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1713)

  苏鸣岗知道,这是明军采取的心理战。

  经过马打兰军队半个多月的围城,城内的人心情都是很压抑的。

  汉人中也有人提议向明朝求援,不过被苏鸣岗否决了。

  而明军现在的态度,无疑是在使更多的汉人对明朝有归属感。

  任何非汉人,不准以任何理由屠杀汉人,否则明军将对其杀无赦!

  这是多么霸道的一则公约,却一定能让漂泊在海外的汉人感到自豪!

  可以说,这一道公约一旦全部传开,几乎所有汉人都会全力拥戴紫禁城里那位了。

  而实际上,张凡不仅仅要收买人心,更是要利用这条公约,来公开一个个算账,一处处立威!

  问罪书和南洋公约,配合上明军的无敌舰队,南洋的灭国战,才刚刚开始。

  第1316章 荷兰东印度公司股价腰斩,欧洲震动

  利益只是少部分人的利益。

  例如与荷兰人合作,利益的大头只是被苏鸣岗这些少部分人拿走了的。

  他们可以用手里的钱和权招募一些狗腿子,护卫自己的利益。

  要对付他们这种人,最好的办法还不是野蛮的杀。

  张凡做事的熟悉套路:朕要杀你,但杀人一定要诛心!

  杀人不诛心,杀人的效果就太小了。

  对付苏鸣岗这些人,如何诛心?

  一纸《大明南洋公约》已经足够。

  此公约一出,南洋的大义尽在皇帝之手,对于普通汉人来说,那真是无不夹道欢迎王师南下了。

  这纸公约解决了南洋汉人最基本也嘴根本的问题:安全问题。

  苏鸣岗此时感觉整个天都要崩塌下来了。

  有些事,他是阻止不了的,就算他手中有暴力组织,他也阻止不了底层的人民拥戴《大明南洋公约》了。

  除非他对巴达维亚的汉民动手,而他的根基就在于汉民的支持。

  这种绝杀般的政治条文,配合强大的武力,简直是无懈可击。

  “打开城门,我军一个人都不杀,坚持抵抗,则三日之内我军破城而入,所有主要战犯一律处死!”

  明军的警告发出后,就回到了战船上。

  薛彬并没有立刻对巴达维亚城动手,公告已经发出去了,总要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让巴达维亚自己消化消化。

  而他们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对万丹国和马打兰王国兴师问罪了。

  南洋诸国都不拿皇帝的问罪书当一回事,那就从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下手,杀鸡儆猴!

  当天下午,巴达维亚城内的高层举行了内部会议公投。

  杨昆说道:“如果不投降,就只有一个结果,明军用他们的火炮把城门轰开,城内所有的东西可能都会遭到破坏,人也会被杀死,甚至钱财都会被掠夺,我们损失会更大。”

  “如果开了城门,明军已经承诺……”

  汉人的代表立刻举手表决:“立刻打开城门,欢迎王师。”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威廉·詹姆士身上。

  “威廉阁下,只要投降,明军并不会滥杀无辜,科恩阁下就没有死,而是被带到北京,甚至没有被关押起来。”

  威廉不甘心啊,他在等援军。

  威廉不表态,会议进入到僵持阶段。

  苏鸣岗让其他人都出去,他和威廉单独谈谈。

  其他人出去了。

  “威廉阁下,投降只是暂时的,援军抵达后,一切在重新谈判,到时候我们手中有更强大的武力,就不是明军说得算了。”

  “你是说等安东尼将军来后,再做打算。”

  “我们汉人拿这叫缓兵之计。”

  七月十六日早晨,巴达维亚的城门被打开了,杨昆走出巴达维亚城,他上了明军的主战舰,见到了薛彬,转达了城内所有人的意思。

  七月十六日上午,明军进入巴达维亚城,接管了巴达维亚城所有的武装。

  自此,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总部被明军拿下。

  远东海域格局剧变。

  万丹国海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已经传回了万丹国。

  巽他海峡的英国人、奥斯曼帝国商人立刻开始打听巴达维亚的消息。

  很快,巴达维亚沦陷的消息就越过了巽他海峡,向西方传去。

  早在崇祯十三年,马六甲的荷兰战舰大败,消息就快速往印度洋传去。

  甚至在崇祯十四年,传回了欧洲。

  葡萄牙在远东的全面溃败,震惊了里斯本的王公贵族们。

  而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科恩战舰的全军覆没,则在阿姆斯特丹引起了一阵狂风暴雨。

  对于欧洲人来说,远东势力的崩溃,意味着贸易的萎缩。

  尤其是对葡萄牙人来说,王室高昂开支习惯了,现在远东贸易坍塌,收入锐减,这无疑会引发国内可怕的经济危机。

  荷兰人的溃败,则在上半年引发了东印度公司股票大震荡。

  没错,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家上市公司,它是由荷兰全国民众出资,合并了当年十四家大的跨国企业,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家超级大公司。

  在正统历史上,苹果、微软、阿里、腾讯那些公司的市值,都没有它高。

  它在巅峰时刻的市值相当于8万亿美元。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