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陌上花开_黑白剑妖【完结】(2)

   《陌上花开》作者:黑白剑妖【完结】

  文案

  李从青xing格庸懒散慢,酷爱打瞌睡,被其经商的大哥为将来可以实现官商勾结的目标怂恿下,无奈只得跟三弟一同考科举,三弟大热胜出,李从青吊车尾好歹也中了贡生,殿试当天排名92的李从青熏熏yù睡,似醒未醒间如实回答了皇上的提问,居然被皇上点了探花,随后在朝廷及弟宴上无意中摘了皇帝种在寺院里的牡丹花代表天下士子献给皇帝,又在一年后的chūn日宴里误打误撞为皇帝挡了一剑,终于令皇帝小攻记住了这位长相平平胸无大志却有颗非常可爱唇珠的瞌睡侍郎…

  全文轻松流畅,没有yīn谋诡计,连皇太后的xing格都设定得恰到好处,治疗系啊治疗!

  【52书库将分享完结好看的言qíng小说以及耽美小说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52书库https://www.52shuku.vip/】

  序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

  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chūn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苏轼《陌上花三首引》

  第1章

  大绍王朝十八世,德治十二年。

  大殿上,列在队伍最前头的某大臣正数落着另一个某大臣收贿卖官仗势欺民等等罪状,请示高坐座的皇帝下最后裁决,接着某某大臣出列为另一个某大臣求qíng开脱,说另一个某大臣一生为社稷鞠躬尽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是一时糊涂望皇上开恩云云,某大臣立刻驳斥说另一个某大臣恶行已久非一时云云云……

  总而言之,就是为了一个跪在地上的肥胖老头争论不休,要踹他上刀山或踢他下油锅。

  站在最后头的李从青每听一会儿就忍不住点了下头,状似大表赞同,可也不晓得到底是赞同哪一方,通通点头保证万无一失。

  「皇上,老臣是遭小人诬陷呐!」肥胖老头声泪俱下地大声喊冤。

  原本沉静聆听双方说词的青年皇帝嘴角扬了扬,似笑非笑,不紧不慢地开了金口:「哦,哪个小人胆敢捏造罪证确凿的罪名诬陷你?说出来听听,朕好为你做主。」

  皇帝的一句话让吵翻天的众臣瞬及住口,登时噤若寒蝉,若还看不出皇帝老子不慡了,官也甭做了。

  李从青还在点头,而且点的次数愈来愈频繁,脑袋愈点愈低,似乎快点到地上去了。

  皇帝的利眼扫过底下众臣,停在李从青的后脑勺上。

  「李从青。」皇帝徐声唤道。

  李从青又点了下头,却没应声。

  最靠近李从青的耿百佐赶忙用手肘顶顶他,依旧没反应,耿百佐简直急得忍不住想翻白眼。

  这少根筋的家伙竟然又打起瞌睡了!

  「礼部侍郎李从青。」皇帝好耐心的再叫一次,醇和音嗓轻轻沉沉的,倒听不出有多大怒意。

  可众臣仍冷汗直流,个个满面黑线的心想,这李从青到底是从哪借的胆,竟敢屡次在朝堂上打瞌睡,简直不要命了。

  偏偏这不要命的李从青在那个位子一站竟站了六年,皇帝既没要他的命,也找不到理由削他的官位,把他赶出大殿,就这么给他混水摸鱼当个无功无过的闲官,没再升迁也没被降职,不上不下的搁在那儿。

  皇帝向贴身侍官魏小渺稍使了个眼色,魏小渺从大殿侧边走到李从青身旁,好声好气的道:「李大人,皇上叫您呢。」

  耿百佐的手肘再多使些力道顶他一下,差点把他顶了个趑趄,魏小渺伸手扶他。

  李从青慢半拍的抬起头来,眨了眨一双永远像没睡饱的迷蒙眼眸,瞥见高高在上的皇帝正俯视着他。

  怎么?

  「李从青。」皇帝再唤一次。

  李从青站好,恭恭敬敬的应声:「微臣在。」

  「你认为如何?」

  认为什么如何?李从青再眨了眨茫茫然的双眼,看看前头出列的几个大人,模棱两可的回道:「回皇上,huáng大人所言甚是,高大人亦言之有理,二位大人的话微臣皆大表赞同,而陈大人……」

  到底咋地跪在那抖得一身肥ròu都溅出水了?

  「如何?」皇帝似笑非笑的嘴角又扬高了些弧度。

  众臣皆想,皇帝分明是要为难他,不禁有些幸灾乐祸起来,猜想这次皇帝还饶不饶他,会当场直接摘下他的乌纱帽?或拖出去打板子再降职?

  「李大人,皇上问您对陈大人收贿卖官仗势欺民的罪名有何看法?」魏小渺提醒一般,主动将皇帝的问题重述说明一次。

  李从青这才晓得刚刚吵得他一个盹儿瞌不好的原因,温温吞吞的使出老招,四两拨千金:「回皇上,有道是不在其位,不论其事,微臣对陈大人之事不敢也不应有何看法。」

  有说跟没说一样,废话!众臣心里同声一呿。

  皇帝并没发怒或继续刁难,只是笑了笑,收回目光,和其他大臣议去,没再把他当回事。在众大臣看来,皇帝对李从青根本是一笑置之,没将他当个东西放在眼里心上。

  而李从青看来也没把这事当回事,即不窘迫,更没惊惶,乖乖站着尽量减少点头的次数,心中再次立下第一百零一个志向──必要把瞌睡功夫练得炉火纯青,毫无破绽!

