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末边军一小兵_老白牛【完结】(622)

  王斗起身,再拜下:“万岁。”

  “山呼。”

  王斗再拜:“万万岁。”

  “万万岁。”

  殿中乐工军校齐声喝应。

  “万万岁。”

  殿中文武百官接着齐声喝应。

  “万万岁。”

  最后,是殿外的宿卫镇抚,护卫千户,大汉将军等齐声呼应。

  教坊司乐声大作,那赞礼终于唱礼毕,又一个舍人出来,将王斗引回原地,一路上贺声如cháo,小太监王德胜,紧跟在王斗之后,手中托盘,堆满礼物。

  王斗回归原处,看身旁人等向他看来,他呼了一口气,对身旁杨国柱道:“好累,比大战一场还累。”

  杨国柱脸上露出微笑:“再累也值得。”

  不远的王朴也道:“不错不错,能封伯侯,累也值得。”

  曹变蛟、王廷臣人等笑了笑,又神qíng期盼,唐通更是紧张得全身哆嗦,吴三桂也无往日之镇定,以洪承畴城府之深,都是心qíng忐忑不安,不知自己能封什么。

  听赞礼又高喝道:“有请受赏官第二人,忠贞伯,太子太傅,镇北将军杨国柱上前受封!”

  杨国柱立时满脸激动之意,在教坊司乐章中,他整整衣冠,大步向前……

  乙酉日这天的策封,可谓规模浩大,不但王斗与杨国柱封为永宁侯与蓟北侯,余者各援兵大将皆有封赏,其中,王朴封为定兴伯,吴三桂封为平西伯,曹变蛟封为靖南伯,王廷臣封为宁南伯,刘肇基为东平伯,连唐通,都封为定西伯。

  虽然除了王斗、杨国柱、王朴、吴三桂四人,余者皆为流爵,非世袭封爵,不过他们已经心满意足了。符应崇也得任总兵,总算与自己的把兄弟陈九皋平起平坐。

  阵亡诸大将,祖大寿,马科,白广恩,左光先,李辅明等人,同样追封伯侯。

  还有文官以洪承畴为首,辽东之事,他战绩明显,授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傅不说,同样封伯,是为南安伯,他老家在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以老家地名命号,可谓意义重大。

  而且大明自弘治年起,除了王守仁,余者封爵,不是皇族就是外戚,或是勋贵武将出身,以文官之身封伯,可谓难得一见。

  所以洪承畴激动难言,他一边拼命咳嗽,一边大哭谢恩,看他的身体,崇祯帝担忧不已,本来辽东事务暂了,洪承畴老成历练,办事实心,让他督师征剿流贼最好不过,只是他的身体,看来是不行了……

  封赏回到原处后,王斗看向王朴,杨国柱,吴三桂等人,他们个个神qíng激动,脚步虚浮,有如在云雾之中。

  他心中沉吟:“曹变蛟封为靖南伯,王廷臣封为宁南伯,看来皇帝调曹变蛟与王廷臣南下之意很明显。”

  当日封赏结束,余者各镇将官之功,兵部议赏再决,一系列流程中,还有宣捷与祭祀,对崇祯帝与内阁诸臣来说,这些都非紧迫之事,眼下一个重要的事qíng,便是各镇驻守职事,还有调哪些边军,前往中原剿灭流贼。

  此时己到申时,皇帝下令大宴,宴中,王斗,杨国柱等人,收到的祝贺之声不断,崇祯帝与太子诸王,也是对王斗等人看了又看,到了九爵酒,教坊司奏九驾六龙之曲,光禄司官撤御案。

  临走前,崇祯帝下了旨意,召内阁各臣,总督洪承畴,还有一gān新封伯侯,西苑小宴说话。

  第595章 新军之议

  不久后,王斗等人换了便服,来到西苑翠华园处。

  差不多半年之前,崇祯帝曾在这里宴请一gān出征大将与监军,算算这个园林,王斗已经来过多次,不过吴三桂,唐通,曹变蛟,王廷臣,刘肇基诸人都是第一次前来,个个激动非常。

  这个小宴与往日一样俭朴,不过众人心思显然没在这里,能参加这种帝家私宴,代表自己进入皇帝心目亲近核心,这个才最重要,加上新封伯侯,自吴三桂往下,个个无不意气风发,神采飞扬。

  当然,看到如此简陋粗糙的饭菜,吴三桂,唐通等人无不惊讶,陛下竟如此勤俭,亏待自己,曹变蛟,王廷臣,刘肇基三人更眼圈一红,心中感慨痛惜。

  场中气氛还是轻松的,崇祯帝含着笑,说了一些劝勉的话,众新晋勋贵都是应和,只有内阁等官员脸色不怎么好看,便是城府深不可测的内阁首辅周延儒,一样笑容勉qiáng。

  眼前一色,至少都是伯爵身份,依礼制,一品大员见了他们都要行拜礼,各人抛开阁员身份职位,尊贵皆是不如,再也不能如往日那样对他们呼来喝去。

  还有,洪承畴以后也算勋贵,会否与他们这些文官一条心也难说。

  这么多伯侯,以后又该如何应对?

  有一点还好,这些新晋伯侯,都没有王斗那样的实力与心思,与之实力略近的杨国柱,更只是一个纯粹的武将,只希望,这些人中,以后不要出现第二个王斗了!

  经过边军鼓噪之事,京中大员的脸皮已然被王斗扯光,成为笑柄笑谈,若个个再象他那些弯弯绕绕,文韬武略俱全,以后的大明天下,还有文人说话的份?总不可能再来一个土木堡吧?

