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他只想读书[科举]_春江阔【完结】(39)

  即,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能拘泥于一种才能,而应该成为多面手,应对多种困难。

  但这样答,太简单了。

  若宁颂是五岁,而不是十五岁,光是答出具体意思便已经足够,可他的目的是出彩。

  思考片刻,宁颂道:“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①

  君子不能拘泥于一才一艺。

  那么,君子该如何做呢?

  孔子在论语中也给出了答案。

  “故,‘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后半句,是《雍也》篇中的内容,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广泛地阅读典籍,开阔眼界,以“礼”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这样,就能做到“不器”。

  听完宁颂的第一段,周秀才吃了一口桂花糕,暗自在心中点点头。

  当听完宁颂的延伸时,周秀才的眸光亮了些许。

  他细细地品味了一番。

  “你之前做过策论?”

  方才那一番回答的思维,是做策论的思路。

  宁颂摇摇头。

  周秀才“唔”了一声,将剩下半块桂花糕吃下去,没有说话。

  “吃饭吧。”过了一会儿,周秀才说。

  接下来的半顿饭吃得安安静静。

  宁颂在内心里复盘自己的回答有何纰漏之处,考虑若是周秀才不应,自己该怎么办。

  张扉嘛,则是一边为宁颂担忧,一边因为听了肚子的“之乎者也”而头痛。

  至于周秀才,则是心事重重,吃这饭,不知道在想什么。

  一顿饭吃完,宁颂紧张的心情已经平静了下来。

  周秀才却和回过神了一样,忽然问道:“你是不是写字不行?”

  “?”

  宁颂摸不着头脑。

  “若不是字迹难看,以你的水平,怎么可能过不了童试?”

  第21章

  “以你的水平,怎么考不过童试?”

  对于周秀才来说,这显然是一句极为难得的夸奖了。

  可事实也是如此,童试只不过是基础考试,考试内容也不过是经义和策论。

  对于蒙童来说,县试与府试两道考试都是地方主政官自己出题,就算为了政绩,也不会过于为难人。

  可宁颂为什么没有过?

  这是一个好问题。

  宁颂忍不住蹙眉,在记忆中翻找相关的内容。

  很快,他发现了一些端倪——原身十五岁,满打满算只参加过两次县试。

  一次是发热下不了床,第二次是拉肚子上吐下泻。

  第一次原身实在去不了,报了弃考。第二回倒是去了,奈何身体状态确实影响了考试结果。

  两回都在关键时刻生病,当然可以怀疑原主是心理素质差,时运不济。

  可这回回出岔子,当真只是运气不好么?

  宁颂回过神,将怀疑按在了心底。

  “明年就有一回岁考。”就在宁颂回忆往事时,周秀才换了一个话题。

  县试、府试统称为童生试,与院试一起称为科考,按照惯例,每三年会有一次。

  与此同时,他们这些已经考中的秀才们亦有考核,放在院试之前,由学政一起主持。

  明年五月,便是考试的时间。

  “你要是错过,就又得等三年。”

  三年又三年,人有几个三年能够蹉跎?

  宁颂如今十五岁,有志于在科考一途有所收获的同龄人早已先行数步,若是再错失机会,到何时才能追上?

  “来得及吗?如今已经七月底了。”

  张扉一直没吭声,听到外祖父的话,忍不住插嘴道。

  周秀才忍不住瞪了他一眼。

  显然,有周秀才这么一个外祖,家里又不缺钱,张扉显然是开蒙过的。

  奈何读书的天资着实有限。

  张扉宁愿到处东奔西跑,也不愿意坐下来读书。

  周秀才无可奈何,但僵持多年没有效果,最后只有接受。

  “请老先生教教我!”

  宁颂没有忘记自己这一次的来意。

  “按照你的基础,《四书》、《五经》的基础内容倒是没有问题了,只是,杂文、策论才刚刚开始。”

  除此之外,按照考试要求,学童需要从《五经》中选出一经来作为自己的本经。

  术业有专攻,学童能够将四书五经的内容背的滚瓜烂熟,可这本经却是需要老师指导。

  如此一来,宁颂想要不到一年内通过考试,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你当真愿意下苦工读书?”周秀才又问了一句。

  这些日子风靡的藿香正气丸他怎么能没有耳闻,从外孙子这里,他也听说过宁颂的本事。

  在他看来,读书可是不赚钱。

  “晚辈既然选择了这一条路,就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事实上,自从宁颂确定要读书之后,这些日除了必要处理的杂事之外,其他时候都是手不释卷。

  这也是他今日能够顺利地回答出周秀才的原因。

  “更何况,晚辈虽年幼,但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这是《大学》里的原文,亦是宁颂的真心话。

  他幸运地获得第二次生命,难道只是用来蹉跎的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