  话说李从青这个人呐,没什么多大好处,也没什么多大坏处,相貌中等,才智中等,品德中等,连在朝廷也当个中等闲官,总之一整个人上不上、下不下的中等,可谓把「中庸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按理这样虽没作为也没犯错的平凡人是升不了官,进不了大殿的,若非六年前替皇帝挡了刺客一剑,救皇帝一命也算功在朝廷,破例将他从户部郎中拔擢为礼部侍郎,品阶由正五品跃升正三品,才得以进入大殿早朝。

  虽说被狠狠刺了一剑险些小命呜呼,但能进入大殿无异是崭露头角的大好契机,可他不思长进,从不争取发言机会,不是神游太虚就是瞌睡连连,让多少雄心壮志yù一展抱负的优秀愤青对他又嫉又恨牙痒痒,公开骂他占着茅坑不拉屎。

  他对这个低下的评价没怎么在意,有人跟他提及,他只是叹口气:「嗳,怎么可以说朝廷是茅坑,若朝廷真是茅坑,朝廷官员不就成了某种白白胖胖扭来扭去的小东西啦?」

  话传出去,那些愤青个个激愤得捶胸顿足,联名上疏弹劾他,给他安个「谤毁朝廷」的罪名,恳请皇帝重重惩治。

  皇帝为这事特地把他召至御书房问话,问他有没有说过朝廷是茅坑,朝廷官员是粪蛆这样大不敬的话?

  回皇上,微臣岂敢如此谤毁朝廷及官员,说朝廷是茅坑的人不是我呀。李从青一脸无辜,却也没表现出有任何委曲。

  以逻辑层面来讲,他的回答确实没错。

  皇帝不以为意笑了笑说,你这人呀,该说聪明还是愚笨呢?

  皇上圣明。李从青低眉顺眼,态度说有多诚恳,就有多诚恳。

  得了。皇帝不再追究此事,于奏折亲自批上「说者无意听者有意」。

  皇帝的八个红字叫那些愤青碰了一鼻子灰,明白若弄个不好,「谤毁朝廷」这罪名反要砸到他们身上了。心有不甘的他们骂继续骂,倒也没再做联名上疏这种事了,不了了之。

  李从青一根汗毛都没被动到,依旧安安稳稳过他的闲官小日子。

  再说这大绍王朝十八世对内民丰物足,对外固若金汤,放眼一片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无内忧没外患,大事除了不可抗力的天灾之外,人祸至多像陈大人的收贿卖官仗势欺民,况且也不是天天有贪官污吏会跪在那里让大家有新鲜话题,所以每天的早朝其实挺没新意,大多是千篇一律的例行报告,很少上演抛头颅、洒狗血的宫廷戏码,实在不能太责怪周公老是爱找李从青。

  站下面的可以打瞌睡,坐上面的可不行,再怎么无趣也要jīng神抖擞,威仪万千,因为大绍社稷宗法明文有规定,皇帝每日必要早朝亲政,不得轻忽怠惰。有幸每任皇帝均克尽职责,勤政爱民,无一例外,造就了大绍数百年无可动摇的富qiáng国势。

  盛世不需要力量过于qiáng大的英雄,而这样歌舞太平的日子养了李从青这样胸无大志的闲官,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不起眼的闲官照理是入不了皇帝的眼,然而皇帝不知从何时开始,偶尔会单独召见李从青不知谈些什么事,游宴与郊猎时还会召他傍在身边,虽然二人不多话,更无可称为热络亲密的举止,有时皇帝甚至几乎无视他的存在,彷佛身边没这个人。

  一些敏锐的大臣为此心生疑惑,有时感到怪怪的,但又找不出究竟怪在哪儿?不了解皇帝为何要把这个「多馀的人」召在身旁?要嘛该是贵胄重臣,再不放个美男子如大学士楼初云,也是赏心悦目的风雅之事。可李从青即不是贵胄重臣,相貌顶多算得上端整斯文,和被称为「当朝潘安」的楼初云差得可远了,连魏小渺都比他好看许多。

  想不透呀,真是想不透。

  疑心的某大臣一日顺口向皇帝最宠爱的亲弟六王爷说起来,六王爷直率给他一句:「皇帝的心思要你们能想透,皇帝gān脆让你们当得了。」

  下官惶恐,下官惶恐。从此,大臣们不再敢妄自臆测或私论皇帝对李从青如何,反正李从青无论哪个角度看都是人畜无害,碍不着什么。

  话说回来,此时在大殿上从皇帝的角度看李从青,见他虽然不再频频点头,却显得有些不安隐,皱了皱眉,咬了咬下唇qiáng忍呵欠,一下悄悄的揉腰,一下偷偷的捏腿,似乎快站不住了。

  再议完关于白河夏季防汛之后,皇帝说道:「今日到此,退朝。」

  「臣等恭送皇上。」

  皇帝在整齐画一的恭送声中离开。

  呼──总算可以放松了。李从青迫不及待的一脚跨出大殿,只想赶快回到自己的公务房先倒头睡一觉再说。

  才走没几步,后头传来魏小渺的声音:「李大人请留步。」

  李从青蹙了下眉,真想假装耳背没听到,但还是不甘不愿的留了步,回身。「魏大人,有什么事吗?」

  「皇上召您至御书房。」

  「现在?」

  「是的,请您立即过去,别让皇上久等了。」

  李从青真想苦着脸说可不可以让我先睡一觉后再去,可皇帝的召见谁敢拖延,又不是活腻了,只得跟着魏小渺朝御书房的方向走去。

  「魏大人,刚才真是谢谢你。」李从青由衷道谢。

  「李大人直喊我小渺就好,别大人大人的叫,折煞小人了。」

  「魏大人是皇宫内务大总管,又是皇上最亲近的贴身侍官,要我一个小小侍郎直呼你的名讳才是折煞我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