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花开春暖_闲听落花【完结+番外】(274)

  程恪仔细想了想,笑着点了点头,“也好,让古萧刻吧。”

  “嗯。”李小暖答应着,将打着呵欠的阿笨打横抱着,慢慢晃了没多大会儿,阿笨就呼呼睡着了,程恪忙跳下榻,掀起帘子,招手叫了人进来,抱着阿笨下去歇着了。

  三月末,古萧带着整理出来的古大人文稿,找到了钱继远府上,恭恭敬敬的将书稿呈上,“钱先生,这是从先父遗稿中理出来的几篇文章,想请先生看看,辑在一处可合适。”

  钱继远很快就翻完了,合上文稿,看着古萧,和蔼的问道:“好是极好,就是少了些,怎么不多选几篇?”

  “先父的手稿,先祖母走时,化去了大半,余下的也就这些了。”古萧老老实实的说道,钱继远闭了闭眼睛,重重的感叹了一声,“唉!可惜可惜!老夫人是伤透了心哪!那就这样吧,刻出来,送几本给我。”

  “是,还想麻烦先生一件事,”古萧有些为难的说道,钱继远忙抬手示意着,“你说,你只管说。”

  “想请先生写个序。”古萧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第三百三十章:清者自清

  钱继远眼睛亮了起来,站起来,搓着手来回走了几趟,看着古萧,“这哪是麻烦,这是……”

  钱继远看住古萧,咽回了后面的话,慢吞吞的问道:“是你那滑头先生让你来找我写序的?”

  古萧有些尴尬的挠了挠头,“先生说,钱先生是文坛泰斗,写了序,那个……”

  “你那先生,就是心眼多!他写不写?”

  “也写,说放到您后头。”

  古萧急忙答道,钱继远点了点头,坐回到扶手椅上,看着为难的脸上泛起微红的古萧,笑了起来,抬了抬手,仿佛安抚着他般,“能给古大人这文集写序,我是求之不得,你那先生的意思我懂,古大人毕竟……声名蒙尘,有我和随云老头儿顶在前头,纵有什么事,也能稍挡一挡,嗯……”

  钱继远仿佛想起什么来,“这文集,定了在哪家书坊刻了没有?”

  “还没有。”

  “那就去汇古坊吧,那是我钱家的本钱,就去那里刻。”

  钱继远说起,站起来,背着手来回走了几步,站在古萧面前,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是个实诚孩子,书刻出来,先送几本到景王府,还有汝南王府,过几天若没什么话,再让人放到各大书肆里去,古大人只你一根独苗,古家,要守份。”

  古萧站起来,长揖到底,“多谢先生指教。”

  钱继远伸手扶起他,“这序我要好好斟酌斟酌,过个三五天,我写好了,连书稿让人送到府上。”

  古萧答应着,又长揖到底谢了,才告辞回去了。

  四月中,古志恒的文集就刻了出来,刻工极jīng致,用了最上等的金粟纸,微微泛huáng的细密宣纸托着勾画清晰的黑色小字,雅致中带着隐约的伤感,京城各大书肆都收到了书,放到了书肆最显眼处,买书的人往来不绝,文集很快从京城书肆卖到了两浙路各大书肆,立时就成了两浙路文人的骄傲和必读必存之书。

  这本文集,又跟着两浙路的商人带往各处,往南往北如风般流传而去。

  顾二奶奶在路上实实在在的病了一场,直到四月中,才赶到了南边老宅中,老宅管事领着她到了一处狭小的偏院,叫开门,吩咐着开门的年迈婆子,“这是二房顾二奶奶,三少爷的娘,带她进去安置了,有事叫你儿子找我去。”

  说完,转头看着顾二奶奶,“二奶奶将就将就,咱南边不比京城,我还忙着,有事你跟huáng婆子说,让她儿子找我去。”

  顾二奶奶打量着简直就是简陋无比的院子,还没反应过来,那管事已经甩着胳膊走了。

  huáng婆子将门推开,出了门,看着院子外堆得满满的七八辆车,烦恼的嘟嚷着:“这许多,往哪儿放?真真是!”

  顾二奶奶已经进了院子,转身打量着小小的天井,拎着裙子进了晕暗的正屋,转了个圈,又出来,左右看了看,穿过右边一个小小的偏门,进了后面一进院子,后面院子显得宽敞了许多,种了很多花糙,一幢两层的小楼也显得比前院正屋gān净清慡的多,顾二奶奶伤心的舒了口气,再从右边的偏门穿过去,后面就是个极小的花园,最后面一排矮些的起脊青瓦屋,大约就是仆从们的居处了。

  这就是程悯海在南边的居处!

  顾二奶奶悲从心来,用帕子掩着脸,哀哀痛哭起来。

  程悯海并不在家里,huáng婆子不耐烦着一张脸,答着顾二奶奶的话,“……都是我!我不做谁做去?丫头?哪有丫头?……有差使,跟田大人去尉县了,唉哟哟,二奶奶,你回来再问三少爷吧,这满院就我一个老婆子,又要gān这个,又要gān那个,今天这么多人,这饭也做不够了!”

  huáng婆子gān脆去了厨下,一边嘟嚷着一边生火做饭去了,顾二奶奶坐在yīn凉的正屋里,喝着杯茶,青霞带着几个丫头,在屋里转着,如此简陋陈旧的地方,要从何处收拾起?

