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1316)

  现在无论是税收,还是国营商社,营收都还不错,至少勉强能撑着。

  至于到底赚多少钱,得年底才能知晓。

  听陈子龙汇报完后,崇祯便去了一趟北京制造局。

  徐光启年龄也大了,现在黄宗羲进入北京制造局,协助徐光启做文书管理。

  来北京制造局,主要是了解现在蒸汽机的产能如何了。

  蒸汽机已经进入第三代,无限接近瓦特蒸汽机,甚至在半年前,北京制造局已经开始与纺织机结合成功。

  基本原理制造已经全部打通,现在主要是在优化如何与更多的纺织机结合起来。

  这是为了扩大纱布、丝绸、棉布等产能。

  例如以前手工时代,一天能生产1万匹布,进入蒸汽时代,一天能生产20万匹布,而且工人只需要以前的三分之一。

  以前国营的纺织业一个月能净赚30万两,现在一个月就能赚700万两(工资减少,成本下降)。

  当然,前提是蒸汽化全部普及。

  而目前来说,蒸汽机和纺织的结合,才刚刚在北京制造局开始。

  一旦真正做到蒸汽机和纺织的结合,产量进一步暴涨后,大明朝那时候才真正开始开挂。

  为什么这么说?

  那个时候,国内2亿多人的市场可以满足了,甚至用几年时间就能打饱和,将布料的价格都打下来。

  不仅如此,还能对海外进行大规模倾销了。

  主要,是倾销!

  什么是倾销?

  就是薄利多销,用数量争取价格优势,将海外各国的纺织业全部打掉。

  那个时候,别说南洋了,源源不断的丝绸、棉布运往欧洲,大半个欧洲全部用“大明制造”,想想那个场面。

  那时候,崇祯还会缺钱么?

  那时候,大明朝还会缺钱么?

  有钱了,各行各业都可以发展起来。

  甚至建立国际金融体系。

  这才是蒸汽机被称为工业时代最重要的工具的原因。

  在徐光启等人的陪同下,崇祯见到了蒸汽机与纺织机的结合。

  看到蒸汽机连接着多台纺织机,虽然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亲眼看见后,崇祯还是欣喜如狂。

  黄宗羲说道:“陛下,蒸汽机不仅仅连接到纺织机上,三个月前,臣等还在造纸厂投入了一台做测试。”

  “测试如何?”

  “经过两个多月的测试,现在已经调整好,可以正式投入。”

  “好!还有印刷厂,印刷厂也可以用!”

  如果用到造纸厂和印刷厂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赚钱?

  不不不,赚钱是次要的。

  书本的费用会大大降低,书本的普及会大大增加,对新学的推动是革命性的。

  总之,蒸汽机一旦真的实现对外转化动力,它能利用到的场景就太多了。

  “今年北京制造局能投入多少台使用?”

  “回禀陛下,投入20台没有问题,不过臣觉得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哦,你说说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黄宗羲说道:“北方原材料缺乏,真正纺织大省都在南方,朝廷应该将这些蒸汽机优先普及到南方,例如南京江宁纺织局,杭州纺织局,武昌制造局,成都制造局,当然,还有上海纺织局,泉州纺织局,广州纺织局。”

  黄宗羲虽然年轻,但不愧是经常跟随在皇帝身边的。

  他说的这些地方,要么是国内位置非常重要的地方,要么是沿海出口商贸发达的地方。

  反倒是北京的原材料有限,即便配置再多的蒸汽机和纺织机,也受限于原料。

  “说得好。”崇祯转身说道,“曹化淳。”

  “奴婢在。”

  “各地纺织局需要配置多少台,这事朕交给你来处理,只能多不能少,找各地纺织局的官员进京先学习。”

  “是,奴婢知道该如何办。”

  “这事要快,朕相信,各州府的知府,各省的布政使,对它兴趣也非常大。”

  “陛下放心,奴婢这就去办。”

  现在泉州与南洋的商贸,每年可以赚数百万两。

  只要蒸汽机投入使用,一个泉州港的收入就能破千万两,完全不在话下。

  而且将来收复西域,在那里设置棉花厂,完全可以将国内的棉衣快速普及。

  第1022章 西班牙人的绝望

  现在扩充南部军区和西部军区为什么?

  从政治和文化层面来说,是为了施王化,布恩泽,让大家一起加入友好的中华大家庭,一起愉快的玩耍,不要被西方的奔放价值观带偏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还不是为了确保开辟更多的贸易线。

  生产力一旦提升起来,产能暴涨,除了满足内需,外贸肯定是要做的。

  朝廷从外面赚更多钱回来,是可以反哺国内的经济的。

  如果张凡不做这些事,百年后,英国也会做。

  英国做了,西方崛起,全球大航海进入第二代大殖民时期(第一代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时代),东方将会陆沉。

  所以啊,其实现在张凡是在和时代竞争,是在凭一己之力,改变全球局势。

  从北京制造局回去的路上,崇祯心中非常兴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