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嫡长女_平仄客【完结+番外】(430)

  大永朝中有jian佞,但也有国子监这一股清流,这是大永的大幸!

  当京兆官员在纷纷思退的时候,国子监的官员却感到无比痛心和哀伤。皇上昏迷、朝臣专权,使得朝中乌烟瘴气,使得忠贤之臣蒙受冤屈,随意的陷害和杀戮。这些,看在国子监官员的眼内,有如被利刃剜心。

  国子祭酒魏慕白在听到沈家七大罪状之后,当天夜里忍不住大醉酩酊,哀哭着说道:“牝jī司晨,国之将亡啊!”

  魏慕白的这一句话,被有心人听了去。其时,左家yù将朝中反对的大臣一网打尽,魏慕白就成了左家打击的对象。

  对付魏慕白的时候,左良哲根本就不费什么心思。因为,魏慕白乃寒门士子,他的家世、姻亲在左良哲看来,都不值一提。魏慕白没有背景、没有倚仗,对付他实在太容易了。

  可是左良哲忘记了,魏慕白是没有家世,可是他是有倚仗的,他的倚仗,就是国子监教员和学生,就是天下士子!

  在魏慕白以莫须有的罪名入狱之后,国子监的官员和监生,就像被点燃了心中的怒火,在七月的一个清晨,bào起了!

  国子监官员和生员,就三百余人,可是他们代表的,却是天下文道的jīng髓和正统,是天下士子仰望和钦敬的所在。当这三百名官员和生员奋起的时候,引起的震动和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在魏慕白下狱之后,国子监丞周君璧首先站起出来。他是长泰三十七年的进士,经历过当年士子围攻贡院的bào动,深知士子、文人的力量。他想做的,就是用国子监生的力量,为朝中去浊扬清!

  周君璧祖籍江南,和楼盛怀等人素有jiāoqíng。当年俞谨之在国子监论道,他听得热血沸腾,是深受俞谨论道影响的第一批官员。守正之心,匡正之道,他记得清清楚楚!

  如今大永朝中浊流横涌,左家把持朝政,专权狠毒,随意迫害朝中贤臣,妄给大臣定罪状。这样的大永,正在走上分崩离析之路,离亡国之日不远了!

  这是周君璧清醒知道的事qíng。作为国子监官员,作为被俞谨之影响的人,周君璧所做的,不是退避,而是带领国子监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匡正大永的错失!

  那本由国子监官员和生员自发记录的《国子监论道》,在每一个生员进入和离开的时候,都会通读记诵数次,已经被国子监奉为圭臬。

  如今,国子监生和官员,就秉承着俞谨之的意志,为了大永的清正安宁,去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qíng!

  七月二十五日,辰时末。这个时候,京兆熙熙攘攘,不管是祥和大街还是始伏大家,或是北道巷、吉祥巷这些地方,都忙碌热闹。

  便是在这一片忙碌热闹当中,三百余国子监生,还有国子监的官员,穿戴着统一的衣裳,手中拿着纸片画章。从国子监开始,绕过祥和大街,又直行之贡院,最后穿过始伏大街,最后来到了皇城门前。

  他们所经行之处,纸片和画章都四散,上面写着和画着的内容,都是对皇后左氏、外戚左家的控诉和声讨!

  “牝jī司晨,国之大祸!”

  “左家专权,朝分国亡!”

  “问罪左家,还朝清明!”

  “朝中有失,匡正扶之!”

  国子监官员和监生所过之处,这样的号喊不绝于耳。这样的号喊,指向皇后左氏和沈家。三百余人齐喊,声势浩浩dàngdàng!

  有文化是十分可怕的,士子文人一旦bào动起来,会比普通人更有威力。那些四散的纸片,列陈着大永朝政的污秽,言明了大永朝堂的危急,鼓动着其余官员和百姓都动起来,反对皇后左氏,反对外戚左家!

  三百名国子监生后面,自发跟着京兆的读书人,还有一些有识的商家,还有一些凑热闹的百姓。这个队伍,越走越长,最后来到皇城门前,已经有三千余人了。

  如今没有早朝,但是左良哲仍是早早进了宫处理朝政。当国子监生bào动的消息传到他耳中的时候,他差点握不住手中的笔!

  国子监,代表着天下文脉最高正统的国子监生,竟然会群起而反对皇后和左家?!这……这真是左良哲没有想到的!

  这时,皇后左氏也听到了国子监生大bào动的消息,那句“牝jī司晨”的评价,听在皇后耳中,令她神色惊变。

  这对于一个皇后来说,真是最恶毒的指控和评价,这些监生,真是胆子生毛了!

  “拿着本宫的令牌,令京兆尹上官阶带着两千京兆府兵,前去驱散皇城外的百姓!至于那三百国子监生,全部都控制起来!”

  左氏咬着银牙,对chūn喜吩咐说道。她还不信了,国子监的官员还真敢反了!若是他们冲突了上官皇族成员的上官阶,那就是死罪一条!

  与此同时,左家的谋士赵德,也在京兆城中聚集了一批人。他们都是隐匿在京兆城中的西燕人,如今他们穿着大永普通百姓的服侍,听着赵德的吩咐。

  随即,他们也急急奔赴皇城,作为京兆的普通百姓,加入了国子监官员和生员的队伍。

  在上官阶带着两千京兆府兵来到的时候,他勒令百姓和监生速速散去的话语,还没有来得及说完,就听得人群中有高声喊道:“上官皇族无道,我们若是散去,这些监生必死无疑!”

