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末边军一小兵_老白牛【完结】(661)

  “肃静!”

  见众人喧哗,迟大成猛地站起来喝道。

  立时堂内鸦雀无声。

  在座各人,或多或少,都吃过迟大成的军棍,对他均心有余悸。

  王斗笑了笑,看看手中文案,又说道:“教化司,掌管各屯之学堂,学习国文、算术、剑术、工商、华夷之辩、圣人典籍等,开启民智,以后幕府会大加拔款,全镇适龄儿童,均需入学……”

  他道:“同时,教化司还是我幕府之智囊,研究历朝历代之兴废,各国文明之jīng粹,为我幕府,指明前进的道路与方向,此司之设,需尽收人类文明之jīng华,便是蕞尔小国,海外红夷,其文明有独到之处者,也皆可取之!”

  一番话,说得众人心cháo澎湃,虽流言叵测,然他们言大将军有皇者之气,确实不是随随说说。

  保安州儒学学正符名启,早任了幕府教化司大使,看着王斗,往日与之相识经历一幕幕经过,当时的他,绝想不到王斗有如此的远见与内涵。

  他是圣人门徒,信奉的,就是子不语乱力怪神,然除了王斗星宿下凡这个解释,符名启找不出别的说法。

  民部,除了这些机构,还新增了新闻司。

  原本东路等宣传,由邸报,还有qíng报司下宣传科负责,眼下看来,已不能满足幕府发展需要,需要另设机构。

  所以,王斗增设新闻司,设立发言官,还将开设报纸,宣传宣镇的价值观,生活观,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

  同时,还将与各方展开舆论战,需要在舆论上,压倒各方。

  邸报,不但在大明,更早在西汉初期就有出现,不过出于成本考虑,还有识字率等,基本上都是手抄,大明现在,各地也多有小报,规模不大,混乱不说,也基本上是抄报。

  活字印刷,到了大明,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东路广泛的识字率,也具有很好的普及基础,所以王斗打算,发行类似后世意义的报纸,归于新闻司麾下,第一家报纸名称他都想好了:“皇明宣府镇新闻时事报,简称:宣镇时报!”

  这是官方意义的报纸,军中,也会有报纸,不过不对外发行。

  宣镇时报,一般五到十天发行一次,为了尽可能收回成本,会接受一些商家的广告,同时新闻司,也接受民间的报纸发行申请,当然,会对资格人,进行严格的审查,也会有相关的管理。

  物以稀为贵,报纸发行后,王斗并不打算让人人订阅,唯有军队,学生,官吏,各地方表现出众者,方可订购,同时,军户优于民户。

  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便如俗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到。

  越是限制的东西,百姓越是心痒,然后产生争取的心理,便如后世的领带,曾经只是西方贵族的打结权,后小民嫉妒,连兴革命bào乱,才为自己争取到了一样的打结上吊权。

  这无形中,为报纸的出现,打了大大的广告,也可让优先订购者,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感觉这张价值五合粮票的报纸,物有所值,最后在众人争取中,不知不觉的普及。

  众官仔细听着,听大将军说来,这报纸倒有意思,将舆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众人平日也有观看邸报,对报纸的出现,皆是兴味昂然。

  温达兴默默听着,大将军已经批准他辞出尖哨营主将一职,以后他虽是参谋司副使,主要jīng力,还是放在管理qíng报司上。

  现在qíng报司,也被调整拆分了,一部分,划归到新闻司去了,一部分,放到了参谋司。

  比如尖哨营,就明确由参谋司管理,参谋司下,也会有一个军事qíng报科。

  不过诸司调整拆分不是他一人,而且虽然拆分了,因为是幕府上升期,随着地盘扩大,各人权力还是越大,所以也没人不满足。

  “接下来是归化司。”

  看着各人,王斗说道:“现我东路,仍有不少的旧军户,旧民户,未纳入幕府治下,以后到达镇城,更加如此。同时,大明各处,不时有流民进入,治下,也有了一定的夷人,所以,幕府增设归化司,便是出于这方面考虑。”

  他说道:“依归化司条律,幕府治下军民,共分三等,一等汉籍,二等归化籍,三等夷籍。”

  他解说:“幕府治下众军户,皆为汉籍,治外军户民户,流民等,皆为归化籍,治内各夷人,塞外各部落,皆为夷籍。”

  王斗环视众人:“幕府治下,唯有汉籍,方可从军,从政,教书育人,申请开办报纸,享有治下一切福利待遇……”

  堂内各人,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作为最早跟随大将军人等,还有那些jiāo粮纳税的军户们,自然不能让别人,享有与自己一样的待遇,一视同仁,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大将军首先维护自己人的利益,深得他们之心。

  也唯有照顾了自己人,形成坚定的核心,才能如滚雪球般,席卷他人,形成越来越庞大的团体。

  “是否依条律纳粮纳税,是否对我幕府有认同,这是判断三籍重要之法,当然,三籍也非一成不变。”

  王斗舒服地靠在自己座位上,目光炯炯:“夷籍、归化籍可以上,源源不断,将他们中人等化为汉籍。汉籍,一样可以贬为归化籍,甚至夷籍,所以治下人等,均需有一颗崇汉之心。”

  在王斗心中,蛮夷,当然不能与汉人享有一样待遇,否则,如何体现出汉人的优越xing?

