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291)

  他在给固鲁思齐布写信,提醒固鲁思齐布做好随时开战的准备,建奴的目标不是北府,很有可能是喀喇沁部。

  给固鲁思齐布写完信,又单独给陈新甲写密信。

  这封密信很快就到了陈新甲手里,陈新甲立刻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一日,陈新甲刚与喀喇沁部一个鄂托克的首领喝完茶,顺便送了5000两银子,转身就去找巴图了。

  “陈大人找我有什么事,但说无妨。”收了崇祯钱,还在山西有地有庄园的巴图,自然对陈新甲态度极好。

  “我是来提醒巴图贤弟的,昨晚我与呼兰将军饮酒,听他说色棱对您有很大的意见,色棱在辽王面前说您在互市中,贪污了钱财,我是不相信的,但这事对巴图贤弟您不利,您多加小心。”

  巴图一听,顿时大怒:“色棱那条狗敢乱咬人!”

  陈新甲顿了顿,叹了口气道:“老实说,我现在怀疑色棱已经与皇太极勾结上,眼下建奴正厉兵秣马,一旦我们内部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我担心色棱会密谋造反,到时候要针对您了。”

  “他敢!他要是敢造反,我拧掉他的脑袋!”

  “形势比人强,呼兰将军是支持色棱的,他们手中可是有一万人马。”

  “那我们该怎么办?”巴图面有忧色,他与色棱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若是被色棱掌了权,他十分清楚自己会死无葬身之地。

  “本来这件事不该我来说,但喀喇沁部现在与大明友好,我与辽王同朝文臣,共奉天子,有些事却是不得不说。”

  “还请天使明示。”

  “只有……才能保全巴图贤弟。”陈甲新做了一个咔嚓的手势。

  巴图吓了一跳,他胆子是很大,但是还没有大到杀色棱的地步。

  色棱是束不的的儿子,固鲁思齐布的亲弟弟,而且他们的叔父万丹伟征还在。

  若是他出手杀了色棱,必然会引火烧身,他虽然希望色棱死,但绝对不想自己动手。

  巴图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陈新甲道:“成大事不拘小节。”

  “可是以什么理由杀色棱?”巴图皱起眉头来,“若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我杀他就是找死。”

  “当然有理由。”

  “还请天使明示。”

  “一、现在形势已经非常紧张,皇太极西进攻打北府,喀喇沁内部却还在争吵要不要出兵援助,但其实皇太极的目标就是喀喇沁部,你想一想,北府才多少一点人马,皇太极有必要出动八万大军攻打?二、色棱已经与皇太极打成秘密协议,届时色棱在内部启事,必然会拿人头来向皇太极效忠,谁的人头呢?三、若是要阻止这一切发生,摆设酒宴,色棱和呼兰,一个也不能放过,以通敌之罪斩杀。四、当初范文臣进献美女,是通过色棱进献过来的。”

  巴图微微一怔,道:“你是说……”

  “没错!”

  巴图思忖片刻,道:“多谢天使提醒,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巴图离开后,陈新甲手心都是冷汗,这种事情他还是第一次做。

  他内心还是很震惊的,没想到巴图都已经与大明合作到这一步了,皇帝在心里说这件事可以交给巴图去做,他刚开始还是有点担心的。

  现在看来,这个巴图,是关键人物啊!

  第232章 朕开始反击了

  为什么不直接去找固鲁思齐布?

  虽然固鲁思齐布被封为辽王,领整个朵颜。

  但是,毕竟他是蒙古人,蒙古部族的首领。

  说穿了,只能算崇祯半个臣子。

  你现在跟人家去说他弟弟要谋反,人家可能会怀疑是不是你皇帝使的离间计,想要挑拨内部矛盾。

  但换做是私下和巴图去沟通,这件事就靠谱多了。

  由巴图去跟固鲁思齐布说,因为巴图和固鲁思齐布之间是没有隔阂的,巴图是固鲁思齐布最忠实的属下。

  晚上,巴图立刻就去密见了固鲁思齐布。

  “我的巴图,你好像有很重要的事情跟我说?”

  “台吉,我确实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关乎喀喇沁部的未来。”

  固鲁思齐布让外面的人把门守好,所有人都不允许进来,方圆三十米不允许有其他人。

  “巴图,你说吧。”

  “台吉,我觉得是否出兵援助北庭都护府这个问题已经不用再争论了。”

  “哦,你此话怎讲?”

  固鲁思齐布其实是想派兵北上去援助北府的,不过最近皇太极一直给他写信,给他施压,搞得现在喀喇沁内部压力非常大,这段时间一直在争论这件事。

  好几个鄂托克首领都不愿意出兵,他们担心皇太极直接打到他们这里来了。

  他们希望固鲁思齐布奏疏大明皇帝,表明苦衷。

  而且由于束不的死因的传谣,色棱在内部大肆宣传束不的其实是被明朝害死的,他有好几个支持者,现在喀喇沁内部的水是浑的。

  巴图着急道:“台吉,您好好想一想,如果您是皇太极,会出兵八万铁骑去攻打刚刚建了半年的北庭都护府吗?”

  固鲁思齐布道:“皇太极的目标不仅仅是北庭都护府,他还要依据歼灭鄂尔多斯、内喀尔喀部和土默特部!”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