  随即,百姓手中拿着的菜叶、木棍等事物,就朝上官阶及京兆府兵扔去,百姓和府兵因此而起了争执。

  皇城门外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事qíng,就加入到这场冲突当中去。皇城外的局面,一片混乱!

  这样的混乱,与周君璧尚书请愿的本意不符,眼看着场面就要失控了。周君璧猛然发现,国子监生变得危险了,他大喝道:“快散开!快散开!”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那些聚集的百姓,手中拿着菜刀镰刀铁棍等东西,朝国子监生冲过来!

  第五百零九章礼崩

  国子监的官员和生员,都手无寸铁。当那些bào动的百姓和京兆府兵起冲突,国子监的人就成为了刀俎。

  带着京兆府兵前去的上官阶,根本就不知道事qíng是怎么发生的,府兵和百姓混在一起,已经乱成一团。

  事qíng最后平息,结果京兆府兵清点发现,三百余名国子监生,有过半数在这一次冲突中丧生;剩下的另外一半,也身受重伤。

  至于带领国子监生的官员,如监丞周君璧等官员,也在这一次动乱中受了重伤。周君璧被抬回北道巷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

  他看得分明,那些根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有人乔装伪之,是他们故意搅起了京兆府兵和国子监生的冲突,才会有最后不受控制的局面。

  国子监生代表的是大永的文道正统,可是现在,竟然会有如此沉重的伤亡。大永的礼乐受到了qiáng烈的冲击,让京兆朝官和天下文人瞠目结舌。

  而作为京兆尹的上官阶,直接呆愣在一旁,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国子监事件传到坤宁宫的时候,皇后左氏有些愕然。她是想惩戒就是国子监生没错,可是她也想不到,国子监竟会有如此严重的损失。

  那些死伤的年轻监生,就是大永官场的未来栋梁,如今他们死伤,天下文人士子会如何震动?

  皇后左氏深居后宫,并不能准确预知这一点。可是门下侍中左良哲,深知读书人的影响力,国子监出了这样的事qíng,局面真是难以收拾!

  而且,国子监生请愿,是为了反对皇后左氏和左家,而令京兆府兵前去镇压国子监生的,又是皇后左氏。左良哲可以肯定,这一次国子监的伤亡,会全部算到左家的头上。

  若是被天下读书人厌弃,左家的名声必定是臭了。众人目之视视,左良哲想一想,都胆战心惊。

  读书人手中的确没有兵器,可是他们手中有笔啊。口诛笔伐,夹着的是千钧威力,左良哲担忧左家挡不住。

  想到这种种,左良哲立即出了宫,召来了雷致远等亲信,又唤来了赵德等幕僚,共同商讨对策。

  先前景兴帝有旨意,令雷致远就任西宁道观察使一职,雷致远正在收拾行什,过两日就出发了。如今被左良哲急急召来,他也觉得头都大,一时无法可想。

  左彦也皱着眉头,同样没有说话。国子监生请愿的时候,特地经过了永福大街,还在左家门外徘徊不去。那种就要闯门而入的架势,让左彦心有惴惴。

  幸好这些国子监生后来离去,前往皇城。左彦这才松了一口气,随即便听到了国子监生伤亡严重的消息。

  左彦既庆幸又惋惜,随即就是浓重的担忧。国子监死了那么多监生,这事太过重大。一个不慎,左家就陷入死局了。

  “大理寺和京兆府正在善后。那些国子监生的尸体,正打算运会国子监中;bào动的大部分百姓已经三开了,有些已经被抓了起来。这事,已经在京兆传开了。”

  雷致远说着他所知道的消息。他经过皇城外的时候,还见到那里是一片混乱,远远也见到大理寺和京兆府的官员。

  左良哲的神色很难看。国子监既打出“牝jī司晨、左家专权”的指控,如今出了事,所有人都会认为,国子监生出了事,罪魁祸首必定是左家。

  这样的指责,真是难以拂去。左良哲突然发现,千夫所指的感觉,真的不太妙。

  但是左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自己已经把持了朝政,说什么都不可能再退一步的,左家绝对不能因为国子监之事而声明有损。

  要想保住左家的声名,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就是将这一次事件的所有罪名,都推到国子监头上!

  砌造罪名这样的事qíng,以左良哲如今的权势,做起来不算难事。

  “致远,你即刻前去皇城外找到大理寺和京兆府的官员,绝对不能将国子监生的尸体送还……”

  左良哲这样吩咐说道,已经想出了应对的办法。趁着现在国子监事件的真相,还没传扬开去,左家还来得及将此事来个颠倒!只要国子监占了不义,那么国子监如今的下场,就是活该!这当中没有左家什么事qíng!

  就连北疆战局这样的大事,蒋博文都有本事颠倒黑白,靠的,就是遮天的本事。同理,京兆朝局,已经归左良哲cao控,国子监事件,当然也能如此。

  悠悠众口,当然能堵得住!

  听得左良哲这么一说,左彦和雷致远眼睛一亮。对了,他们怎么没有想到呢?这就是绝佳的应对法子,而且也容易cao作。

  赵德低着头,眼中闪过笑意。左良哲用此应对办法,不出他的预料。事实上,就算左良哲没有想到这个办法,赵德都会建议他这样做。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女强文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