  怀着这样的心思,各内阁与六部大员颇为沉默,宴中唯剩下各武将勋贵意气风发的声音,听他们慡朗的笑声,更显刺耳。

  好在,崇祯帝很快将话题转移开了,谈起辽东之事。

  锦州大战结束,大明在辽东的危局得到缓解,不过外患仍在,清虏主力尚存,或许经过一段时日潜伏,他们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毕竟以辽东的气候土壤,鞑虏不劫掠,他们是活不下去的。

  所以,辽东庞大的粮饷供应,或许仍不能停止,最多分出一部分,给蓟镇或山海关镇,大明财政,仍然吃紧。

  最主要的,辽饷,内中牵扯的利益团体太多了,一个个qiáng悍的利益集团,便若晋商与东林党那般存在,想动弹这内中利益的,一个个怎么死都不知道,除非有王斗那样的能力与qiáng硬态度。

  放眼内阁诸公,又谁没有从辽饷中得到好处?只是多与寡的问题罢了。

  崇祯帝心知肚明这点,也无力应对,所以,他没有在宴中谈起辽饷供应,而是期盼地询问吴三桂,辽东军,可否守住锦州,守住义州?要知道,若辽东再危,大明,是没有力量再来一次数镇救援了。

  吴三桂心中一动,辽东之事,皇帝不询问洪督,不询问现任辽东总兵刘肇基,则是询问自己,难道以后,这辽东总兵之位……

  他很想口出豪言,只是想了想,却又叹了口气,虽说鞑虏遭受重挫,不过主力仍在,对付靖边军他们可能艰难,然随便扯出几旗,对付自己宁远军,还有辽东本地兵马,那是绰绰有余。

  看众人各色目光,还有王斗慢条斯理的饮酒,他最终诚恳道:“回圣上,以微臣之见,眼下我大明,占据义州一线,粮道太过漫长,以东奴本xing,最多一年,他们就会出动兵马骚扰,介时义州的防守,粮糙供给……”

  他一咬牙,说道:“最好,将防线退回大凌河堡,甚至是小凌河堡,以锦州与小凌河连成一线,互为声援支持,如此,微臣有把握守住二城。”

  说到这里,他心中一颤,他知道,自己的话,将留在史书青丹,日后不时被人翻出来品味,甚至成为攻击罪责的一部,弃土弃城,将胜利之果供手相让,这个罪名,有时是致命的。

  不过想想舅舅祖大寿,自己与清虏之仇不共戴天,为了辽东,为了大明……再且,自己得封伯爵,可谓皇恩深重,唯有实话实说,以报圣恩,日后御史言官弹劾清算,介时再说吧。

  崇祯帝欣慰地点了点头,吴三桂不愧为洪承畴器重之人,一颗心,就是心向大明。

  他知道的,吴三桂说出这话后,说不定,什么时候言官乌鸦们又蜂拥而来,对他们而言,弹劾一个伯爵,若能搬倒之,实是一件非常荣耀之事。

  而且说实话,便以崇祯帝热切的心思,他也不望守住义州一线,只是当时大战,需要这种光复旧土的胜利,随后胜利又带来苦果,义州成为jī肋,守,徒耗糜饷,弃,臣民哗然,言官攻责。

  好在清虏出动,仍需时日,有一段时间的缓冲,过了这段时间,再徐徐图之吧。

  洪承畴一边轻咳,又向吴三桂投去赞许的目光,说出这番话,需要巨大的勇气,可见吴三桂真心为大明着想。

  他感慨道:“朝廷设立言官以为耳目,本为谠论,俾助政机,未想其以言为名,挟私逞臆,循声附和,其失职更甚于不言。眼下时事多艰,若言官不能仰体,掣为任事之肘,失献替之义,臣请圣上颁示宪纲,以正纲源。”

  崇祯帝缓缓点头:“朕会面谕各员,颁示宪纲,如乖违职守,定加处治。”

  对这些言官们,他也是恼火非常,若不是那些乌鸦们,也不会有前些日那些尴尬,甚至火把烧到自己身上,让他更怒。

  王斗,杨国柱,王朴等人对言官都没有好感,一样赞同,只有内阁诸员,似乎没听到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的话,这些问题上,言多必失,还是少说为妙。

  不过他们的集体沉默,让气氛显得怪异,也让崇祯帝对他们投去不满的目光。

  好在崇祯帝又谈起一个核心问题,让他们有了发挥之处。

  “锦州大胜,边患稍安,此战各镇新军大显身手,若能再练新军数万,何愁东虏流贼不灭,朕意大练新军,众卿以为如何?”

  他急切地看着众人,锦州的胜利,让他鼓舞非常,若朝廷再有数万新军,大明中兴在望。

  当然,这些新军,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由朝廷供应粮饷,安排人事。

  否则,各边将自顾自练兵,那不是如王斗一样,形成一个个军阀?如此,就算东虏流贼灭之,最后军阀割据,混战连连,前唐之祸,便是前车之鉴。

  这个话,他不能说出口,就看朝臣怎么说了。

  谈起这个事,场中各伯侯除了王斗,个个都是双目发亮,确实,新军,现在都是众人非常重视,或将要重视的根本,特别唐通,聚jīng会神,他正愁编练新军没有粮饷,若朝廷能供应之,那是最好不过。

  陈新甲站起身来,这些时日,他沉默了许多,他知道,该站出来表现自己价值了。

  他说道:“圣上所言甚是,新军,现在便是各镇战力根本,若有数万众,京畿,可以符总兵防务巩固,辽东与山海关,可以平西伯与东平伯驻守,加之蓟北侯整顿蓟镇防务,如此,辽东,蓟镇连成一线,东奴想再若往日破口入边,便大为艰难。”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