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851)

  “等着瞧吧,弗朗机人也想要郑芝龙的脑袋。”

  崇祯五年初,大明东南海域已经开始暗流涌动,国际贸易的巨额财富之争,让海盗商人和外来侵略者,以及东南沿海各方势力,都呈现出了剑拔弩张之态。

  不过,东南沿海的局势,暂时并未入崇祯的眼。

  因为大明海军,还在猥琐发育。

  有郑芝龙去制衡就够了,等朕先将北方打造成铁桶,围堵死皇太极,再慢慢腾出来收去教你们做人!

  大年初一晚上,北京城上空有烟火,大街小巷人来人往。

  小孩踏着老虎鞋,在雪地里蹦来蹦去,年轻人三五成群去小酒馆喝着酒,连女子们也出来凑热闹。

  万民同乐,唯有皇帝坐在乾清宫,妹子们本来准备去找崇祯的,但被告知皇帝正在与御前大臣议事。

  崇祯在见谁?

  内阁首辅兼兵部侍郎韩爌。

  两人的谈话非常短暂,只有一个核心意思:向元上都城秘密增调集2万石粮食。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是崇祯五年三月,北方的冰雪开始消融。

  西伯利亚的寒潮也消失在华北平原,路边露出了新绿,河边的柳树开始抽芽,田野间,是农民们正在春种的身影。

  冬去春来,生机无限。

  从山西、山东进入北直隶的官道上,都可以看见不少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单独行走,还有不少商旅带着马车,拉着货。

  这些人当中,不少都是拿到移民证出关前往元上都城的。

  也许是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他们染满风霜的脸上,多少有一些期待和欣喜。

  一匹快马进入山海关,在宽阔的水泥路上飞奔,到关内的驿站之后,迅速换了一匹马,然后马不停蹄朝北京城赶。

  当天晚上,那封八百里加急的密报便放在了崇祯的桌案上。

  是辽东密探送来的信。

  皇太极正在大规模筹集粮草,眼下是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

  但是具体要攻打哪里,密探并未探查出来。

  虽然没有探查出来,但很明显,目标就是北府。

  皇太极不愿意在辽东坐以待毙,而北府城的兴建,无疑是阻断了他向西的战略,他做梦都想除掉北府。

  除掉北府,便能顺势南下,夺回元上都城,将战线拉长。

  崇祯年初便开始调集五万京卫军到元上都和北府城,皇太极不可能不知道,但他还如此大规模调集粮草,说明他非常有信心。

  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有信心?

  难道就是因为建奴军装备了大规模的燧发枪?

  崇祯心中疑惑,随后,他便将孙元化招来。

  “臣拜见陛下。”

  “免礼免礼。”崇祯道,“最新的火炮批量生产如何?”

  “已经制造出十门,全部检测过,暂无问题,尚需再制造十门做测试,以防万一。”

  “不必了,将这十门送到北府城,交给马世龙。”

  “这……陛下,为了以防万一。”

  “无妨,让战争去检验它们吧!”

  “是!”

  “此事为绝密,不准对外说出去。”

  “臣知道了。”

  十门开花弹火炮,要对付骑兵,已经有一定规模的杀伤力了。

  更何况,此时的北府城京卫军中有一万神武卫火枪手。

  皇太极要是真敢来,就让他见识见识开花弹的威力!

  宣府外,元上都城。

  最近元上都城的汉人明显多了起来,派过来的官吏们连中午吃口饭的时间都没有,因为太忙了。

  太多人要登记注册,否则就不能领良田,也不能领牛羊,连房子可能都没有。

  城内忙成狗,城外累成狗。

  御林卫军帅马世龙正在元上都城内外的校场上非常粗野地骂着:“兔崽子们!就你们这幅鸟样,还想跟着老子去打建奴,女人都打不过!快一点!速度太慢!这才五米高,你们看看自己,爬得跟个娘们儿一样!三分钟之内,所有人必须通过,不然全部不许吃饭!”

  众人大声吼道:“是!”

  一个御林卫士兵飞冲过去,站在宽大土墙前,后面的一个御林卫士兵奔跑过来一脚踏在他的肩膀上,向上一跃,一只手抓住了土墙最上面,然后下面的人抓住上面人的脚,借力飞爬上去,一跃而过。

  上面的人再翻过去。

  如此这般的训练,对于御林卫来说,是在正常不过的了。

  只是,这种训练要不断加强,要将记忆刻在肌肉里。

  三月底的时候,草原上已经可以看见大片大片绿色,远方吹过来的风也变得温和了。

  前面一匹快马飞奔而来,那人翻身下马道:“马帅,关内有10门火炮运过来,需要咱们派人去接应一下。”

  “还要咱们派人?兵部的人是吃狗屎的!这运输军需是老子这种在前面冲锋打仗的人该做的吗!”

  “马帅,说是孙大人亲口说让您派人前去接应,说这批火炮非同一般。”

  一听说是孙承宗亲自发话的,马世龙立刻严肃起来。

  他是被孙承宗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只服两个人,一个是孙承宗,一个自然就是皇帝。

  马世龙立刻叫了一批人,赶紧去张家口去接。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