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嫡长女_平仄客【完结+番外】(379)

  谷大祖当机立断,向郑闲和沈则思下了指令。虽然尚不确定突厥是否有异动,但是谷大祖无法忽略心中不祥的直觉,遂决定立即将局势上报,已备万全之策。

  谷大祖命令既下,郑闲和沈则思马上就依令行事,一边令安北府兵作好准备,一边往京兆和陇右卫送去紧急文书。

  陇右道在北疆边上,从安北都护府快马疾驰,约三天左右,就可以到达陇右卫主将驻扎地了。

  此刻,在陇右卫主将军帐内,蒋博文正听着副将的汇报,说的,就是安北都护府送来急信一事。

  “大将军,看来谷大祖已经发现了端倪。现在已经送急信来了,请陇右卫做好援兵的准备。同时,谷大祖还往京兆送了急信。”

  蒋博文的副将盛子衡这样说道,并且将谷大祖的急信递给了他。刚才安北送信来的府兵,已略略说了安北都护府的qíng况。

  “你且念给我听听,看看谷大祖说的是什么,他又发现了多少qíng况。”

  蒋博文不以为意地说道,让副将拆开这封本应由大将军查阅的急信。

  “突厥人增多……恐防突厥有侵,需陇右卫做好支援准备……”盛子衡将谷大祖的书信内容读来,大体也和那个士兵所说的内容差不多。

  “且去给那个府兵回话,就说本将军已经知道了,也会做好准备。让他回去给谷大祖覆命吧。余事容后再说。”

  盛子衡领命而去,没多久,又返回主将军帐了。他知道,蒋博文有更重要的事qíng和他相商。

  “送往京兆的书信截下来了吗?”果然,盛子衡甫进来,蒋博文就这样问道。

  “已经截下来了。送信的安北府兵,尚未走出岭南道,书信就被截下来了。往京兆送去的,乃是如常的汇报。京兆不会知道安北都护府的实际qíng况。”

  盛子衡回答道。从北疆到京兆,中间必定要经过陇右道。谷大祖的汇报,已经被截下来了。安北的印鉴,此前已经拓下来了,朝廷不会发现破绽。

  “那就好。朝廷划拨北疆的辎重,已经在本将军手中了。你好好招待那些押送辎重的兵部官员……”

  蒋博文笑了笑,对这样的qíng况很满意。谷大祖的汇报送不出陇右道,自己又扣下了安北的辎重。如果这样,突厥都无法成事,那么他就要重新考虑和乌吉的合作了。

  早在炎夏之时,突厥首领乌吉,就已经派人来接触蒋博文了,表示了相互合作、共享北疆的意思。

  对于蒋博文和谷大祖那一点私怨,更准确地说,是对于蒋博文的野心,乌吉还是把握得很准确的。

  蒋博文一直想得到安北的五万兵马,也想得到北疆十五万百姓的供养,是以当年才会在长泰帝面前弹劾谷大祖。可是这些年来,谷大祖还是稳稳占着安北都护之位,蒋博文虽眼热,却无法可想。

  乌吉正是看中了蒋博文的野心,才会想方设法和蒋博文联系上,而且他提出的计划,对蒋博文来说,很有吸引力。

  自从长泰帝崩天之后,蒋博文的野心就开始膨胀了。他是长泰朝的国舅,可是如今,登基的,是一个和他完全没有关系的景兴帝!不过是一个小屁孩而已,何德何能?!

  他没有支持过景兴帝,根本就没从龙之功。甚至,因为当时他支持的是五皇子上官长治,还在景兴帝那里留下恶劣印象。

  与此同时,蒋博文也从关内卫细作那里得知,关内卫大将军严律政会在改元之后,进京述职,还打算在景兴帝面前告状,道自己克扣军饷、拥兵自重。

  以上这些,又让蒋博文感到处境艰难。

  野心加上这些艰难,使得蒋博文对乌吉的提议甚是心动,也促使他开始和乌吉合作。这一次突厥即将入侵,就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

  乌吉的提议,就是让蒋博文截住谷大祖的汇报,合两人之力,将谷大祖灭杀,平分北疆!

  乌吉还允诺,必定会和蒋博文联合做一场好戏,让蒋博文立下赫赫战功,而突厥就划一半北疆入囊中。

  这就是他们合作的内容,至于合作的计划和细节,随着蒋博文和乌吉不断的书信往来,逐渐完善。

  “大将军,若是突厥入侵,qíng况不一定会受控制……”

  盛子衡作为蒋博文的死忠亲信,当然也知道蒋博文和乌吉合作的事qíng,但是他对这事始终不放心。

  突厥以野láng为图腾,他们的行事,也有野láng的特xing,既狡猾又凶残。万一放他们进入北疆,要是失去控制,会不会被他们反噬一口?

  “此事,本将军自有应对安排。本将军会答应和乌吉合作,当然会有凭仗。突厥想占本将军便宜?乌吉还没那个本事!”

  蒋博文嗤笑了一声,对乌吉似乎不屑一顾的样子。既然他看不起乌吉,为什么还要和乌吉合作呢?

