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嫡长女_平仄客【完结+番外】(454)

  盛子衡报告着布防图的来历,脸上满是不解。这个布防图出现得实在太奇怪了,是不是真的?又是谁会给他们送来布防图?

  蒋博文仔细看着那张布防图,上面只是标注得很详细,列明了秦岭、别山、京兆城内有哪些布防,每个布防有多少兵力、由哪个将领驻守等等。显然,这是一个仿本,应该是从兵部官衙偷描来的。

  此外,就没有什么了,落款、书信什么的,都没有。

  蒋博文看来看去,也没有在这布防图上面发现来路痕迹。终于,他在翻看那个竹筒子的时候,发现了端倪。

  “这个布防图,是西燕人送来的。这个竹筒上,有西燕的印记。这是西燕皇族护兵的印记。”

  蒋博文指着竹筒底部一个隐秘的标志说道,如果不细看,大家都会以为这个是竹纹。没想到竟然是西燕的标记。

  “这应该是西燕潜伏在京兆细作送来的,这个竹筒,就泄露了这一点。”

  蒋博文又再说道,知道了这张布防图的来历,他的心反而定了些。如果这张布防图来历不明,那么真实xing,他还要好好斟酌,但如果是西燕送来的……

  西燕会在京兆安cha细作,这不意外;司马昊落败逃回西燕,西燕人对大永恨之入骨,想让大永动那也是合理的。

  这样一想,布防图的可信度就高了。

  “只是西燕为什么会帮助大王呢?他们有那个本事取到布防图?”

  盛子衡有些疑惑。西燕和陇右卫素无往来,怎么会给陇右卫这么一份大礼?

  “西燕吞并大永之心不死,这么做,只是想大永动乱,想让大永四分五裂,好让西燕有机可乘。不管怎么说,本王还是要多谢西燕的……”

  蒋博文眯起了眼睛。是啊,要多谢西燕送来了这个布防图,可以省了很多功夫。至于西燕的动机,蒋博文根本就不在乎。

  只要他得了京兆,成为大永之主,怎么会再给机会西燕入侵?

  “如今秦岭的布防已经知道了,你带着三万士兵去探一探虚实,将这几个布防的地方捣灭了。这一次,我们要将金吾卫打个措手不及。”

  蒋博文当即下令,令盛子衡按照布防图前去击灭金吾卫。同时也吩咐其余副将,让他们去其余的布防点,能消灭多少金吾卫就消灭多少金吾卫。

  大战肯定会在攻打京兆城门时发生,但在此之前,给金吾卫痛头一击,不仅灭了金吾卫的部分力量,而且对金吾卫的士气,也是个严重的打击。

  盛子衡等副将一一领命,很快就各自带着几万人马,在秦岭一带扫dàng。因有布防图的指引,陇右卫没花多少力气,就找到了金吾卫隐匿之所。

  让陇右卫高兴的是,这个布防图是真的!当然,也有了一番激烈的厮杀。陇右卫突袭,金吾卫意外还击,总的来说,还是陇右卫占了上风。

  没多久,金吾卫布在秦岭一带的三个布防点,共同三万余士兵,就被陇右卫打散了,只剩下万余人,急忙往京兆城奔逃,给魏延庆报信。

  至此,金吾卫和援兵,也想到了陇右卫已经知道布防图一事,肯定是京兆有人给陇右卫通风报信,京兆城中肯定有内jian!

  知道这三处布防图的,只有几个人。左良哲、魏延庆、郑棣恒、上官阶和直沽、冀州的援兵首领。会是这六个月泄露出去的吗?

  “别山的布防立撤,所有的士兵都立刻撤回京兆,守在城内!”

  魏延庆脸色yīn沉,立刻发了这个命令。

  布防图不管是谁泄露出去的,这些布防已经作废。魏延庆还打算出其不意,将陇右卫在靠近京兆之前就开打的,怎料最后被灭的竟然会是金吾卫!

  “为防止再有泄露,这一次参与讨论杀敌的所有人,都要暂时留在京兆官衙,不得离开!本将奉劝各位一声,若是京兆破了,大家连命都没有了!”

  魏延庆是金吾卫大将军,发起怒来,那是整个兵部官衙都鸦雀无声。金吾卫和陇右卫尚未jiāo战,就发生了这样的事qíng,兵将们也感到无比憋屈。

  左良哲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刚才在商讨时,他想起了自己曾将这个布防图带回家中。听得魏延庆说内jian一事,他突然醒悟过来了,难道左家有内jian?

  当左良哲回到永福大街的时候,左家却有了一阵阵喧闹。随即,左彦和左管家来报,道是在书房侍候的下人,今日鬼鬼祟祟的,一查探之下,竟然发觉他曾去了景泰大街的沈家!

  那个仆人架不住严刑,招认了就是他偷看了左良哲书房的布防图,告诉了沈家。至于沈家有没有告诉陇右卫,他就真的不知道了。

  沈家,沈华善!难道京兆的布防图是沈华善的人泄露了出去?可是沈华善一向不待见蒋博文,怎么会是沈家的人泄露了出去呢?

  “主子,沈家这一招,真是狠毒!用心实在险恶!沈家想要金吾卫落败,好让蒋博文占据京兆,将京兆的皇室、官员一网打尽,这样,大永就是蒋博文和沈家的了!”

  谋士赵德在一旁说道,将沈家的意图详细分析给左良哲听。

  听得赵德这么一说,左良哲心中的疑虑还是没有消,只觉得一切都太凑巧了。沈家已经去了河内道,怎么京兆还有他们的事qíng?

