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小地主_弱颜【完结+番外】(523)

  连守信和五郎从外面回来,小七也从私塾下学回来,一家人围坐一桌吃晌午饭。

  在饭桌上,张氏就说起吴王氏今天来说要盖房子的事。

  连枝儿和连蔓儿已经事先从吴家玉那知道了这件事,并不意外,只有连枝儿知道要盖新房是为了娶她进门,就羞红了脸,低着头吃饭也不说话。其他的人。都和张氏一样很高兴。

  “下晌我就带木匠过去,把尺寸啥的都定好了。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这家具咱全包了呗。”连守信就道。

  “那就全包了吧。那不怀大奶奶嫁进王家,她住的那几间屋子,家具摆设啥的。都是陪送来的。”张氏就道。

  “这还真得再多请俩木匠,”连守信扒了一口饭,想了想,又说道,“这就要盖房子,那肯定是……”

  话说了一半,连守信瞧见连枝儿的头垂的更低了。就没说下去。

  立刻就要盖房,这自然是急着要迎娶连枝儿进门的意思。

  “她婶子和我说了这件事。”张氏就接着道,“过两天请人掐算日子,依我的意思,还是定在冬月。要不腊月也行。”

  庄户人家cao办像娶媳妇这样的喜事,一般都爱扎堆在冬月、腊月这两个月。一来,正是农闲的时候。二来,秋收过后,家家户户仓里都有了粮食,手头也宽松些。三来吗,这办喜事,少不得要置办酒席,选在冬月、腊月。酒席上剩下的饭菜能放的住,不至于làng费。

  甚至,冬三月出生的孩子也最多,还比夏天生的孩子好养活。因为,就那几个月,庄户人家既有闲。而且还吃的饱。

  吃过了晌午饭,几个孩子从屋里出来,连守信和张氏还坐在炕上。没了孩子们在跟前,老两口子又唠起了连枝儿的婚事。

  “枝儿今年就十七了,就是他们不提,这个亲也该做了。”连守信就道。

  “我算着也是今年。她婶子上午啥都跟我说了,今年办枝儿和家兴的事,明年啊,就该办家玉的事了。”张氏就道,“她身子还跟我说,前些天咱老爷子那一回,把他们两口子给吓了个够呛。这眼瞅着老爷子缓过来了,他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屋里并没别人,不过说到这,张氏还是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

  “是看咱老爷子没啥事了,要不,这房子估计也都顾不上,就得给俩孩子把亲事给办了。”

  连守信就点头。

  “咱枝儿这也算是命里带的福气,苦尽甘来。”张氏又恢复了正常的说话音调道。

  下午,连守信和五郎就带了木匠去了镇上,这一去,就直到傍晚,在吴家吃了晚饭才回来。吴家兴在吃饭前还来请张氏娘儿几个都过去,张氏她们没去,只让吴家兴去私塾接小七去吃饭。

  连守信在吴家喝了酒,脸喝的红喷喷地,显得格外喜气。

  “亲家说了,新屋子照咱们这后院的来,都用琉璃窗,不能委屈了咱们枝儿。”连守信喝多了酒,如果不是倒头就睡,那就会变得有些黏糊。这一回来,喝了醒酒汤,他没有立刻睡倒,也不顾几个孩子还在跟前,就粘在张氏跟前,巴拉巴拉地说个不停。

  “我和我爹也说了,房子是吴家盖,里面的一应家伙事,啥也不用他们预备,都是咱们给陪送。”五郎在旁就笑道。他比连守信清醒多了,这倒不是因为他酒量更好,而是张氏早就和吴家兴打了招呼,让他在的场合都要照应五郎几分。五郎毕竟还是个少年。

  连守信和五郎这次去,不仅量回了房屋的尺寸,还将大面上要陪送给连枝儿的东西都跟那边透了底。

  吴家要盖房,动作比连守礼家还要快些。一边是亲兄弟,一边是儿女亲家,连守信不偏不倚,带着五郎都去给帮了两个工,又打发了长工过去帮忙。连守礼这边毕竟人口单薄,银钱也不大凑手,因此说起来,还是这边帮的多一些……刮了一冬天的北风,终于转了风向。从南面刮来的风,虽然还不能将寒意全部驱散,但是带来的暖意和湿气还是一点点地浸润了大地。

  冰雪消融,冻土融化,光秃秃的地面上开始有星星点点的绿冒出来,很快就连成了片。田地里,雪被子也已经融化了,露出下面短短的麦苗。

  连蔓儿家的冬小麦,顺利的度过寒冬,迎来了chūn天。

  眼看着chūn寒未退,但是那几亩冬小麦却和早chūn的野糙、野菜一样一天比一天更焕发出生机来,连蔓儿一家的喜悦都挂在了脸上。

  chūn小麦的产量毕竟少一些,口味上也略逊于冬小麦,成功地种植、收割了冬小麦,才真正意味着她们自己终于种出了细粮。这不仅会改善她们一家的生活,也将会改善辽东府千万户庄户人家的生活。

  冬小麦成功过冬,立刻就成了连守信的心头好,他每天至少要去地里走一圈,看看冬小麦的长势,有的时候,一天还会去上两趟,甚至三趟。

  “咱地里种出白面来了,真的白面,不是黑面。”晚间,躺在炕上,连守信还跟张氏唠叨。

  连守信所说的黑面,是指用chūn小麦磨的小麦面,因为面色发黑,庄户人家又不习惯叫什么chūn小麦面、冬小麦面,为了和冬小麦磨出来的白面相区别,连蔓儿家的人就将chūn小麦摸出的面,叫做黑面。

