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抗战之还我河山_汉唐风月1【完结】(1245)

  要知道,现在河北的中国军队数量尚有第二十九路军数万人残部,程潜和汤恩伯的几个师以及关麟征的五十二军两个师还有吴克仁的六十七军两个师,人数数倍于川岸文三郎的西线军团5万余人。可是,依旧节节败退,无法抵抗。

  是军心不可用士兵们不够勇猛?不是,是因为缺少可与日军抗衡的重炮。第20师团作为日寇常设师团,其炮兵联队所配之火炮除山炮野炮之外,尚有12门105口径榴弹炮。重达2吨多的105榴弹炮或许比不上150重炮,但那一炮下去亦是方圆数十米内人畜皆毙,简陋的野战工事根本无法抵御。而且天空中还有日军的轰炸机在助纣为虐,一枚250磅乃至500磅的航弹甚至能将一个排乃至一个连的防御阵地炸成一片火海。

  世人皆看到中国军队一败再败,却没看到两军在重武器上巨大的差距,只有回到这个时空的刘浪才知道,中国军人在战争初期,抵挡的是有多么艰辛,那是拿着血肉之躯在和日寇的漫天炮火在硬抗。一直抗到日本人的后勤供应不上,两军才有短兵相接的机会,中国军人才有机会射出自己步枪里为数不多的子弹,并拿着枪和刺刀都短于日寇三八大盖的刺刀迎着敌人的刀锋拼死反击。

  那种弱小却从不言弃的英勇,是保证中华民族能继续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最后希望。

  而雪花山,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构造反斜面坑道的。雪花山不是长城一带的土山,而是石头山,日本人也不会留给第十七师太多的时间。曾经的时空中,雪花山以及第十七师后来防守的乏驴岭要地,所谓的工事,不过是用麻袋装上砂石构建而成的工事。

  所以,当娘子关战役完毕,请缨主战雪花山的赵寿山第十七师一万二千余人最终剩下多少人?那个惊心动魄的数字让刘浪都不忍卒读。

  二千七百人。就是他眼前的这位陕西书生,率领着他麾下一万多人和日寇血拼十余昼夜,上万陕西冷娃倒在这个血肉战场,未能回家。

  史书上的数字,终究是冰冷的。而,人,却是如此鲜活。

  刘浪的眼前,也禁不住出现一片血色,属于第十七师的血色。

  第968章 论战(2)

  “我部将死守雪花山,并伺机反攻井陉县城,绝不让日寇将井陉县城当成攻击我防区的桥头堡。”赵中将的手指重重点在地图上,豪气干云。

  “雪花山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工事亦修建不易,若日寇以重炮和飞机轰炸,恐部队伤亡太大。赵将军,恕我直言,此处恐不应死守。”未来共和国大将沉思片刻,出言劝道。

  对于已经接受太祖他老人家“存人失地则人地皆存,存地失人则人地皆失”攻防理念的未来大将来说,显然是不赞成以重大伤亡死守,更倾向于应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

  但赵寿山却是摇摇头,目中泛起一丝苍凉,斩钉截铁的道:“陈老弟你说的很对,但我却不能不这么做,我第十七师所属尽属陕西子弟,山西之畔既是陕西,若山西有失,则陕西门户尽失。若我部以伤亡过大就不能据险而守,那何军来守?”说完,再叹一口气道:“七七事变我部自隶属于五十二军指挥以来,在河北境内一退再退,直到前几日保定之战,我军虽欲死战,但竟然友军尽退,我赵寿山虽有杀身成仁保家卫国之决心亦徒呼奈何,只能再退入山西。现在,有你们在,我部一万二千余人若再退,国人将如何看额?陕西众父老乡亲又如何看额?”

  虽然他没有说得太明白,但刘浪还是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对于这位为抗日统一战线而发动“西安事变”的西北军中坚将领来说,抗日前线上他所率的部队一退再退,而平津之地乃至河北全境尽入敌手的打击是巨大的,他想死守雪花山,亦是有证明西北军不是孬种的意思。

  如果西北军所属不在抗日战场上打出点儿名堂,那一年前的“西安事变”无疑就是西北军和东北军最大的笑话。你自己抗日都不积极,你还扛着所谓的抗日大旗去“绑架”最高领袖?

  “如果雪花山失守,我部还有一处退路,退守乏驴岭,在这里我们会建起第二道防线。”赵寿山再点点地图上距离雪花山并不远的一处位置。

  刘浪心中微叹。

  曾经的时空中,这位爱国将领亦是如此选择的。

  刘浪知道他的决定意味着什么,可他这位眼前有些书卷气但却极为有血性的陕西汉子却并不知道,他这一决定,造就了中国北方战场上最惨烈的一场狙击战,让他麾下上万陕西冷娃再也回不了家。

  一个近一万三千人的满编师,伤亡高达万人,伤亡比几达百分之八十才撤下火线。

  不过,经此一战,西北军第十七师名扬天下。虽然第十七师一个师几近覆灭,但打出近3比1的伤亡比,装备着飞机和大炮甚至还有坦克的日军亦损失惨重。焚烧阵亡者尸体的百花沟上空的浓烟遮天蔽日,五天五夜才完全散尽。

  而之所以赵寿山会选择这样两个要地作为他的阻击阵地,是这两处阵地太过重要。

  如果说雪花山是娘子关之正前方的一道屏障,那乏驴岭就是娘子关右侧的门户,乏驴岭一失,娘子关就成孤关,右侧完全袒露在日寇的兵锋之下。

  乏驴岭,一个很奇怪的名字,但却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

  古时候,张果老与柴荣赶着驴子,驮着太阳和月亮,用车载着太行、王屋、中条、吕梁四座名山,前往忻州,走到乏驴岭时,由于道路太难行走,驴子困得拉不动了,驴车也翻了,张果老他们只得住下来。乏驴岭由此而得名。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