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642)

  而他的意图也很明显,希望借助大明的威势来重新统一喀尔喀部,他好坐上首领的位置。

  崇祯笑道:“卓尔巴图言重了,朕知道你对朕一片忠心,快起来说话吧。”

  崇祯当然不会被他轻易怂恿,漠北和漠南之间隔着广袤的沙漠,要出击灭漠北的蒙古部,以现在大明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实现。

  眼下最重要的是将漠南的东蒙古吃掉,统一消化进来,至于漠北蒙古、西北蒙古,那都是以后的事。

  见卓尔巴图这般表忠心,额璘臣和俄木布也不甘示弱,纷纷出来,可能是喝多酒了,都非常激动道:“陛下,臣等都是大明的臣子,草原的子民便是陛下的子民。”

  崇祯站起来,走下来,将三人搀扶起来,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三位的忠心,朕已经感受到了,咱们都是自己人,以后边关的关税全部取消了,商品货物可以自由畅通的往来,不仅如此,都有与我大明官员一样的俸禄和待遇。”

  三人立刻感动得流眼泪:“臣等必誓死追随陛下!”

  其他蒙古人一看皇帝如此和善了,看来这一次的事情是真的过去了。

  崇祯又叹了口气,似乎有些忧心忡忡道:“朕当然是相信诸位的,只是……”

  “陛下有何烦忧,还请明示,臣等愿为天子分忧。”

  “你们的确是忠心的,但朕听说,土默特部的额日敦巴日依然在归化城外集结了2万大军。”

  明明是1万人,被崇祯故意说成2万人。

  当然,也不会有人作死更正皇帝的这个“失误”。

  三人一听,顿时更加激动:“陛下,臣等立刻派兵剿灭叛乱!”

  “好好好!你们都是朕的好臣子,只是……”

  见皇帝又忧心忡忡了。

  “陛下还有何吩咐尽管说,臣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你们是忠心的,但很难确保下面的人也是忠心的。为了稳定草原的秩序,朕觉得可以派一些汉人官员前去协助各位一同治理,诸爱卿以为如何?”

  可能是喝多酒了,三人想都没有想,就立刻爽快地答应了:“多谢陛下垂怜,臣等也觉得理应如此,臣等全力支持。”

  但他们没有搞清楚一件事。

  什么叫派一些?

  到底是多少?

  这就是汉语的博大精深。

  到底是多少个呢?

  三个也是一些,三十个和三百个也是一些。

  当然,既然三位都已经当场答应了,崇祯就不细说下去了。

  在场的所有人都可以作证,他们答应朕了!

  大家似乎也觉得没有毛病。

  等酒会散了,第二天,额璘臣、俄木布和卓尔巴图似乎意识到昨晚酒会上的话说得有些满了,不过他们也没有在意。

  第二天上午的时候,雪停了。

  晴空万里,湛蓝的天幕延伸到无穷远处,仿佛整个世界都沐浴在璀璨的阳光中。

  大同城渐渐在从战争的阴影中舒缓过来。

  蒙古首领们心情也舒缓下来了。

  但是他们不知道,早在昨天,西路的明军就接到了皇帝的命令,立刻前往土默特部平乱。

  没错,是过去平乱,而不是去杀人。

  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极具政治含义。

  这代表皇帝已经默认土默特部现在是大明的,但是城外还有2万叛军,朝廷不能坐视不理。

  接到军令后的曹文诏,立刻就带着天雄军,出了长城,以飞快的速度向归化城的方向去了。

  蒙古人如何才能彻底老实?

  这就要看曹老大如何在归化城提着刀子“外现身说法”了!

  第505章 杀到他们再也不敢心生反叛

  大同右卫城离归化城只有不到200里的路。

  曹文诏以正常的行军速度出了长城,几天之后,又以正常的行军速度抵达了归化城附近。

  额日敦巴日在归化城西北50里,他一直觉得自己肯定还是有机会的。

  他一边派人去给皇太极送信,一边又派人往西边去联系青海一带的蒙古部族,自己则派人在土默特部散播一些恐慌谣言。

  在归化城内造成恐慌。

  他麾下原本有1万大军,不过他并不满足。

  最近这段时间,他一直到处拉壮丁。

  东拼西凑,竟然也凑出5万人出来。

  但是这5万人都是什么人呢?

  基本上是拖家带口,临时强征过来的牧民,顺便把人家的牛羊也全部征用过来了。

  但是额日敦巴日非常满意,极度满意。

  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没有想到居然能征调这么多人出来。

  这下就有的玩了!

  有些小膨胀的额日敦巴日立刻信心满满。

  玩了这么一出后,额日敦巴日便带着5万大军浩浩荡荡挺进归化城。

  随后在一个大晴天,把归化城给围住了。

  此时归化城由俄木布的儿子达兰台留守,归化城内尚有兵力3万。

  是正儿八经的兵力,不是东凑西拼的。

  归化城的局势一度紧张起来,不过归化城内的人也并不紧张,大家都知道额日敦巴日这五万大军到底是个什么来路。

  真要打起来,归化城内的3万土默特正规军的胜率更高一些。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