  四月末,古大人的文集随着那些商队、车马行,涌进了北三路,在北三路文人中流传开来,诚王怒不可遏,让人写了封措词激烈的折子,八百里快递,递进了宫里,皇上掂着诚王的折子,漠然的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随手扔在了一边。

  四五月里,chūn花烂漫,温暖宜人,阿笨脱了厚衣服,利落的学会了翻身坐起来,老太妃和王妃守着jīng力旺盛的过份的阿笨,左看左好右看右好,就没一处不好的地方。

  chūn意弥满了各处,秦凤路陇州城外,糙木繁盛,人流不息,仿佛比哪一年都热闹繁华,城门处,往来不息的人流中,有眼尖的,仰头盯着城墙近顶处的一处隐约的字迹,好奇的叫着:“快看,那是什么东西?谁在那上头写字?怎么爬上去的?”

  好事者聚众仰头看着,议论着,那模糊的字迹却无论如何也辨认不清,有人叫了一句,“泼点水试试!”

  有好事者真取了桶水来,却泼不到那么高,一个壮汉自告奋勇的接过剩下的水,大吼一声,用力泼到了那片模糊的字迹处,水所及处,字就鲜明的显了出来,“……但得众生……”

  有识字的高声念着显露出来的几个字,兴奋的催促着,“再泼再泼,看看到底写的什么,这事有意思,这么高的地方怎么会生出字来?得看看到底写的什么,说不定是菩萨显灵呢!”

  众人哈哈大笑着,起着哄,提水泼水的也来了兴致,有凑趣者,竟找了只喷水车来,汲了水,喷到了那片字迹处,字迹鲜明的显现了出来,竟是一首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看热闹的人群哗然而叫,喧然惊叫议论起来,陇州府出怪事了!

  城墙下看热闹的人群走了一批,来了一批,文人书生们摇头晃脑的念诵着,拍着折扇,连声赞着‘好诗好句!’猜测着这是不是有人以此来博取文名,贩夫走卒们不识字,仰头当神迹看着,有那虔诚的,跪在城墙下磕着头,甚至有人上起香来,一时成了陇州府最大的新鲜奇闻。

  隔了两三天,半夜起,陇州府淅淅沥沥下起chūn雨来,早起开城门的老卒走出几步,按着斗笠,仰头看着那片字迹,昨夜一场雨,许是把字淋没了。

  触眼所及处,老卒呆怔住了,那字在雨中更加鲜亮,仿佛活过来一般,字旁边,竟显来张清晰的人脸来,老卒半张着嘴,傻了片刻,突然跪在雨中,冲着城墙,喃喃祷告着,恭恭敬敬的磕起头来,门dòng里的几个年青守卒愕然看着跪倒在雨地中、磕头不已的老卒,忙抓起斗笠胡乱戴在头上,冲了出来。

  几个人扶起老卒,将老卒掉在雨地中的斗笠重又给他戴在头上,顺着老卒颤抖的手,看着城墙上的那首诗,和那个面容温和,正怜悯的注视着众生的人像,惊讶的点着人像,叫了起来,“又出怪事了!出画了!”

  “那是古大人!连中三元的古大人!”

  老卒嘴唇抖动着,激动的声音嘶哑的叫道,“我在这守了几十年的门,我认得出,一眼就认得出,那是古大人!冤死的那个古大人,连中三元的那个古大人!文曲星古大人!”

  雨下了一整天,城墙下,被拥挤不堪的人群踩的一片泥泞,城墙下原本繁盛的糙木也被踩得仿佛从来没生过一根糙,靠近城墙处,扔出了一个高高的香烛堆,在淅沥的雨中冒着青烟,和雨丝混在一处,衬得那墙上的人像和诗句神圣中带出些神秘来。

  秦凤路安抚使兼陇州知州赵远明背着手,远远看着那高高的显在城墙上的古志恒和诗句,感慨的紧紧咬着牙,努力不让自己失了态,古年兄,公道自在人心,清者自清!

  赵远明呆呆了站了大半个时辰,才转过身,吩咐着从人:“传令下去,城上城下,着人仔细看着,别让人靠近,任何人不得擅动。”

  从人答应着,裹了裹蓑衣,往城里跑去传令去了,赵远明回过身,长长的叹出口气,冲着城墙长揖到底,转过身,回去城里写折子去了,这事,一定要禀了皇上处置。

  远远的,李福贵袖着手,微微抠搂着腰,仿佛一脸愁苦的站在城门口的角落里,眯着眼睛看着直直立着,一动不动的赵远明,看着他长揖到底,转身进了城,才长长的舒出口气来,调过眼神,看着那越堆越高的香烛堆,眼神里溢出满满的哀伤。

  一个面容平常,衣着举止处处平常的年青男子,袖着手走到李福贵身边,略后半步站住,顺着李福贵的眼神看着那堆青烟缭绕的香烛,声音极轻的说道:“回吧,上头说过,事结了赶紧回去。”

  “嗯。”

  李福贵答应着,又仰头看了眼在城墙上俯视着众生的古大人,似有似无的垂了两下头,转身往不远处两辆围着靛蓝粗布围子的车子走去。

  年青男子亦步亦趋的跟在后面,上了后面一辆车子,车夫抖动缰绳,驾着车子往京城方向疾驶而去。

  第三百三十一章:余荫

  四月末,六部吏考结束,程悯川连考了几场,总算功夫没有白费,考进工部做了名不入品的小吏,夫妻两人高兴不已,齐氏特意让人备了桌酒菜,一家人吃了顿庆贺饭,程悯川喝了几杯酒,满脸红晕,有些熏熏然起来,齐氏打发奶娘抱了孩子下去,侧身坐到程悯川旁边的圆凳上,看着心qíng极其舒畅愉快的丈夫,掂量着,笑着说道:“这些日子,家里真是喜事连连,母亲平安到了南边,一切都好,今天大哥收到信儿,让大嫂过来说了一声。”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闲听落花 种田文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