的换人行动得到了王景弘的大力支持。
很快,汉王和赵王派来的人察觉了其中端倪,想跟着动手,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好在有丁千户告知,兴宁伯有言,此次换来的工匠将无偿赠送两位殿下一批。当然,大头还是要献给天子的。
几句话下来,说得众人眉开眼笑,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前武库司郎中,虽然离开文官队伍已久,一身本事却没落下。
丁千户会做人,会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他还不晕船!
选派丁千户随郑和一起下东洋,孟清和都不得不赞叹自己有识人之能,果真是眼光独到。
于是乎,在郑和的船队中,多出了一个深得兴宁伯真传的丁千户,下西洋的历史,也将因此而变得不同。

第一百四十六章 震撼的年礼

永乐二年丙申,新年临近,金陵城内格外的热闹。城中的客栈食肆,几乎日日客满。
朝鲜,安南等番邦遣使朝拜,献上方物,以贺正旦。云南四川等地土司也纷纷来朝,又有各地藩王派遣朝贺的队伍,尤其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进献的嘉禾,主动缴纳的粮税和金银,更为这份热闹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永乐帝感慨,到底是自己的儿子,处处为父皇着想,很好。
感慨完,一个个的敲打藩王,瞧见没有,侄子都有这么高的觉悟,做叔叔的是不是也该有点表示?
藩王咬牙表示,一定改正落后思想,努力向侄子学习!
永乐帝满意了,朱高煦和朱高燧再一次遭到了严重的表扬。
朱老四的兄弟们是不是心在淌血,就没人关心了。
之所以给老爹送钱,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也不是故意找其他藩王的麻烦,只因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确有这个底气。
谁让人家有钱?
自就藩以来,兄弟俩一心忙着领地大发展,开垦荒田,种植粮食,鼓励畜牧业,开发工商业。有人在耳边念叨些五四三,直接一脚踹飞。
此举并非表明朱高煦和朱高燧对南京的那把龙椅不感兴趣,而是他们发现,与其làng费时间在这些事上,不如下地种田,到市场体察一下民情,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
老爹龙jīng虎猛,挥鞭子抽人一点不含糊,成日里惦记着难以实现的期望,完全是和自己过不去。
平王的例子摆在眼前,又有孟清和不时的敲边鼓,无论是朱高煦还是朱高燧,都不想成为第二个朱高炽。
顺应心意的,未必是真心为自己好的。
明明不是自己gān的,却不明不白的背了黑锅,被老爹厌弃,即便同朱高炽不和,也难免流两滴同情的泪水。
在这种思想趋势下,朱高煦和朱高燧渐渐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实gān派。谁敢继续在耳边撺掇,踹飞不算,还要补上几鞭子。
回头再看早年间做的那些事,两人都感到汗颜。
那个脑门被夹了的是谁?反正不是自己,坚决不是!
汗水擦gān,继续埋头苦gān。
种田,开互市,效仿大宁办学。
以皇帝亲子,北疆藩王的身份,做起事来更加得心应手。
孟清和遇到的问题,在两人眼中根本就不是问题。
孟清和被朝臣弹劾,只能自辩。朱高煦和朱高燧则先发制人,不能弹劾奏疏送出,先上表向老爹抱怨,这群只会挑毛病不gān事的让儿臣很是烦恼,不如老爹帮忙收拾一下?
结果自然是皇帝动手了,皇帝他儿子舒心了。
这是没法羡慕的。
谁让人家背景雄厚,上头有人呢?
臣子和儿子,义子和亲子,终究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朱棣视沈瑄如亲子,处处关照。沈瑄却不能像朱高煦兄弟一样,直接上表抱怨朝臣。纵然朱棣不介意他这么做,也会挥舞着鞭子为他出气,就沈瑄本身而言,非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越过这道无形的界线。
一次两次还罢,次数多了,朝臣的弹劾奏疏就能淹死他。
孟清和十分了解这一点,做事总是会再三考量,能不麻烦沈瑄,尽量自己解决。
锦衣卫将宣府和开原的情况上报,朱棣很高兴,大笔一挥,设立汉王府和赵王府三护卫的敕令很快发出南京。
五万七千的护卫人数着实是个大手笔。在各地藩王主动裁减军备的同时,发出这道敕令,即便不是朱棣的本意,也给两个儿子拉了不少仇恨值。
没有藩王上表,却有朝臣上疏,言天子许两位皇子设立万人护卫,实为不妥。
奏疏上的言辞并不激烈,表达的意思却相当尖锐。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来自远方 强取豪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