  虽然冬小麦成了连守信的心头好,但是他也不会忽略别的作物的chūn耕准备。

  一家人已经商量定了,今年要扩大鱼塘和荷塘的面积,还要增加养猪、jī、鸭、鹅的数量。葡萄园暂时保持原来的规模。至于田地里,今年还要再种植一些chūn小麦,另外除了辽东府普遍种植的高粱、糜子、花生、地瓜等之外,她们家的田地主要种植玉米,还有大豆。

  玉米和大豆都不挑地,病虫害少,容易侍弄。而玉米高产,大豆的用途广泛。多种这两种作物,收益大、风险小。

  今年连蔓儿家不仅有三十里营子这几百亩的地、葡萄园、鱼塘、荷塘,还多了罗家村那个几百亩的庄子。虽然有下面的长工头、庄头张罗,连守信还是喜欢尽可能的亲力亲为。

  五郎也暂时放下了书本,每天忙进忙出。

  张氏和连枝儿也没闲着。她们不需要cao心地里的事,可给连枝儿准备嫁妆就够她们忙活的了。

  连蔓儿和小七相比之下,似乎就有闲多了。

  连蔓儿只要负责家里的账目,而小七,只要负责念书和吃就可以了。

  这天小七休沐,连蔓儿也没事。连蔓儿就用食盒装了些点心,带着小七,姐弟俩身后还跟着大胖、二胖,一路欢欢喜喜地去看连叶儿。

  一进酸菜作坊的大门,就听见劈柴声。顺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小和尚元坛,正在窗下挥着斧子劈木柴。

  连叶儿一家三口搬到酸菜作坊的院子里来住,离庙里近,元坛有时候过来。连叶儿家只有连守礼是壮劳力,还修养了一段时间,很多粗重活计,都是元坛帮着gān的。这样,就成了习惯。

  元坛见连蔓儿和小七来了,就忙直起身招呼。

  几年之间,元坛的身量也长了些,虽不高大,却敦敦实实地,还是不像和尚,更像一个庄户人家的少年。

  “小坛子,歇一会,进屋来吃点心。”连蔓儿就招呼道。

  赵氏和连叶儿都在家,闻声也都接了出来。大家伙进了屋,半晌,元坛也没跟进来,还是小七出去,将他拉了进来。

  连叶儿准备了茶水,连蔓儿就将几块素点心挑出来,另放了一个碟子里给元坛……

  第五百九十八章偶然得知的秘密

  因为熟惯了的缘故,元坛略推辞了推辞,就去洗了手,然后就坐到炕沿上。不过,他没有立刻就拿了点心吃,而是先从怀里拿出一块蓝色的帕子,挑了两块点心包起来,又小心地放进了怀里。

  “那是要拿回去给他师父吃的。”连叶儿在旁就低声对连蔓儿道。

  “小坛子这孩子孝顺。”赵氏叹息着道。

  说小坛子不像和尚,不仅是他的外貌气质。还因为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得了谁家的布施,他都喜欢帮人家gān活。就这个习惯,就不像和尚了。谁见过用gān活换布施的和尚那?

  而且,小坛子每次在外面得了什么,都不肯自己吃,必定要先将好的留出来,带回庙里给他师父。

  三十里营子的庄户人家都很喜欢小坛子,不仅是因为他有着庄户人家少年的勤劳和淳朴,还有就是他的孝顺。小坛子无父无母,是庙里的住持大师养大了他。

  收起了要给他的住持师父带回去的点心,小坛子才就着茶水吃起了碟子里的点心。期间赵氏还亲自给他续了一回水。

  “……多亏了这孩子……”转身坐回到炕上,赵氏就对连蔓儿和小七道。

  赵氏和连叶儿再能gān,一个是妇人,一个是才十来岁的小姑娘,许多活计由她们做起来就很费劲。连守礼养病那些天,从庙里挑水,还有家里砍柴、挑huáng土、和煤这些粗重的活计。几乎被小坛子给包揽了下来。

  现在连守礼每天都在房场和帮工的一起忙着盖新房,小坛子毕竟是和尚,不好去帮工。不过,他每天都会到这酸菜作坊的院子里来。帮着赵氏和连叶儿母女将那些粗重的活计做了。这不仅帮了赵氏和连叶儿的大忙,也让连守礼没有了后顾之忧。

  看赵氏看着小坛子那慈爱的目光,就知道她是有多感激和喜欢这个少年。

  小七虽然念书了。但却没有忘了小坛子这个玩伴,就坐到小坛子身边,两个男孩子小声说起话来。

  “人那,啥都是命啊。”赵氏将视线从小坛子和小七的身上收回来,继续纳着手里的鞋底子。

  “三伯娘,你这是要给谁做鞋?”连蔓儿看了一眼赵氏手里的鞋子底,那大小既不像是连守礼的。也不像是连叶儿或者赵氏自己的。

  “给小坛子的。”连叶儿就道,“这不开chūn了吗,我娘打算给小坛子做双单鞋。”

  连叶儿这么说着,就从针线笸箩里拿出一双鞋面给连蔓儿看。那是大青布的鞋面,上面没有任何绣花纹路。显然。这是小坛子的鞋面。

  “是我裁的。”连叶儿告诉连蔓儿。

  连蔓儿就将鞋面折成鞋状,左右仔细看了看,又对照着鞋底子比了比。

  “挺不错的。”连蔓儿就道。

  这个年代,针黹女红是所有女人的必修课。而针黹女红里面重要的一项,就是做鞋。这个年代,不管是庄户人家,还是城里的小门小户,甚至高门大户,几乎都没有买成鞋的习惯。家里的女人。要负责一家老小的鞋脚,以及从里到外的衣裳。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种田文 弱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