  治外汉民,也一样不能享有与治内汉民一样待遇,否则,如何体现出治内子民的优越xing?

  汉民族,文化概念更重,认同感最重要,血统血缘可以次之,有了认同感,金发碧眼人种也可识为汉人,没有认同感,纯正的汉人血统也可识之胡人,便若那些晋商,他们算汉人吗?

  所以公审后,他们家族中不死子弟,王斗会统统贬为夷人,将他们发配塞外赎罪,以后各家,也没有从政,从军,从事文化等权力,他们只有一代代,苦心积攒功勋值,才能重新归化为汉。

  这些晋商家族,为了家族后代,可以苦心挖国家的墙脚,同样为了家族后代,想必也可以爆发出qiáng大的奋斗力。

  如此上上下下,各族jīng英不断归化为汉,本民族的败类不断贬走,保持流水不腐。

  这就是王斗心中民族融合,万族为一之法。

  第633章 任期、勋阶

  堂内各人心中凛然,他们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有汉籍的基础上,依大将军解说,非汉籍,没有从军,从政等权不说,很多方面,还受到限制,夷籍更不用说,限制更多。

  对大明人等来说,晋商等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就是因为官商勾结,他们官就是商,商就是官。

  这当然与他们拥有从政、从军,从事文化等权力分不开,如果他们单纯是商,再富有,也是肥猪一头,没有任何威胁力不说,更不可能拥有历史上这等影响力。

  不是汉籍,连许多商事,行业都不能参与,无形中,更增治下人等优越xing与向心力。

  而对很多汉籍来说,不代表入了籍,就可以高枕无忧。

  若他们立场不对,屁股不正,做出危害汉民族的事,将被不留qíng的剔除出去,还连累家人族人,失去他们拥有的一切,这可让各人保持危机感,不会认为目前拥有一切,都是他们应得的,失去感恩之心。

  王斗一直认为,古时中国在同化异族方面做得不错,然没有剔除机制,这是个缺限。

  “我幕府,还将增设银钱司,专门发行粮票,还有银元,掌管钱庄官店!”

  看民政司大使张贵立时苦了脸,财政司大使钟荣若有所思,余者各人,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王斗神qíng平静。

  粮票是由民政司推出的,张贵等人,功不可没,有张贵成功经验在前,幕府财政司,很快也推出一家钱庄,用来向境内商人士人放贷,鼓励投资实业等。

  二者功能,其实重叠,而且民政司与财政司之间,也是明争暗斗,张贵认为钱庄该归民政司管,钟荣认为粮票应该归于钱庄职能之内,双方争夺,不亦乐乎,官司还经常打到王斗这边来。

  这下好了,大家都没了,都分出去了,张贵恼怒地瞪了钟荣一眼。

  对王斗来说,经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钞票的发行机构,应该独立出来,作为穿越者,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有大把后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目前qíng况,东路,宣镇,甚至宣大三镇地方,很多军民百姓,已经对东路粮票颇可接受。

  当然,不代表宣大所有地方,都可以接受一张票据,很多人还是认可银子铜钱,甚至宁可以物换物,更不说大明别的地方,东路粮票,影响更是薄弱。

  所以为了扩大未来幕府的影响力,一种新增的货币,必然发行,王斗想了又想,还是决定发行银元与铜元,用于粮票影响力外间区域的使用,当然,影响力区域内要使用也行。

  目前的大明,可谓私钱泛滥,不但中央,便是地方各省,什么样的白银与铜钱都有,而且个个品质不堪入目,百姓苦不堪言。

  对此,朝廷虽然三令五申,然别说民间私钱商了,就是各省钱局,一样大造特造钱币,让崇祯通宝,成为中国货币史上,品类最繁多,版别最复杂的钱币,最终损害的,只有朝廷与百姓的利益。

  趁这个机会,王斗打算发行一种质优价美的货币,用来横扫诸币,增加幕府的经济影响力。

  关于银币,崇祯四年时,曾经也有打算发行,然因成色,各省仿效滥铸等原因,很快宣布破产,与历代流入中国的银币一样命运。

  成色不一,毫无章法,很多外形不美观,质量不佳,是银币以往在中国,难以流通的主要原因,所以官府与商人宁可融了,铸成银锭,当然,内中还有某些火耗等因素。

  发行银元与铜元,这是大事,该什么成色,含银多少,含铜多少,分多少面额,都是需要仔细研究之事,所以王斗,打算到达镇城后,再着手进行此事。

  “最后,本将决意,每司大使,皆行主官任期制,五年为一任,最多两任,幕府设立当日为计算之日。各营主将也是如此,五年一调,最多二任!”

  堂内各人又差点哗然,若说先前大将军对各司调整增设,众人还坐得稳如泰山,大将军石破天惊,突然抛出这么一个重弹,很多人都坐不住了。

  这是典型的能者上,庸者下啊,若抱着安心养老的思想,什么时候自己位子都不保了,算算从幕府设立,过去多少时间了?

  看着各人惊骇议论,王斗点头,这个反应,在他意料之内,政治的生命力,就在于流动,保持上下流通,人才的jiāo替。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