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150)

  一大晚上的,杨所修被紧急招入宫中。

  御书房内,崇祯正在参读宋应星关于皇家园林收成的汇报。

  杨所修小心翼翼走进来:“臣参见陛下!”

  崇祯也不理会他,继续翻看宋应星这一年来编写的农业方面的知识。

  杨所修手心冷汗直流,喉咙发干。

  过了好半天,杨所修的双腿都站疼了,崇祯才放下书,道:“杨大人很缺钱吗?”

  杨所修微微一怔,立刻明白皇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连忙跪在地上磕头:“天子恕罪!”

  “你何罪之有?”

  杨所修一时语塞,心中更是恐惧。

  第120章 彻查勋贵

  皇帝问这话意思就是让你自己亲口承认你干了什么事。

  杨所修满头冒汗,怕是皇帝已经掌握了消息,若是不承认,估计是死定了,承认了还有一线希望。

  “陛下,臣罪该万死,臣收了李守琦一万两银子,答应李守琦弹劾李侍郎,请陛下赐死臣!”

  崇祯目光锋利,盯着杨所修。

  杨所修把脑袋埋在地上,他能感受到上面那如刀刃一样的眼神,他的背后也全是汗,连呼吸都屏住了。

  “你好大的胆子!”崇祯抓起茶杯就朝杨所修砸去,砸在他身上,把茶杯都砸碎了。

  杨所修匍匐在地上,却是一动不敢动。

  “国朝养你是让你以权谋私的么!”

  “陛下!臣并非完全是以权谋私,当时李守琦确实告知臣山东卫所军未能如此抵达蓟镇,臣不知其中缘由,但兹事体大,若不在朝堂上弹劾,影响了大局,臣才是失职!”

  怎么说这大明朝的官员一个比一个会讲呢?

  这丫的杨所修收了钱,弹劾了李邦华,现在听他这么一说,感觉他似乎也是被蒙蔽的,然而还以大局为重,才弹劾了李邦华。

  这么一说,听起来他好像还挺冤枉的样子!

  崇祯一脚踹过去,怒道:“你还敢狡辩!”

  好在穿越者崇祯知道这是有人在从中作梗,并未立刻降罪李邦华,只是先停职让他在家里带着。

  “陛下,臣罪该万死!”

  “你确实该杀!”

  “陛下饶命!”杨所修大脑一片空白,自己好不容易爬到了督察院副都御使的位置上,他可不想就这么死了。

  崇祯坐回去,过了片刻,才道:“你先起来。”

  杨所修心里一缓,眼珠子飞快地转。

  接下来,他知道该做什么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了。

  崇祯将李守琦的儿子的供书拿出来,这供书上就是杨所修收钱的证据,是李守琦的儿子亲手给的他钱。

  “这是李守琦儿子的招供书,上面白纸黑字,先留在朕这里,朕这一次先饶了你,再有下一次,朕绝不留你!”

  杨所修全身一缓,连忙道:“多谢君父不杀之恩,臣铭感五内,必粉身碎骨!”

  杨所修离开了,从此以后,他不在是以前的杨所修,从此以后,他就是崇祯的一条狗了。

  崇祯没有杀杨所修,杨所修收钱弹劾李邦华这件事并没有触碰到崇祯的底线。

  崇祯的底线是什么?

  欺压百姓,贪污军粮、抚恤金,卖国!

  坐在崇祯这个位置,只要不涉及到底线问题,都有回旋的余地。

  为什么要饶了杨所修?

  原因很简单,杨所修这么大一个把柄在他手中,以后督察院一半的人都会老老实实听话。

  崇祯就是要督察院甘心做他的狗,用文官来制衡文官,这是帝王心术。

  若是今日把杨所修杀了,升上来的副都御使就一定是不收钱的清官?若是真的不收钱的清官,万一不听他的话,天天给他找麻烦,又该如何?

  所以,只要他杨所修这次没有牵扯到抚恤金的案件中去,饶了他一命,在朝堂上多一条绝对忠诚的狗,一定是好事。

  一路出宫的杨所修心里也明白了,以后自己就只能按照皇帝的意思来。

  皇帝要弄的人,自己必须打头阵,皇帝要保的人,自己也必须冲在最前面。

  第二日,杨所修开始发大招了。

  他不仅仅把成国公、镇远侯给弹劾了,还把武定侯徐锡登、阳武侯薛濂、永康侯徐锡登、安远侯柳祚昌、武安侯郑之俊、丰城侯李开先、定西侯蒋秉忠、抚宁侯朱国弼、兴安伯徐治安、兴安伯徐治安、应城伯孙廷勋、定西伯唐通等等勋贵全部弹劾了。

  涉及到的勋贵有二十余人。

  甚至有人怀疑他杨所修在家里先把在京卫挂职的勋贵的名单全部列出来,然后一口气弹劾。

  这种操作非常无耻,但勋贵最近涉及到了大案,已经死了那么多人,朝堂上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文官们更不会没事站出来反对。

  文官和勋贵是不一样的。

  文官是十年寒窗苦,登入朝堂。

  勋贵是靠祖上的功绩,或者家人嫁入皇宫,得了爵位。

  一般勋贵是被文官们看不起的,被文官们压着玩的。

  崇祯也不知道勋贵能制衡文官,因为勋贵这种东西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不合理的。

  富不过三代,这是规律。

  勋贵一代代传下来,传到第三代,就基本废掉了,靠国家养着。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