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844)

  衍圣公?

  狗屎!

  那与刘宏一同逃过来的不过是孔府的一个家丁罢了。

  皇太极难道不知道?

  他当然知道!

  双方都知道,但是双方都需要那个家丁就是衍圣公的血脉。

  皇太极在辽东大搞改制,缓和女真与汉人的矛盾,先后革除阿敏、代善等人的职务,建立完整的国家制度。

  而扶持衍圣公,便是拉拢辽东仕子。

  如此一来,便有人开始对皇太极歌功颂德了,劝他称帝的,现在大有蔓延之势。

  “刘先生公心日月可鉴,能得刘先生相助,真乃本汗三生之幸。”

  “大汗垂爱,小臣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好!好!”皇太极连说三声好,实际上,在他心中,如刘宏者,不过是卑鄙无耻的小人罢了,能利用则利用,不能利用之后,便杀了。

  而现在却还能利用一番。

  “李永芳!”

  “奴才在。”

  “你带刘先生好好去放松放松。”

  “嗻!”

  等他二人离去后,皇太极道:“晚上召集蒙古诸部首领议事,商议明年攻打北府一事。”

  “嗻!”

  第658章 北线风云

  皇太极现在下面有建州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

  其中建州八旗战斗力最强,蒙古和汉八旗各有所长。

  军事上又设置兵部,将调兵权全部收归兵部。

  财政权也收回来了,以前是各部族的首领自己管钱,现在统一归户部管。

  包括税收权也拿回来了,以前是各部族的首领自己收税,现在统一归户部收。

  为此,沈阳城墙上还挂了一排人头。

  不仅如此,都察院、按察司,都设立出来了,一个监察文官,一个监察地方军队。

  这是形制上的改变,产生的集权。

  而在外交上,今年皇太极也采取了大动作。

  联合漠北蒙古,除了早些年就投靠过来的科尔沁部,漠北蒙古车臣汗部也率众归降了皇太极。

  车臣汗部就是外喀尔喀部三部之一。

  加上之前林丹汗察哈尔部的敖汉部、奈曼部、克什克腾部,现在蒙古八旗足足有8万兵力。

  而漠北蒙古仅仅只是科尔沁部和车臣汗部投靠了皇太极。

  漠北还有诸多蒙古势力,都在皇太极的拉拢之中。

  眼下,蒙古各部首领皆前来拜会。

  皇太极开门见山地说道:“今年辛苦诸位前来盛京,本汗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诸位。”

  车臣汗道:“不知是何事?”

  “冬天来了,本汗打算给你们每一部,赏粮食3000石。”

  众人一听,顿时大喜。

  3000石就是36万斤。

  一个蒙古部族现在也就3到5万人,每个能分到36万斤,这对他们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

  现在有5个大部族,一共也就给1万5000石。

  而皇太极从朝鲜仅仅只是抢,就抢了好几万石,又逼迫朝鲜再教20万石粮食。

  皇太极这买卖做的是相当值。

  诸位蒙古首领连忙道:“小臣多谢大汗。”

  “都快快起来。”

  皇太极又道:“这只是首批粮食,等来年开春,本汗打算开通所有大金与蒙古的商路,包括粮食的交易。”

  众人更是大喜。

  如果崇祯知道了,肯定会感慨,卧槽了,皇太极这老小子,学得还真是快啊!

  皇太极现在有底气开放粮食交易。

  因为朝鲜的这一次输血,皇太极的粮食危机大大减缓。

  而他的改革中,重用了一大批汉人,并且对土地也进行了部分改革,虽然没有崇祯那般彻底,但相比之前的奴隶式种田,现在不少汉民都得到了田,这无疑大大提高了粮食的分配效率。

  以前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女真贵族手中,现在不少都均摊了下去。

  而且减少汉人的死亡,也大大提升了生产力。

  东北这地方的土地,可是非常肥沃的,尤其是辽阳那一带,广袤的沃土。

  另外,皇太极还赏了汉人一些荒土,让他们自己去开垦,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崇祯就是用边贸,加武力威慑,将漠南蒙古诸部治理得服服帖帖,这边贸中就有粮食的一部分。

  现在皇太极是照抄了作业,有样学样。

  见众人已是感恩戴德,皇太极又道:“奥巴洪台吉。”

  “小臣在。”

  “本汗听闻,漠南尚有大片草原、农田、牧民和牛羊,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只是漠南大部分土地被土默特部、内喀尔喀部、鄂尔多斯等部占据,去年喀喇沁部全线溃败,永谢布部人才凋零,阿苏特部损失惨重,元上都已然落入汉人之手。”

  说到此处,众人竟然心头皆是一沉,明朝这几年的仗打得北方各部都有些懵逼。

  皇太极道:“不仅仅元上都落到汉人手中,元上都以北三百里的北府城也已经出具规模,诸位以为,这是为何?”

  蒙古各部领主互视而不言。

  皇太极又道:“以本汗看来,明人是掌握了大量的火器。”

  科尔沁部的奥巴洪台吉道:“大汗所言甚是啊,那火器威力非同一般。”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