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304)

  那些人的容貌,一直都还在她心头,越发清晰,他们中最小的才十六岁!

  “川军不畏死战!”当年的全军口号。

  秦良玉在浑河边伫立良久。

  下面的人突然道:“秦帅,探子在二十里外发现了另一批建奴的运粮队,大约三千人!”

  三千人?

  辽东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是两千多人运粮到广宁,现在又有三千多人从这条道走?

  突袭运往广宁粮队的时候,秦良玉已经从建奴口中得知辽东巡抚袁崇焕悍然对广宁发动了空前规模的血战。

  但现在呢?

  这条粮队又是运往何处?

  秦良玉一把握住插在地上的大刀,翻身上马,道:“全军列队,咱们再去痛痛快快杀一次!”

  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十九日。

  又一个让多尔衮要掀桌子的消息传来了:运往辽阳前线的粮食也被截了,三千多援军全军覆没!

  他本来调集了两万前往辽阳的援军,但军情紧急,先派三千把前线阵地给扎起来。

  丫的没想到这三千多的援军和粮草居然也出问题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袁崇焕的军队从广宁推过辽河,进入浑河了?

  这绝对不可能!

  关宁军攻占广宁城已经元气大伤,绝不可能还继续往东进,除非袁崇焕脑子被门夹了!

  “听说是那队人马是着的明军军服,统帅是一个女的!”

  多尔衮微微一怔:“统帅是女的?”

  他脑海中迅速想起一个名字,虽然他从没有和秦良玉亲自交过手,但白杆军的威名可是在辽东久传的。

  “是白杆军!是秦良玉来了!该死!他怎么可能出现在这里!爷的大军准备好了,今天必须出发!爷要亲自去把秦良玉和袁崇焕的脑袋拧下来!”

  “已经准备完毕!”

  此时,秦良玉在干什么?

  在迅速往西。

  秦翼明问道:“秦帅,咱们现在是要去哪里?”

  “局势有变,去广宁!”

  秦拱明道:“去广宁做什么,咱们都到浑河了,北上去打沈阳!”

  “现在的主战场是广宁,之前你没听西边过来的商人说袁崇焕已经把广宁城打下来了吗,广宁城是辽东西陲重镇,坚固难夺,袁崇焕必然已经付出血的代价,现在咱们必须去支援!”

  秦翼明悲愤道:“秦帅,当年咱们白杆兵在辽东血战建奴,辽东军袖手旁观,咱们现在还要去救吗!”

  说到这里,几人眼中已经热泪滚滚。

  秦良玉回头看了他们一眼,眼中也泛起一点泪光,坚定道:“辽东军已经换人了,且正是因为当年我们相互内耗,才让建奴有机可乘,几千儿郎战死辽东,这样的痛,我不想再尝第二次了,我们必须合作!”

  秦良玉想起皇帝密信中的一句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是一句很朴实的话,却触动了秦良玉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也许当年,大家坐下来好好说话,或者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团结所有人,也不至于白杆军全军覆没,戚家军全军覆没,辽东军被打得崩溃了!

  皇帝的意思很简单:忘掉过去,团结才是力量啊!

  第242章 一盘活棋,越下越活

  事实上,辽东战场崇祯并没有太过的要求。

  只要能拿下广宁城就可以了。

  至于毛文龙的辽阳,即便毛文龙一时半会儿能拿下,但也守不住。

  而且辽阳地处腹地,离沈阳并不远,处于建奴核心控制范围,大明要做后援补给都十分困难。

  那为什么崇祯还要开高价怂恿毛文龙去攻打辽阳呢?

  分兵啊!

  把建奴的战线拉开,可以为袁崇焕减轻不少压力。

  广宁才是重中之重。

  兵法诡诈,你不能只看我打了哪些城池,你得从全局去分析,要不然就会被耍得团团转。

  你看毛文龙,如此狡诈的人,也被崇祯给怂恿成了为辽东军分担敌人攻击的靶子。

  他皇太极会玩政治玩战略,我穿越者崇祯在这方面也绝对不比你差!

  为何崇祯能推动毛文龙攻打辽阳,能推算出袁崇焕必然暴走?

  人性的关键!

  毛文龙这个人聪明、狡猾,但有一个很大的弱点:贪婪。

  你只需要抓住这一点,就可以让他办事了。

  袁崇焕呢?

  一心想着把辽东战线往前推,他在辽东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朝中大臣不认可的,天天弹劾他的。

  但他就是要去干!

  他这个人就是倔脾气!

  而且他非常清楚,自己要把战线往前推,必须渡过大凌河,拿下广宁。

  这也是孙承宗一贯的战略,作为战略执行者的袁崇焕在大凌河筑城,就是为了把城筑到西平堡,来对广宁实施兵锋威压。

  那么,现在皇太极的八旗精锐为了打蒙古,倾巢而出,不就是袁崇焕绝佳的时机么?

  从整个辽东的战局来看,袁崇焕、毛文龙、秦良玉,三者缺一不可。

  而最不能缺的还是草原上的战场,草原把皇太极的主力给吸引过去了,才发生了现在的辽东血战。

  这盘棋,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