  “本将军就要利用突厥和乌吉,让他们成为本将军宏图霸业的踏脚石。你且按照我吩咐,传令下去……”

  蒋博文想了想,压低了声音,对盛子衡说着他的安排。

  时间又过去了几天,前去陇右卫送信的府兵,已经返回了,并带回了蒋博文的回音。

  知道陇右卫会作好随时支援的准备,谷大祖这才稍稍放了心。

  当年蒋博文对他弹劾一事,谷大祖还记得,也对蒋博文看不顺眼。但突厥一事,乃是大永军中大事,涉及大永的疆域,谷大祖就算与蒋博文不和,也断不会想到,蒋博文会拿大永的安危作为jiāo换。

  可是谷大祖稍稍放下的心,随着沈则思的来报,马上就提了起来。

  沈则思汇报的,不是突厥的动作,而是朝廷划拨的军需辎重。原来,本应在年前就送到的军需物品,现在还没有送到,沈则思担心当中会不会有问题。

  “军需辎重还没有送到?”在这个时候,突厥似有异动,朝廷的军需还没有到位,这可真不是好笑。

  “速给京兆送信,询问因由,将北疆的局势再汇报一次!”

  谷大祖心中的不祥之感越来越重,祸不单行,该不会是这样吧?

  然而,郑闲冲了进来,大喝道:“报大将军!边境出现突厥大军,有十万人数之多!”

  什么?谷大祖和沈则思脸色惊变!

  第四百五十章守城死战

  谷大祖和沈则思脸色惊变,郑闲则是急速补充说道:“斥候来报,突厥大军有十万人数之多,估计突厥所有分部都集合了!”

  郑闲刚说道这话,就听得“咔嚓”的一声,他手里一直拿着的铁骨扇,因用力过猛散裂了。

  虽然一直预计着突厥会有异动,但是当最坏的qíng况真的来到,谷大祖和郑闲等人,还是有一瞬间的慌乱,脸色也无比难看。

  十万突厥大军……安北都护府兵只有五万人,突厥兵力乃是己身的倍数!

  就算除掉两万人的后勤兵士,突厥依然还有七八万作战士兵,安北府兵在数量上,是绝对劣势!

  兵法有云:倍数于敌,则可围而攻之。如今,敌倍于我,那该怎么破?谷大祖首先确定的是,安北府兵不能站着挨打,也不可能站着等死!完善有效的作战计划,才是应战的关键!

  片刻慌乱过后,谷大祖的脸色已经恢复正常。他镇守北疆二十多年,经历的战斗数不清,什么样的死地,他都临到过了。十万突厥大军,兵力之多是他以往没有面对过的,可是,该做的还是要做!

  迎敌、作战、杀敌这些应对过程,立刻在他脑海中出现,议事厅内,响起了他沉着的声音:“按照先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左右都护带着兵将依令行事,立刻点燃烽火,向陇右卫示警!”

  自己带着的五万安北府兵,虽然人数比不上突厥,但是个个勇猛异常,必定能阻挡突厥的进攻。三天,安北府兵一定能坚守三天的!

  三天,足够陇右卫援兵带来了!到时候,安北府兵汇合陇右卫士兵,定要将突厥杀个片甲不留,让他们有来无回!

  迎战的计划,早在斥候发现突厥人增多的时候,就已经在执行了。

  大永之所以称突厥为突厥铁蹄,不是乱来叫的,而是因为突厥以骑兵见长。突厥最多、最厉害的,就是骑兵!他们此来入侵,必是骑兵为主。

  针对突厥的骑兵,结合北疆地形,谷大祖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作战计划。在这里,要jiāo代一下北疆的地形特点。

  北疆,顾名思义,乃是大永的北部,这里地形广阔,人烟稀少。尤其是与突厥相邻的最北处,只有零星几个小镇,根本就没有像样的州城,也没有抵挡的城墙和堡垒。

  从这些小镇到安北都护府所在的北夏城,中间多是空沙地,无法建城住民,沙地两侧,乃是绵延的北山山脉,山高险峻,且多是悬崖峭壁,也不会有人。

  换句话来说,突厥骑兵进入大永边境之后,几乎不会遇到什么阻挡,越过这些小镇和空沙地,就会直接对上安北府兵了。

  北夏城,乃是最靠近大永边境的城池,自然有坚固的成事和稳固的堡垒。北夏城,就是北疆的门户,只要守住了这里,就等于守住了北疆。

  突厥要攻下北夏城,才能正式进入北疆腹地。因此,北夏,必是大永和突厥jiāo战的地方。

  这一点,大永兵士知道,突厥大军也知道。为了阻止突厥大军的进攻,拖延他们的行军进程,以便陇右卫援兵能及时赶到,安北府兵,已经提前做了很多事qíng。

  安北士兵连同北疆百姓,短短几天,就挖了几道深深的壕沟,壕沟深长,沟里还撒满了铁蒺藜,突厥的骑兵想要越过这些壕沟和铁蒺藜,也要费一番功夫。

  此外,最重要的,乃是那片空沙地。不得不说,北疆的士兵和百姓,对于如何处理这一片空沙地,是很有办法的。

  在沙地之上,他们挖了大大小小的坑dòng,还是老办法,坑dòng里还是布有东西,可以对军马造成伤害。

  除了这些,当然还有别的军事设施和布置,也都在谷大祖的命令下,作了最充足的准备。

  “都护大人,事qíng都已经准备好了。士兵们都严阵以待。尚有部分百姓,不愿离开北夏城,言道要死守家园、要与安北府兵共同进退。”

  沈则思将北夏城内外的qíng况向谷大祖汇报,脸色严肃。

  按照他们的计划,北夏城的百姓,应当尽可能地往后方迁移,越靠近陇右卫越好。这些百姓,乃北疆生息之源,必须要尽可能保存。

  突厥大军入侵,会对北夏城有什么影响,谁都说不准。谷大祖要带着安北府兵死守北夏,这些百姓手无寸铁,能做的事qíng实在有限。若是妇孺,还会成为突厥大军的拖累,这些百姓留在北夏,不是好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女强文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