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1439)

  双方各执一词,争了三天三夜,嗓子都争哑了。

  最后还是曹文诏老将军力排众议,愿意亲自领兵前往。

  也就是说,其实曹文诏将大部分责任全部担在自己肩上了。

  而洪承畴这个时候还犹豫不决,这事一旦报到北京,他的政治生涯基本就结束了。

  这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大规模动员令的出现。

  此时此刻的敦煌城,是什么样的呢?

  敦煌一共有两万驻守军,但另外有3万民众。

  这些民众是这两年抵达敦煌定居的。

  朝廷为了发展敦煌,推出了不少优惠的政策。

  例如凡是抵达敦煌的人,每人可以获得10亩田,或者20两银子。

  而且路费官府全包。

  这就吸引了一批比较穷的人家陆陆续续搬迁到这里。

  这些民众,有的种田,有的经商,还有的做手工艺,勉强在敦煌形成了初步完善的社会。

  也就是说,敦煌真正被困的有5万军民。

  这5万军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残酷的几个月。

  粮食在三月下旬的时候已经见底。

  为了能守住城,平民每人每天50粒米,士兵每天100粒米。

  进入三月底的时候,贫民每人减到20粒米,士兵每天也只有50粒米。

  即便如此,到了四月的时候,所有粮食都吃完了。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明军一次又一次击退顽固的吐鲁番军队。

  这一次也不例外,当吐鲁番军队攻上城楼的时候,双方短兵相接。

  一个小时后,所有登上城楼的吐鲁番士兵都被杀掉。

  城依然没有被攻下来,主军营帐内的苏里唐大发脾气。

  因为他们带的粮食也只够一个月了。

  一个月之内再不拿下敦煌,他们就只能撤兵。

  “废物!一群废物!”苏里唐额头青筋暴起。

  随即,他的目光转移到旁边那个男子身上,他说道:“济尔哈朗,你不是说明军军粮已经耗完了吗,为何明军还能坚守城池?”

  “尊敬的苏里唐,按照时间推算,明军的粮食应该在三月初就已经吃完了!”

  “但是现在他们依然站在城头!”苏里唐怒道,“济尔哈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这小人也不知。”

  曾经威风八面的济尔哈朗,统帅数十万大军伐明,此时此刻却寄人篱下。

  “阿奇木大人,您要的明军士兵尸体我们找到了一具。”

  “快带进来!”

  很快一个明军士兵的尸体被抬了进来。

  苏里唐拔出一把锋利的匕首,将这明军士兵的腹部切开。

  他的动作非常粗暴,也非常急躁。

  剖开腹部,切开胃后,他微微一怔。

  周围的人也都有些震惊。

  布?

  皮革?

  甚至泥土!

  还混有几粒尚未消化完的米。

  苏里唐的眉头一下子就皱起来了。

  无数次击退自己大军攻城的明军,竟然早就没有食物吃了!

  即便是吃布料、皮革和泥土,明军依然顽强地驻守在城头上。

  他们的意志力如钢铁一样。

  这是一座钢铁之城?

  第1116章 驰援敦煌,铁血玉门关

  只要收复了西域,就能拥有大量的棉花。

  如此,大明朝的每一个平民才能实现棉花自由。

  再也不用在腊月寒冬挨冻了。

  为了这个目标,张凡毅然而然向西北持续投入天文数字一般的财力。

  将北京军事学院大批军政人才往西北输送。

  甚至他自己横跨大半个中国,一路打到敦煌。

  敦煌,大明朝重回西域的重要门户。

  它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天空又开始飘雪,城内所有人都迷茫地看着天上。

  人们不禁在问:难道真的是上天要灭亡我们?

  每一个人都面色憔悴,营养不良。

  甚至许多人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连守城的主将贺人龙走到大街上,他两眼凹陷,面色苍白,但身姿挺直,步履沉稳。

  他必须坚持住。

  如果他都坚持不住了,所有人都将失去希望。

  城内的街道很安静,没有多少人。

  敌军再一次被击退后,所有人都在休息。

  他们找地方坐下来,因为站着是很消耗体力的。

  每一个人都很憔悴,当贺人龙从他们面前经过的时候,他们才抬起头,看着自己的长官。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眼神似乎在问贺人龙什么时候有援兵?

  贺人龙安静地走上城头。

  城头又战死了一批人。

  其余人正在为战死者收拾遗体。

  雪花安静地飘着,风从头上呼呼而过。

  一排排消瘦的小伙子排着队,踏着整齐的军步,到城楼上换防。

  五个月前,他们都体格强壮。

  但现在他们有的人已经饿得皮包骨头。

  但是他们都身姿挺直站立在那里,凝望着前方。

  天空慢慢暗下来,风雪依然没有停下来。

  “我们是西部军区第三军团第一军,我们的职责是守护敦煌,西垂之地。”

  “背后即是国家,我们无路可退。”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