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1760)

  所有计谋那都是暗含人性的。

  所有觉得自己可以克服人性弱点的,都是无知的、自大的,无知和自大也是人性的弱点之一。

  只有正视人性弱点,才能避免一些坑。

  果然,呼和巴图说道:“阿尔斯楞!”

  “末将在!”

  “你记住,明军是诱敌深入,我给你2万人,你去会会明军,不要追得太深。”

  “是!”

  阿尔斯楞领了两万大军,火急火燎就往明军冲去。

  明军一看敌军来了,开干呗!

  双方快速拉近距离,明军开始用火枪射击,先打击了一大片。

  蒙古骑兵被击退,然后又进攻,又被击退。

  此时,东方的天空已经破晓。

  双方在这里打了一个小时,阿尔斯楞眼瞅着这批明军还挺难啃。

  不是说是诱敌深入的陷阱吗?

  看着不像啊?

  若真的是陷阱,现在明军应该撤才对?

  探子也将这事回去汇报给了呼和巴图。

  呼和巴图一听:这不像是诱敌啊!

  男人:她居然拒绝我,她不像是在骗我耶,这是个好姑娘!

  “再探!”

  “是!”

  “去去去,去吐鲁番城外再探!”

  呼和巴图又派了一批探子。

  过了一个半小时,两路探子都回来了。

  一、阿尔斯楞依然没有突破这支明军。

  二、明军将吐鲁番城围得水泄不通。

  三、明军大营延绵起伏。

  众人一听,心里嘀咕道:明军这显然不是诱敌之术,就是围点打援而已!

  呼和巴图觉得自己之前误判,但不能就这样承认自己误判,于是说道:“区区一万,就算是诱敌之术,也不过如此!”

  “传我命令,即刻向前面杀去,将明狗杀个片甲不留!”

  上午十点,探子回到了皇帝的军营:“报!陛下,鞑子全军追击而来!”

  第1352章 决战吐鲁番

  蒙古大军快速涌来,明军的前锋开了几波火枪后,便有组织有纪律地后撤了。

  后来,关于吐鲁番之战,被列入到各地军事学院的经典案例中。

  它最大的突出点并不是明军的骑兵有多强,也不是说明军的火器有多厉害。

  而是完美地阐述了各大军团的协同作战。

  在短时间内将吐鲁番城围住,然后在短时间内将敌人引入包围圈打。

  使得城内和城外,根本无法有任何配合,两支大军可以说被敲断了中间的连线。

  这就是这场战争的精华所在。

  此时,呼和巴图的大军已经如同潮水一样追击明军的前锋营。

  追呀追,追呀追!

  追了足足两个小时,蒙古人自己已经在追逐中渐渐失去了警觉。

  男人:她是真心爱我的,我不许你们这样说我的宝!我要继续追!

  双方杀杀停停,将战场的范围拉得南北纵横数十里。

  下午一点钟的时候,已经离吐鲁番城不远了。

  呼和巴图下令全军停下整顿,他没有选择立刻马上冲锋。

  过了片刻,明军的第一波援军抵达,前锋部队开始重新集结。

  “报!明军援军已到,约有上万人!”

  呼和巴图大笑道:“我就说吧,这果然是诱敌之术,但明军统帅显然错估了局势,诱敌之术,也要讲究真正的实力!”

  “大人,要不要派人前去探查一番?”

  “我军气势正盛,眼下就是最佳的冲锋决战时机,明军这一路都在落荒而逃,即便是诱敌,他们的军心也会受到影响,若是再犹犹豫豫,反倒给了明军重振旗鼓的机会!”

  呼和巴图拔出刀,说道:“传我命令,全军冲锋!”

  蒙古人的号角声响起来了,响彻在天地之间。

  五万蒙古大军开始一齐冲锋,密密麻麻,从远处看上去,就像蝗虫过境,将大地覆盖。

  明军刚集结完的前锋部队立刻又调头奔跑,连援军也撤逃起来。

  别看是佯装逃跑,其实在打仗的时候,佯装逃跑比进攻要难得多。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进攻是凭着全军上下的热血,一鼓作气的冲,这个时候,是靠集团的气氛将个人调动起来。

  每一个士兵的状态都是灌了几碗鸡血一样。

  但是佯装逃跑,是大军被敌军追。

  这个时候,士兵们的心理状态是“逃”,逃的时候,心中难免会有挫败感。

  一般的军队,根本无法承受住反复佯装逃跑。

  因为多佯装逃跑几次,可能军队就不装了,摊牌了,我真的逃跑了,我不想打了,爱他妈谁打去谁打去。

  所以,佯装逃跑,其实是对一支部队心理素质最大的考验。

  显然,明军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

  他们一路撤逃,进入前面那个缓缓的沙坡。

  在沙坡下面列着10个空心方阵,错落而列,每个空心方阵中都安排有2门火炮,前面还摆放着2门威武大将军炮。

  撤退的明军下坡后,像分开的洪水,分别从空心方阵的奸细快速分流而去。

  火枪手们看着自己人从旁边经过,这意味着敌人已经快到了。

  果然,当明军骑兵刚穿过了空心方阵,蒙古人就冲过来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