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140)

  传说田秀英身上有体香,果真不假,连汗液都是香的。

  一场翻云覆雨完后,崇祯感觉身体轻松了许多。

  田秀英温柔地给崇祯穿好衣服:“陛下,最近天气转凉,小心圣体。”

  “嗯,田妃,你也是,朕听说你最近找宋应星要了一些红薯,在宫里烤红薯?”

  田秀英笑了笑道:“上次听陛下说很好吃,臣妾就好奇,烤了几个,还真挺好吃。”

  “哈,朕还有更好吃的东西,以后慢慢做给你和皇后吃。”

  什么麻辣重庆火锅,什么烤鱼,崇祯可是做好了心里准备,一样样搞出来的。

  “臣妾哪敢让陛下亲自做东西吃,陛下有什么想吃的,跟臣妾说一声,臣妾去御厨房安排他们就是。”

  说到宋应星,回来后还没有去皇家田庄去看看,等把那几个关键人物见完了,再去找宋应星。

  接下来农业改革和税收改制是要差不多一起走的。

  与田妃吃完中午饭,下午的时候,崇祯在文华殿接见了郑芝龙。

  终于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明末东方海上第一人了。

  为什么说他是东方海上第一人?

  很简单的一个判断标准:他有700艘船。

  就在去年,天启七年的时候,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一批货被他截住了,顺便,他把荷兰人摁在海里摩擦!

  他的海上舰队,全是靠他自己当海盗的时候一手组建起来的,没有拿朝廷一分钱。

  这是一个相当牛逼的牛人!

  第112章 召见郑芝龙

  郑氏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力量非常强大,恰好这一块由于大明长期禁海而十分薄弱。

  郑芝龙能够归顺朝廷,对于崇祯来说是大好事。

  但身为穿越者的崇祯,也非常清楚,郑芝龙是海盗。

  之所以归顺朝廷,是因为去年,郑芝龙和荷兰人彻底翻脸了,在海上打了很多场仗。

  虽然荷兰人被郑芝龙摁在海里翻不了身,但郑芝龙也不好受。

  荷兰东印度公司不断增兵,铁了心要拿下中国东南沿海。

  而此时的中国东南沿海并不在朝廷的管控下,而是在他郑芝龙的手中。

  荷兰人这一举动就眼中威胁到了郑芝龙。

  去年的确打赢了荷兰人,但荷兰人也不傻,开始在海上离间海盗,大海盗刘香就成了荷兰人的狗,准备联合对付郑芝龙。

  郑芝龙倒是能硬抗,但这样损失必然会很大。

  福建官府也看到了这个时机,就派人去说服郑芝龙,郑芝龙权衡利弊,便在今年招安了。

  在崇祯看来,大明官方海军势力为零,郑芝龙被招安,朝廷依然还是只能仪仗他,而他在后方有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进可攻,退可守。

  不仅如此,即便被招安了,东南海域还是他郑芝龙说的算,因为朝廷在那里的势力是空白的。

  这就是郑芝龙狡猾的地方,靠朝廷来支撑他接下来的局面,但是海水的商船过路费,还是在他自己手里。

  这是真实的历史。

  你要说郑芝龙非常忠诚,就目前来说,绝对没有半点忠诚度可言。

  即便是从正统的史书来看,郑芝龙后面胁迫隆武皇帝,投降满清,也是人生一大败笔。

  倒是其子郑森(郑成功),性格刚毅,有大气节,日后可以依托整顿东南沿海,只是此时的郑森,才4岁。

  而眼下郑芝龙如何处理?

  当然是加官进爵,人家辛苦来投,即便不是真心,那也得给东西来笼络人心吧。

  郑芝龙手中船只上千,部下三万之众,背后的日本势力也非常强大,能与台湾的荷兰人对抗,可以大大的利用。

  但又不能完全倚重。

  所以,崇祯才提前让周延儒去广州重振市舶司,开启沿海。

  这叫双重保障,万一哪天郑芝龙反水又要去做海盗,崇祯的市舶司也不耽误对沿海的控制。

  郑芝龙行大礼:“微臣参见天子,万岁万万岁!”

  “郑爱卿快快平身。”崇祯表现出非常高兴地样子,亲自过去搀扶郑芝龙。

  郑芝龙受宠若惊,没想到皇帝亲自来搀扶自己。

  郑芝龙归顺,又是大一笔开销。

  以前这帮人当海盗,是自己养自己,但现在,是要朝廷养他们了。

  如果还要他们自己养自己,他肯定是不会卖命的。

  没关系,崇祯最近本身就着手在大力赚钱,不仅仅在大力赚钱,还准备改革财政了。

  等李邦华军事改制走上正轨,御林卫人数增加到五万人,崇祯就有底气想杀谁杀谁了,收入完全不是问题。

  “谢陛下。”

  “郑爱卿,朕早闻你大名,你能归顺朝廷,乃大明之幸事。”崇祯语气听起来非常真诚,让人想起了三国醇厚的刘皇叔。

  郑芝龙更是惊讶,自己不过是个海盗,即便有些家底,但也未必能入大明天子的法眼,天子竟然如此关注自己?

  他不由得颇为激动起来,难怪天子要传召自己入京陛见。

  如此看来,自己这归顺朝廷这一步是走正确了。

  “承蒙陛下器重,臣自当粉身碎骨,已报天恩。”

  崇祯大笑两声:“郑爱卿大义,这东南海域的局势,非郑爱卿不可!”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