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小地主_弱颜【完结+番外】(508)

  “三哥,你也别急着gān活,多歇些日子,把身子养好了,这是主要的。”连守信就劝连守礼道。

  连守礼点头答应了。

  从老宅搬出来的连守礼,面色虽然憔悴,但身上、脸上,却似乎比过去多了一丝活气儿。

  连蔓儿看见这变化,心里高兴。为连守礼,为赵氏,更是为了连叶儿。

  在屋里吃了点东西,歇息够了,大家就都往酸菜作坊的院子里来。除了连叶儿收拾的这一板车的东西,张氏又让人陪着赵氏回了老宅一趟,将别的零碎的东西又收拾了一些过来,张氏又从自己家里拿了些东西来,帮着赵氏收拾、安置房屋。

  连蔓儿则是将自己的一套新被褥给了连叶儿,恭贺她终于搬出老宅,一家人开始自立门户过日子。

  归置好了新家,连守礼就急着和连守信商量,寻找房场。

  “等开chūn化冻,我就不gān别的了,先把房子盖起来。”连守礼对连守信道。

  因为早就打算了要盖房子,所以连守礼一家三口心里也看中了几处房场,有两处是在村里,就在后街,跟连家老宅距离很近,另有一处,是在连蔓儿家新家的斜对过,隔了一条土路。

  那里,已经有了几户人家,都是后来搬过来的。

  若是以前,估计连守礼会选村里后街的房场,不过现在,只连叶儿一说,想和连蔓儿住的近些,连守礼就答应,选了后面这一处房场。

  第五百八十章炸元宵

  “这个房场不错,咱两家离的近这就不用说了。”连蔓儿知道了,就对连叶儿道,“就算现在人少点,以后就多了。另外,你们现在在那盖房子,前后院子还能圈的大点。”

  在庄户人家中,连守礼、赵氏和连叶儿这样的一家三口独立出来,就显得人口单薄,格外的“孤”,和连蔓儿家住的近一些,是很明智的选择。而对于庄户人家,大一点的院落,是每户人家的期望。因为那样,就有足够的地方种菜、养猪、养jī等,都在一个院子里,最方便照料。

  因为是村里的人,盖房要房场并不需要花钱,只需要和里正说一声,得到里正的同意,并且没有别的人来相争,就可以了。连守信陪着连守礼去了一趟里正家里,就把房场的事qíng谈妥了。

  还在正月里,不管连守礼多么着急,房子也不可能立刻动工,因此,只是将房场丈量好,连守礼就继续在家里休养。

  搬出来住了,最高兴的莫过于连叶儿,每天简直就像只小蜜蜂一样欢快地忙碌着,似乎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她还乐颠颠地来找连蔓儿,预定花籽,说是要将房前屋后都种上花,一看就是对未来的新家已经有了美好的规划。

  连蔓儿自然答应了。

  “……到时候看有没有果树苗,我也给你准备两棵。”

  “那太好了,谢谢蔓儿姐。”连叶儿高兴的什么似的。

  而老宅那边,连老爷子接连几天都没出门,因为上火,嘴上起了一圈的火泡。周氏火气也很大,坐在炕上不歇气地连骂了两天,没有指名道姓,也没说明是连守礼搬走的事,只是说她自己命苦,儿子媳妇都没良心。

  这是连蔓儿听小福说的。小福则是从长工那打听来的。

  连叶儿砍了老宅西厢房的窗户。还把炕给刨了,连守礼说好他会负责给修好。不过连守礼现在在养身子,连守信就打发了自家的长工去把老宅西厢房给修缮好了,因为是正月里,还格外多给了赏钱。

  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辽东府的风俗,是家家户户要吃元宵,挂灯笼,放烟花鞭pào。

  因为辽东府本地并不出产白糯米。所以白糯米面的元宵在庄户人家眼里,还是稀罕的东西,大多数的庄户人家,这个时候吃的是huáng米面,也就是包饽饽用的那种面做的元宵。

  元宵的馅料品种也并不多,最常见的是青丝玫瑰的,黑芝麻的。枣泥的,还有就是五仁的,其中又以青丝玫瑰馅的最为普遍。

  辽东府的元宵,是先将馅料做成剂子,也就是小丸子状,然后放进白糯米粉或者huáng米面粉中,然后晃动笸箩,让馅料剂子均匀地粘裹上面粉而成的,这也叫做滚元宵。而南方这一天吃的汤圆。则是将糯米面加水和好,像北方包饽饽那样,加入馅料包成的。

  连蔓儿并不太喜欢吃煮元宵,她喜欢将皮炸的苏苏脆脆的炸元宵。元宵适合下油锅炸,而汤圆就不合适。

  连蔓儿家吃的,是从县城买回来的白糯米面的元宵。这元宵,连家老宅,吴玉贵家,连叶儿家。还有张青山家。都有份。

  张青山家的元宵,是张氏打发了长工赶着车送去的。除了元宵之外,还有ròu和点心。

  厨房里,张氏带着韩忠媳妇正在炸元宵,多半锅的豆油,已经泛起了油花,张氏和韩忠媳妇正将一粒粒元宵小心地放进油锅里炸。

  元宵买来的时候,一般都是冻着的,在炸之前,必须要将冻着的元宵放炕头上解冻了。否则,元宵入油锅之后,就会“蹦”。

  即便是完全解冻的元宵,在油炸的过程中也是有危险的,比如说现在,连蔓儿就听见轻轻的一声“砰”,一粒炸开口的元宵“蹦”起来,随之就有油花飞溅了出来。

  张氏和韩忠媳妇都武装的严严实实的,两个人又有经验,就都躲开了,没有让油花溅落到皮肤上。

  连蔓儿和张采云到前院来玩,想进厨房,正好碰到这一幕。韩忠媳妇就将锅盖给盖上了,然后,就只能听见锅里一声声的闷响。

  “娘啊,要不就别炸元宵了,这还真挺吓人的。”连蔓儿就笑道。

  “没事,一会就好了。”张氏摆摆手,笑道。一年统共就这一个正月十五,孩子们爱吃炸元宵,她这个做娘的怎么会因为这点麻烦,就让孩子们失望那。“你俩上别处玩会去,这里油烟大。”

