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689)

  “王中官,眼下事态紧急,还请王中官通融一下,跟陛下说说。”钱龙锡立刻掏出50两银子要递过去。

  王承恩连忙回避了:“钱阁老,非咱家不愿意,只是陛下今日实在困乏得很,现在还在龙榻上歇息。”

  王承恩聪明者呢,出来之前,皇帝专门嘱咐了,一律不见。

  他哪敢拿这个钱。

  众人只好悻悻离开。

  成基命道:“韩大人,你说陛下为何不见我们?”

  韩爌是保守派中智囊级别的人物,遇到难题,大家第一自然就是问他。

  “陛下是觉得极限已经是五百人了,这件事闹不大。”

  “为何极限是五百人?”

  韩爌道:“要知道,国子监有贡生1万人,既然都已经500人参与进来了,如果其他人真的愿意参与进来,早就参与进来了,这说明许多贡生不愿意参与进来。”

  钱龙锡不由得点头,还是韩爌分析问题更加透彻。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正月初一那件事挺身而出的。

  500人确实已经是极限。

  只不过,应天府知府夏定文将此事描述得更加夸张一些。

  这个到底崇祯知不知道?

  他当然知道!

  甚至这背后到底是谁推动的,他现在都已经清楚了。

  温体仁在可不是白待的。

  为什么要温体仁去?

  因为温体仁在有一大堆的死敌。

  准确的来说,有一大堆人看温部长不爽,双方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例如礼部尚书和温体仁就是死对头。

  当晚刘建德找了谁,黄锦又见了谁,锦衣卫是摸得一清二楚的。

  毕竟连某些官员的内裤颜色可能都明明白白,毕竟做,是要扔到一边的。

  500人是极限了。

  毕竟,人性的本质是避害。

  即便是当年天启朝七君子被害,也没有贡生大。

  更何况,张凡还为七君子翻过案,在江南儒生们心中,皇帝的名声还不算太差。

  但没有人知道,卢象升去的商城,其本质是要逼近南直隶,随时调兵去的。

  为什么呢?

  以防万一。

  在五省新政推出来的关键时刻,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尤其是银行大规模铺开,将会刺激到很多人。

  谁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先过去,睡觉肯定是更踏实的。

  韩爌等人虽然没有见到皇帝,但是的现在已经闹翻天了。

  连的国子监都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大有南北相呼应的趋势。

  二月初六,晴,有风。

  崇祯的马车行驶在宽阔的水泥路上,他看见有一个人穿着简装的衣服,正在骑自行车,引来了无数人的围观。

  那个人骑得兴高采烈,不是别人,正是出了名的花花公子张霖。

  周围有下人们跟着,深怕他摔倒了,再周围大家都在围观。

  崇祯好奇,但也没有停留,只是问外面的王承恩:“那是谁?”

  “公子,那人叫张霖,他父亲张之北是顺天府有名的盐商。”

  崇祯笑了笑:“这人倒是有点意思,自行车刚出来,他就买了一辆敢骑到大街上来。”

  很快,崇祯就到了镇抚司衙门的昭狱。

  文安之就待在昭狱里。

  没有人对他用任何刑,相反,每一顿都有肉吃。

  文安之可能是昭狱里待遇最好的一个人了。

  崇祯今天是一身仓色长衣,看起来简约大气,他端坐在椅子上,一边的火光映照得他棱角分明的脸有一种说不出的英气。

  他正在把玩手中的燧发枪,不多时,文安之就被押上来。

  “微臣参见陛下。”

  崇祯将目光从燧发枪上转移到文安之身上:“在这里还不错嘛,嘴上还有油呢!”

  文安之连忙擦了擦嘴,拜道:“都是陛下怜悯微臣。”

  “你也知道是朕开了恩。”崇祯语气有些沉闷,他沉默片刻,将燧发枪放在面前的桌子上,道,“朕在你心中是暴君?”

  “微臣不敢。”

  “有什么不敢,你敢带着人去镇抚司衙门去耍泼,怎么到朕面前就老实了?”

  文安之将额头贴在地上,哭喊道:“臣无话可说,甘愿受罚,还请陛下放了我那些学生。”

  “放了你那些学生,你自己看。”崇祯将夏定文的奏疏给扔到文安之面前,文安之打开看完,顿时面色苍白如纸。

  “陛下,这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指使的!”文安之情绪立刻激动起来,脸都涨红了,说话都在颤抖。

  “朕问你,如果接下来有更多贡生出来闹事,1000人,5000人!你认为该怎么办?”

  第541章 收保护费的

  文安之面色苍白如纸。

  1000人?5000人?

  这是什么概念?

  5000人的军队,就是一支中型军队了。

  站在大街上密密麻麻,你就算一人抽他们一巴掌,肿的不是他们的脸,而是你的手。

  文安之连忙跪在地上大声道:“不会的!陛下,不会的!他们不会那样做!”

  “朕问的是,如果发生了,你认为朕该如何做?”

  文安之全身都绷紧了,这昭狱里明明阴冷可怕,但此时他冷汗直冒。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