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113)

  那人惨叫一声,胯下的马儿显然是受到了惊吓,在主人坠马后转身调头跑了几步。

  林丹汗大吃了一惊,定眼看向城头,瞳孔都收缩起来。

  火铳?

  明军!

  那城头披着铠甲的军官,就是明军的军官!

  林丹汗认为自己绝对不会认错。

  接下来城垛后面出现的明军也证实了林丹汗的想法。

  他脑海中一瞬间闪过千万个念头。

  明军!

  难道是明军杀了我的族人!

  想到这里,林丹汗全身毛都炸了。

  他下面的人已经不多了,加起来也就几万人了,后面真正留守的,除去强行编制的内喀尔喀部,也就才万人来。

  结果全部被屠了。

  怎让他不气?

  他眯起眼睛,恨得牙痒痒。

  明军什么时候这么有胆子了?

  到底是明朝哪个将领,敢带着人出关?

  林丹汗骑在马上,怒道:“攻城!”

  他一声令下,战鼓响了。

  首先出来了一批敢死队,大约有六百人。

  推着一个巨大的木桩,木桩的头部削尖了,用牛皮包裹着,再用水淋湿,非常结实,也不怕火箭射在上面。

  这是从建奴那里学来的攻城的办法,草原上大家经常一起打架,或多或少方法相通。

  号角声响起了,林丹汗的先锋队推着牛皮木桩开始冲击。

  崇祯喊道:“火枪手都准备!”

  皇帝亲自督战,士气大盛。

  御林军早已把第一波火药放进去了,到城垛上,将燧发枪放在城垛上,并不太整齐,甚至有点生疏地开枪。

  第90章 缓兵之计

  不熟练是真的不熟练。

  毕竟临时抱佛脚,能很顺溜地使用燧发枪是不太可能的。

  这就导致很多都打偏了。

  但是毕竟同时有三十人开枪,总有几个能打中。

  下面的人立刻就有几个惨叫倒在地上的,被后面冲上来的人抛弃。

  第二波燧发枪也已经提前准备好了,第一波退下去,第二波赶紧上前,命中率依然不高。

  不过两波下来,也打死打伤了十八个人了。

  最主要的是,枪声对下面攻城的人在心理上还起到了一点的威慑作用。

  第三波燧发枪很快就上来。

  三波打完后,下面的人已经冲到了距离城墙百米范围。

  进入了弓箭手的有效射程,土默特部的弓箭手来了几波,下面又死了二十几人。

  砰……

  被粗壮的木头撞到,城门震动了一下,后面不仅仅用铁棍把城门锁死,还有一个个长得牛高马大的汉子把城门压着。

  外面怎么撞都撞不开。

  云梯开始架起来,但城头的弓箭和火枪越来越多。

  下面的人死亡速度开始增加,爬上云梯的人被长枪刺中坠下去。

  城头的怒吼声和呼喝声不绝入耳。

  崇祯只感觉一阵热血上头,老实说,他还是第一次参加古代的守城战争。

  以前在电视上看见过,现在看来,攻城战比电视里演的要血腥残忍太多了。

  不过电视上,那如暴雨一样的弓箭箭雨确实是被夸大了很多。

  真正战场上,弓箭射程大约一百五十米,有效射程一百米出头,哪有像电影里那么夸张。

  崇祯本来还满怀希望的,结果一看。

  行吧,看起来虽然没有电影里的气势,但射杀效果绝对不是吹的。

  下面的惨叫声不绝于耳。

  不多时,就死了一百多个人了,看起来尸体都铺了一小片了。

  但城门还没有轰开,连丝毫被轰开的迹象都没有。

  林丹汗一咬牙,又加了五百人上去,直接用一千人大规模的攻城。

  战鼓声越来越密集了,林丹汗目光中透露着残忍。

  和中原的守城不同,草原上没多少石头,城头更不可能出现用石头往下砸的。

  但是弓箭多啊。

  射箭对蒙古人来说和吃饭一样简单。

  密密麻麻的箭从上面飞落下来,收割生命。

  火枪手不断的射出火枪,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火药味。

  不停有人倒在地上死去。

  天慢慢黑下来,林丹汗的攻城也结束了,城池没有攻下来,自己死了近四百人!

  眼看攻不下来,天又要黑了,第一波攻城不得不结束,把所有人都撤回来。

  他开始肉疼了!

  如果不是城头那些该死的明军不停用火枪射击,今天攻城的难度也不会这么大!

  崇祯却想着,如果红夷大炮在这里,你丫的现在死的就不是四百人了,可能是一千人了!

  而且如果御林卫熟练的使用燧发枪,可能林丹汗死的人会更多。

  这下林丹汗越发着急,有明军的帮助,土默特部明显对守城的战术有了更好的理解。

  明军最擅长的就是守城。

  这一夜,林丹汗怎么都睡不着。

  就在昨天,他还在大同镇逍遥快活,觉得自己这次发大财了。

  明朝如果不给市赏,每隔几个月就去闹一次。

  结果现在林丹汗有些懵逼了。

  这局面他越来越看不懂了。

  当天夜里,林丹汗就派了一个使者,打算进去以谈判的名义摸摸底。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