  连蔓儿和张采云没有走,就站在厨房门口,和张氏说话。这会工夫,韩忠媳妇已经掀开锅盖,用漏勺将一粒粒炸的焦huáng的喷香的元宵捞了出来,其中很多元宵都开了口,露出里面雪白的糯米面。

  “蔓儿姑娘,咱这炸元宵有了,要不,再试试炒元宵?”韩忠媳妇捞出炸元宵,就笑着向连蔓儿道,“稍微多放点油,大点火炒的元宵,和这炸的元宵也差不离,还不蹦。就是皮没这么脆生,稍微有点软。”

  “那就试试炒一盘吧。”连蔓儿就道。

  韩忠媳妇答应一声,就将锅里的油都舀了出来,只剩下大约一勺油的样子,又在锅底加柴,然后将一盘元宵倒进锅里,飞快地用铲子扒拉,让每一粒元宵受热均匀。那元宵沾了热油,就以ròu眼可见的速度膨大起来,雪白的表皮也渐渐地发huáng。

  要将元宵炒的跟油炸出来似的,首先一个是火候要好,再一个,就是动手的主妇手要快,韩忠媳妇显然十分在行,一会工夫,就将一盘元宵炒好了。炒出来的元宵,比原来的体积膨大了一倍,表皮焦huáng,泛着油花,而且没有开口。

  连蔓儿就夹起一个尝了,果然外苏里糯,再加上甜甜的馅料,非常的可口。

  吃过了正月十五的大餐,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就商量起了明天进城的事qíng。元宵节正日在家里过,正月十六,他们要进城去逛灯会、看花灯。

  第五八十一章礼多人不怪

  锦阳县城每年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都会有灯会,并在县城最繁华的街道上形成灯市,几乎彻夜人流如织。

  虽然三十里营子与锦阳县城之间只有三十里的距离,但是连守信和张氏这么些年,却从来没有进城去看过灯。连蔓儿这几个小的,自然也就更没有去过了。其原因,无外乎有两点。

  原因之一,就是原来家里没钱,有钱也都紧着连守仁那一家了。进城去看灯,就算看了灯不在城里住,来回都用走的,可多少还会有些花销。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没分家的时候,连老爷子和周氏对他们管教的极严。看花灯,是玩乐,而在连家,是不允许儿孙们玩乐的。

  听连老爷子和周氏的训导,gān活、吃饭、睡觉,并听从连老爷子和周氏的指令做其他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就是连家的子孙们的生活。

  当然,其中不包括连守仁一家。

  因此,今年连蔓儿和小七一提出来,说想去看灯会,连守信和张氏就都同意了。至于连枝儿和五郎两个当然也不会反对。

  正月里,正是闲时侯,他们家有现成的车,在县城里还有了房子,进县城看灯极方便。

  进城看灯,首先要商量谁去的问题。

  连蔓儿一家都要去,当然也包括鲁先生,还有住在这的张采云。另外还要带上小福和小喜,只留下韩忠和韩忠媳妇看家。张氏还找了吴王氏和赵氏,说到时候几家人都一起去。

  吴王氏高高兴兴地答应了,到时候吴家四口人都要去。赵氏回家和连守礼商量。两口子不去,只让连叶儿跟了连蔓儿一起去看灯。

  除此之外,张氏还请了娘家的人。那天打发人去给张家送元宵和ròu。就带了信儿过去,请张家人一起进城看灯。张青山捎信儿回来,也答应了,说好了明天十六他们一早就过来,和张氏一起进城。

  张家打算进城看灯的人有李氏带着两个孙子,还有两个儿媳妇张王氏、胡氏,张庆年也会来。他负责赶车。至于张青山和小儿子张延年,则留在家里看家,不来。

  明天就要去看灯,连枝儿、连蔓儿、张采云、小七几个可高兴坏了,坐在炕上就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小七还跟连蔓儿商量要把他存在连蔓儿那的钱支一些出来,打算看灯的时候花。

  总共二十来人要去看灯,连守信和张氏就商量着明天要用几辆车,都让谁赶车,还有些什么东西要带之类的。

  两口子商量着商量着,眼神几次jiāo汇,就同时想到了一个问题。

  “咱都去看灯,是不是得跟老宅打个招呼,问问他爷和他奶去不去?”张氏就先提了出来。

  她们一家都去看灯。还带着张氏的娘家人和亲家一家人,却不带连老爷子和周氏,这是要给人留话把儿的。

  这个年代就是这样,即便连老爷子和周氏对他们做的再过分,但老两口子生养了连守信,只凭这一点。只要连守信这一家都还活着,而且过的不错,那么遇到像这样的事,舆论都会偏向连老爷子和周氏那一边。

  “他爷和他奶肯定都不去。”连守信就道,“不过,老两口去不去的,咱是都应该请请。”

  “是这个理。”张氏就道。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种田文 弱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