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1716)

  崇祯走过去,一只手搭在朱慈烺的肩膀上,说道:“现在北京织造局、南京织造局、苏州织造局、上海织造局、广州布行的生产产线全部在大力的加快生产,我们有非常多的商品,可以源源不断卖到海外。”

  “父皇,我们把海外的买卖做到这么大,但是内地的却依然还是很贫穷。”

  “难得你想到这一点上去,从现在开始,我会让你参与到户部中去,你要多向毕自严请教。”

  “治理国家的一个基本点:一、了解民间真实的情况,不要轻易相信下面的人给上来的汇报,即便你将来做了皇帝,也得亲自下去考察。”

  “二、大明幅员辽阔,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地理位置决定了当地的风俗文化,要将各地的情况分类出来,决定发展的几个因素,交通便利、人口、教育和本地的自然资源。用这些标准,将不同的省分类,不同类别,制定不同的政策,万事不可一刀切。”

  “三、过去的时代,是维稳的时代,但是未来的时代不一样了,我们必须发展,不断地发展,一旦停止发展,民间就会出问题,资产阶级就会制造内部矛盾,所以,在梳理社会结构健康的同时,要保证经济发展,这是第一位的。”

  “四、这个世界上不止我们一个国家,我们必须用拳头,定下属于我们的规则,如果我们不定规则,定规则的就是我们的对手,那时候我们就会被他们压制,所以,朝廷必须不留余力向西发展,海路和陆路两条路。”

  “五、你开始参与户部的一些事情后,要清楚一点,国家的战略制定的时候,必须将户部的财政情况考虑进去,很多时候,最好的战略不是最优的战略,只有结合财政情况,才能做出最优的战略。”

  “不要用战术的胜利,弥补战略的不足,那样迟早会付出代价。”

  “六、想要大臣们听你的,除了要威慑他们,还要让他们觉得你尊重他们,在乎他们,当然,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认为跟着你是有希望的。”

  “知道了吗?”

  “儿臣知道了。”

  “以后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问父皇,我们是父子,父皇希望在我们之间,建立一道可以信任的通道。”

  “好。”

  “人生之路,本身是一条充满了各种困惑的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问题想不通,没有生而知之的人,所以我们需要交流,不断地去交流,去学习,去感悟。”

  一边的朱彦霖说道:“父皇,太子哥哥去户部了,我能不能去军政院看看?”

  “你对军政院感兴趣?”

  “我听说最近又有新式的燧发枪了,我想去瞧瞧。”

  朱慈烺笑道:“三姐,你就不怕将来嫁不出去吗?”

  “嫁不出去就嫁不出去,将来我要给太子哥哥统领千军万马,帮太子哥哥打仗!”

  “你个小丫头倒是想得远!”崇祯溺爱地将朱彦霖抱起来,轻轻拨了一下她额头的头发,“你想去军政院玩也可以,但是不要调皮,不该问的不要乱问,不该说的也不要乱说,知道吗?”

  “嗯,知道。”

  朱慈烺突然说道:“父皇,儿臣还是有一个疑惑。”

  “你说。”

  “南洋诸国若是联合对抗我们,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也不能说你提的不对,首先,南洋诸国要联合的概率微乎其微。其次,他们要是联合,就最好不过了!”

  这时,方正化快步走了进来:“皇爷,这是天津制造局送过来的,已经在工部审核过,北京制造局也审核过,没有问题。”

  “哦,是什么?”

  崇祯打开看完,心头一震,蒸汽船!

  天津造船厂竟然研制出了蒸汽船!

  崇祯立刻走了一趟天津,就在天津港。

  三天后,他就在天津港看到了大明的第一艘蒸汽机船。

  不过这艘船的体型不大,上面还装有风帆,并且蒸汽机装在船的两舷上。

  “陛下,蒸汽机过重,这艘船承载不了多少东西,臣等暂时先让它能在水中行驶。”

  没错,初代的蒸汽机船的实际用途其实很小,还不如风帆战船。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它非常重要,它是未来。

  “不打紧,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可以先尝试着做改进,也可以先小范围投入实际的商业运输,让北京制造局先定两台,作为从天津大沽口到辽东的商船。”

  “是。”

  这玩意儿现在肯定不可能立刻投入军用,民用都比不过现在的商船。

  但所有的改进、迭代,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

  而且,一旦它真的被更新迭代,大明进入蒸汽机船时代,那对煤矿和资源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现在的煤矿产业也无法支撑大规模使用它。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倒是巴达维亚的捷报在这个时候传到了北京。

  在孙传庭的汇报中,提到了一些南洋的传言,说欧洲人正在派遣援军。

  看完之后,崇祯不但不着急,反而偷笑出声来:欧洲人派援军过来,派得好!朕就是要他们都来,最好是全部进入南洋海域,若是他们在印度洋,朕还真没办法立刻跟他们开战。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