  不管左良哲怎么想,就在京兆考虑着谁是内jian这样的问题时,蒋博文带着陇右卫,越过了别山,并且屯兵于别山山麓,与京兆城相对了!

  守城,是魏延庆等人唯一要做的事qíng!京兆,能不能守住呢?

  第五百三十七章偷天

  蒋博文在京兆城外的屯兵,皇宫深处的左氏也有所觉。

  因新帝年幼,朝臣觐见报政事,都由宣政殿移去了紫宸殿。这几天,左氏明显感到朝臣们紧张了许多。

  宫中的宫女和仆从,似乎都是一副惊惊慌慌的样子。所有人都在担心,若是京兆城被攻破,他们的命运会怎么样。

  半夜,甚至会听到嘤嘤的凄哭声,不知道是哪个宫的妃嫔在哭;偶尔,会夹杂婴儿的啼哭声,还有几声猫叫,寒夜里听得人心颤。

  就连慈宁宫的大宫女chūn喜,都神思不属,仿佛备受惊吓一样,时不时就会心惊ròu跳。

  宫中的动静,左氏清楚得很,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无非是为了城外屯兵的陇右卫。虽然知道局势危急,但左氏一点都不慌乱。

  慌乱,无法改变局势,在这样的qíng况下,更应该保持冷静。正正因为局势危急,所以一定要看准前路,不然,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这是左氏心中一直告诉自己的话语。

  在宫中所有人都惊慌失措的时候,左氏已经在谋定后路了。

  “chūn喜,jiāo代老太爷准备的孩儿,怎么样了?”左氏吩咐chūn喜为她卸下装饰,冷不防地问道。

  “回娘娘的话,那个孩儿已经送来紫宸殿了,和皇上一般大。紫宸殿的宫女和内侍,都是信得过的,没有将消息泄露出去。”

  chūn喜回答道,拿着金钗的手忍不住有些抖。左氏想要这个孩儿来做什么,chūn喜当然知道。

  万一局势有不测,紫宸殿中的这个孩儿,就是新帝了!

  想到这些,chūn喜反而更加害怕了。就连左氏都准备了后路,那么是不是说连主子都不确定京兆能不能守得住了?那皇宫怎么办?她们这些宫女怎么办?

  她年纪很小就做了左氏的丫头,左氏对她也看重,她根本没受过什么苦,过得比官家小姐还要好。如果城破,她会不会什么都没有了?

  一旦太后不是太后,皇上不再是皇上,慈宁宫的chūn喜姑姑,会是谁?

  “先这样伺候着,紫宸殿中的事qíng,谁也不许声张。我自有安排。”

  左氏沉着脸色说道。就连她身边的chūn喜都这副样子,不知宫中其他人会是怎样慌乱。

  幸好,她为新帝准备了后路,就算京兆城守得住,以皇家的钱财和护卫,也定能保新帝一世无虞。

  只是,左氏没有想到,她为新帝所准备的种种后路,所做的种种安排,都根本用不上!

  就在她正准备就寝的时候,一阵喧闹从慈宁宫偏殿中传出,那是奶娘带着新帝入主的地方。这个时刻,他们早就该安静入睡了的。

  “chūn喜,去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左氏脸上有明显的不悦。

  此时,她的朱钗和脂粉,都已经除下卸掉了,还穿着准备入寝的净衣。这个素净的样子,却没能让她的威严少半分。

  “是的,娘娘,奴婢这就去看看。”chūn喜低垂着脸说道。京兆危急,左氏的心qíng越发不好了……

  片刻,chūn喜就惨白着脸色,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就连禀告请礼都忘记了。

  “娘娘……”chūn喜哆嗦着嘴唇,跪伏在地上,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眼泪涌了出来。

  “怎么回事?!”左氏见状,心中“咯噔”一声响,不祥的感觉瞬间蔓延开去。她霍地站了起来,再次喝道:“怎么回事?!”

  chūn喜跪伏在地上,嘤嘤哭出声:“娘娘……皇上,皇上他……”

  chūn喜不知道该怎么说出这个结果。当她带着不悦去到偏殿的时候,就听到了一个让她几乎站不住的噩耗。

  皇上,尚不足半岁的皇上,没有了呼吸!就这样静静睡在摇篮上,半点生气都没有了!

  没有人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当奶娘觉得天气太冻,想为新帝盖多一张棉被的时候,发现新帝已经没了气息。

  奶娘守不住惊吓,当即就撞柱而亡;伺候新帝的宫女和内侍,这才有了骚乱。

  在哭声中,chūn喜断断续续将偏殿中的事qíng说了出来。直到说完之后,她才觉得心中无比惊惧,那哭音都岔了声。

  新帝……竟然没了气息!怎么会这样?偏殿中没有一个人知道!一直被严密保护着的新帝,从来就没有离过人看顾的新帝,无声无息就没了xing命!

  这怎么可能?

  左氏感到脑中一阵晕眩,又猛地跌坐了下来。她只觉得耳中嗡嗡作响,没能反应过来chūn喜在说什么。

  皇上没了,什么叫皇上没了?

  片刻,左氏的眼泪就滴了下来。皇上,是她的皇儿!是她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儿!

  左氏想都没有想,甚至顾不得自己身上连厚衣都不曾穿,就踉踉跄跄地冲出了寝殿,疯一样往偏殿跑去。

  门外风雪jiāo加,严寒无比。

  “娘娘……”chūn喜顾不得再哭,拿起了厚披风,跟在左氏后面追上去。

  新帝所在寝殿,说是偏殿,其实就是慈宁宫正殿的旁边,不过是几步远。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女强文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