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776)

  “传令无锡,凡是阻拦朝廷者,便是与所有老百姓为敌,一律杀无赦!”

  “是!”

  “孔府恶行累累,孔家所有人全部收押入京,打入刑部大牢!”

  “是!”

  崇祯又道:“新政便是民心,顺民心者昌,逆者亡,朕望诸位好好记住这一点!”

  说完,崇祯转身便离去。

  “臣等恭送陛下。”

  接下来,那个手记?

  呵呵,那就好说了,既然是皇帝给出来的东西,那还能没办法好好伪造?

  当天,随着衍圣公被捕入狱,京师的官场上阴云密布。

  两天后,皇帝就赐下了手记,大臣们看完,简直如同五雷轰顶。

  韩爌道:“陛下,仅凭这份手记,依然无法证明。”

  韩爌说得没错,南宗这样诋毁北宗毕竟有篡位的嫌疑。

  不过,怀疑的种子已经在大臣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一旦产生怀疑,有了这道裂缝,就无法愈合。

  所以啊,为了充分弄死孔胤植,崇祯当然是准备充分了。

  他派王承恩亲自去了一趟曲阜,把曲阜孔府给封了。

  而王承恩还带回来了一样东西,曲阜从元开始,所有的文献资料。

  然后其中有一篇就记载了元朝初代衍圣公之后,过继了一位当时的贵族。

  当时的贵族是什么人?

  元朝施行四等户制,贵族当然就是蒙古人。

  这些“资料”当然也是皇帝伪造的,但北宗从DNA检测出来就是蒙古人DNA序列。

  所以,这不过是在用伪造的资料,去证明一个真实存在的事情。

  第607章 华夷之辨,除爵

  关于鞑子混入北宗孔家的事件,却是在朝堂上发酵了起来。

  好几项证据已经证明,现在的北宗孔府,可能是鞑子的后人,或者说混入了鞑子的血脉。

  这绝对是大明朝的官员们接受不了的一件事。

  古代非常讲究华夷之辨,尤其是宋明的儒生。

  什么叫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又叫夷夏之辨。

  这个理论根植于儒家的《春秋》里。

  夏便是诸夏,在古语中,夏是指礼仪之大,即中原。

  而夷则是中原周边的蛮夷。

  古人是怎么看到诸夏周边的蛮夷的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唐太宗曰,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而王夫之则说:夷狄只知其母而不知谁为其父,虽得天下,立法治民与禽兽无异。

  通常情况下,夷夏之辨有三个不同的标准。

  一、血脉衡量。即蛮夷生的孩子就是蛮夷,以后世世代代永远是蛮夷。

  二、地缘衡量。即你只要不生活在诸夏之地,就是蛮夷。

  三、服侍、礼仪和文化。只要你着华夏衣衫,行华夏之礼,尊华夏文化,就是诸夏,而非蛮夷。

  孔老夫子则认为: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意思就是,诸夏的诸侯如同使用夷礼,就是蛮夷,蛮夷只要尊重华夏的文化,着华夏的衣冠,就属于华夏。

  历史上例如融化华夏的匈奴、五胡、契丹、女真等等,后来都尊华夏之礼,着华夏之服。

  后世的儒生,对华夷之辩和夷夏之防是非常看重的。

  有的人则干脆以地理和血缘来衡量。

  例如朱元璋,就是以地理来衡量的。

  为此,他定下了15个不征之国。

  并非这些国家强大,而是朱元璋认为这些地方都是满意,用兵即费钱费力,还没有收获,并且还有损天朝威德。

  例如现在,鞑子生活在草原,且并没有尊崇华夏之礼。

  既然如此,鞑子便是蛮夷,那大明朝堂上的大臣们肯定是接受不了的。

  这事其实不需要完全证明了,因为皇帝也无法真的拿出证据完全证明。

  但是已经出现了怀疑。

  而衍圣公这种孔子后人,怎么能由一个可能是蛮夷之后的人来担任呢?

  要知道,这朝堂上还有不少人是血统论啊!

  所以,这事基本上板上钉钉了。

  而张凡也没有再去画蛇添足,因为已经没有必要了。

  北宗的衍圣公爵位肯定是保不住了。

  至于北宗到底是不是鞑子后人,反正21世纪有人做过科学的基因检测,不说百分之百是,但极大可能是有混入蒙古血统。

  不过,无论从后世还是在当下来看,这都不重要了。

  21世纪不需要衍圣公,而当下,即便退一万步,重新再立一个衍圣公,实至名归的也应该是南宗。

  因为南宗才是正统。

  接下来怎么办?

  废北宗衍圣公爵位?

  当然要废,但不是皇帝来提。

  既然事已至此,也不需要皇帝来提了。

  大明朝的官员最喜欢干的几件事之一就是搞人,现在理由也给充分了,不用皇帝再提示了,大家自然是自告奋勇写奏疏了。

  短短的一天时间,皇帝就收到了几百封奏疏,简直比当初弹劾孙承宗还要多,多得多。

  所有的奏疏都在将华夷之辨,从地缘说到血脉,再说到利益。

  从周朝说到秦汉,再强调五胡乱华,靖康之耻,最后说到蒙古南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