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313)

  军纪严明!

  但是,上级在纪律上严苛下属的时候,还要在其他方面展示出对下属的关怀以及疼爱,以及该有的尊重。

  此时的明军全军都士气十足。

  当崇祯到归化城外的时候,已经近黄昏。

  城外布满了战死的明军和八旗兵的尸体,崇祯看到这样的场景,内心先是一震,随后慢下来。

  他翻身下马,后面的骆养性连忙也翻身下马,不明白皇帝要做什么:“陛下……”

  崇祯摘掉自己的头盔,将头盔放在地上,然后非常严肃朝战场上,那些已经战死的明军,作揖、弯腰,行礼!

  一同随行而来的锦衣卫、御林卫见状,都动容了。

  他们也都翻身下马,跟皇帝一样,朝前面作揖,行礼。

  大家都跟着这样做起来。

  连监察院宪兵们也都这样做起来。

  黄得功心头更加动容,天子对士兵如此尊重,士兵们有谁不愿意为天子舍身忘死的呢?

  “黄爱卿。”

  “臣在!”

  崇祯紧紧皱着眉头,他深怕自己眼眶湿润了。

  这一场仗虽然胜利了,但是草原上依然非常危险,这只是消灭了建奴其中的一支军队,皇太极的实力依然非常恐怖。

  这个时候,身为皇帝的他,不应该表现出悲伤,这样会影响其他人的。

  战死了那么多人,他心里痛不痛?

  就像割肉一样痛!

  这一年多来,他每每都会抽时间去京营,他也会和军官们拉家常,甚至和最基层的士兵一起吹牛逼。

  他还记得在御林卫中,曾经有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叫李常山,来自陕西。

  去年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差点饿死在陕西,好在崇祯亲自过去,用铁血手段把陕西的局面稳定下来了,家人才活下来。

  所以,当朝廷在陕西募兵的时候,李常山这种农民,就义无反顾入伍了。

  当时崇祯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入伍?

  李常山第一个答道:为了保卫皇帝陛下!

  崇祯道:为什么?

  李常山非常朴实道:因为皇帝陛下保卫了老百姓,老百姓当然也要保卫皇帝陛下。

  这是一种最朴实的知恩图报的人生观。

  他无法确定像李常山这种基层士兵是不是已经战死,战死的概率会大许多。

  他脑海中还有很多人的名字,这些人当众许多人可能都已经死战。

  这些他阻止不了的,选择入伍,选择成为京卫军,就要做好随时为国牺牲的准备。

  军人就是国家的钢铁长城。

  岁月没有静好,只不过有人帮你负重前行而已!

  崇祯将所有的悲痛都化作了淡淡的情绪,他重新上马,道:“速速开始整顿战场,将战死的儿郎们,都集体火化了,带着一部分骨灰,回去放进忠烈祠,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都要记录在案。”

  “遵旨!”

  顺义王的儿子俄木布率领归化城的贵族出城迎圣。

  这时,有传令兵迅速跑来:“陛下,卢帅擒住了建奴贼酋莽古尔泰,正在回来的路上!”

  第249章 处理莽古尔泰

  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打仗非常狠。

  与代善、阿敏、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

  跟随努尔哈赤参加过萨尔浒之战,全歼了总兵杜松率领的六万明军辽东精锐之师。

  然后南下全歼刘綎四万明军精锐。

  萨尔浒一战,帝国十万精锐全军覆没!

  人头和尸体堆成了山头,鲜血染红了方圆十几里的大地,连河道都被尸体堵塞,下游的水都变成红色。

  此后,那片地方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可以说,莽古尔泰手中是有几万条明军将士的命的,还有无数辽东汉民的命。

  无论男女老少,他都杀。

  广宁之战后,努尔哈赤把辽西的汉民全部强制迁移到辽东,没用的全部杀掉,莽古尔泰以杀人为乐。

  他还喜欢杀女人,尤其是虐杀,手段极其残忍,辽东不少女子都死在他手里。

  崇祯没想到这一次攻打归化城的居然是莽古尔泰,特么的这货早该下地狱了!

  如何处置莽古尔泰?

  当然是凌迟处死!

  不过,这事得往后排。

  俄木布带着众人前来。

  “小臣叩见天可汗。”

  所有人都跪拜在地上。

  “都免礼吧。”

  “谢天可汗!”

  俄木布连忙起身:“天可汗这边请。”

  这是崇祯第二次来归化城了。

  这一次来归化城,有些不一样,归化城里面明显繁华了一些,大路边都堆积着不少货物,与大明通商还是有诸多好处的。

  也难怪蒙古右翼会出兵遏制皇太极。

  军事行动的背后就是政治,政治的背后就是利益。

  蒙古各部现在都体会到了与大明修好的利益。

  他们肯定不会轻易就屈服于皇太极的淫威之下。

  进入归化城后,路边都是土默特部的普通老百姓,他们高呼起来:“大明天子万岁!天可汗万岁!”

  他们被莽古尔泰围了一天一夜,城内气氛非常紧张。

  现在崇祯跑来帮他们解了围,自然是感激不尽,都忍不住出来跪拜、迎接崇祯。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