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67)

  平日里交税,手里也压着许多不报,最多是给地方官府一些银子,把税做一下。

  但现在,在崇祯的屠刀“请求”下,都突然变得“深明大义”起来,争先恐后把家里的粮食全部募捐出来。

  一下子对大明充满了“热情”呢!

  一下子对老百姓们充满了“关爱”呢!

  所以啊,在这种时刻,没有什么比屠刀更好使的了!

  在进入延安城的第五天,第一批流民已经都得到了粮食。

  每个人领了12斤,大概是一个月的量。

  领粮食的时候,都会被告知,省着吃,下一批粮食是一个月之后。

  粮食发放后的第十天,城内的颓然之气也一扫而空。

  在大街中央,延安府巡抚王国瑚、知府张再继等人二十几名官员,就跪在那里的。

  街边站满了人,人们头探出头来,看着这位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巡抚大人,看着这些吃得肚满肠肥的官员,都忍不住骂出来。

  街头都在欢呼:圣天子万岁!

  声音一浪高于一浪。

  崇祯在延安府的人气值算是刷到了顶点,恐怕比历代皇帝都要高了。

  直接杀官开粮仓这种事,谁能想到是皇帝干的呢?

  而且还干得如此果断!

  听到外面那些呼声,崇祯感觉心里踏实,陕西一定不能乱,只有陕西稳定下来了,他才能安心推行下一步的改制啊!

  但是,延安府才只是陕西的一个州府,陕西还有其他地方啊!

  骆养性前来道:“陛下,已经准备好了!”

  崇祯便穿起了铠甲,在锦衣卫的簇拥下走出了巡抚衙门,骑上马。

  周围的御林卫在前面开道,白杆兵在后面护防。

  张维贤、秦良玉分别守护在皇帝左右两边,骆养性再前右侧。

  四周的卫兵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两边的屋子全部检测过一遍。

  当皇帝出现的时候,两边的老百姓更是发出了山洪海啸一样的欢呼。

  崇祯亲自去刑场,老百姓也都围过去。

  人们来到刑场后,突然安静下来。

  崇祯趁机道:“父老乡亲们,朕来晚了,让你们挨饿了,看到你们没有饭吃,朕心痛,睡不着觉!”

  又是一段大白话,直接表明自己对老百姓的态度,这样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才听得懂,听起来才感觉皇帝是真的在关心他们。

  “朕在这里给你们一个承诺,无论花多大的代价,朕都会让你们有饭吃!”

  话音说完,周围又爆发出无数人的欢呼。

  “天子万岁!”

  “天子万岁!”

  “……”

  过了好半天,才又安静下来了。

  崇祯道:“这些官员,把朕送过来的粮食,藏在粮仓里,不让大家伙吃,真是坏透了,如此欺压百姓的官员,该杀一万遍!”

  也不待下面的人多说,崇祯道:“斩!”

  锦衣卫是手起刀落,现场瞬间鲜血飞溅,人头滚滚。

  杀完之后,这延安府的民愤才彻底被平息下来。

  崇祯已经来陕西半个月了,从安塞县到延安城,到此时。

  如果说安塞县还只是小规模的,那么到了延安府,已经算是引起了大规模的震动。

  周围的州府都有所听闻了,不过消息却有些残缺,例如传到凤翔府的消息就是,延安府正在开仓放粮,据说是百姓们造反把巡抚和所有官员都杀了,把延安城给占领了。

  真相刚刚起来,谣言已经传遍千里,自古如此。

  这消息还传到了西安,引起了西安府的震动。

  第53章 御驾亲临西安府

  古代因为交通不发达,出现谣言或者信息失真,也算是比较正常的。

  至少现在陕西各个地方,都不知道大明天子在延安城拿官员的脑袋刷民望。

  而朝廷关于亲自御驾陕西的消息,也终于传到了西安。

  一时间,西安府上上下下的官员都被震动了。

  这一次的灾情不仅仅局限在延安府。

  陕西的西安府、延安府、汉中府、平凉府、凤翔府、临洮府、河州、兴安州、秦州、邠州、灵州。

  都不能独善其身。

  不仅仅是陕北,陕南也出现干旱,虽说没有那么严重,但流民的逃亡,也给陕南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什么叫赤地千里,意思就是干旱遍地,田地都荒芜了。

  延安府的粮食最多只能撑一个月。

  而凤翔府、秦州等各州府呢?

  情况也很危及。

  这是一场波及陕西的灾难。

  崇祯没有后世那样完备高强执行力和综合实力过硬的团队,不仅没有,大明的官员还腐烂、无耻!

  他现在就带了七千精锐。

  现在不得不把英国公张维贤留在延安府维稳,又留给了他一千人马。

  等延安的事暂时稳定后,崇祯已经马不停蹄往西安赶。

  朕下发了三百万两银子。

  如果是从东南买粮,全部买,可以买三百万石!

  这样的钱,是完全可以把陕西从这样灾情中解救出来的。

  而施凤来作为阁臣,也是有权力去调动多方资源供其做协调使用的。

  崇祯也给了他充分的权力,让他做了临时的陕西巡抚。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