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897)

  建奴的骑兵立刻分裂到两翼开始做两翼冲锋。

  很快就和步人甲撞在一起,步人甲以其厚重的装备,硬生生遏制住了建奴骑兵的疯狂进攻。

  但是济尔哈朗立刻开始改变战术,大量的建奴骑兵从后面涌上来,开始对步人甲进行包抄,从后面突击进去。

  另外一部分骑兵绕道朝马世龙所在的明军主军所在冲去。

  双方的主力军正式全面开始交战。

  此时,探子回报:“启禀陛下,元上都城前我军与建奴正在交战!”

  崇祯顿时大喜,立刻让探子再去探清楚军情。

  很快,探子就回来了。

  崇祯立刻给了张煌言5000人,给了阎应元5000人,分左右翼,朝建奴的侧面冲杀过去。

  这才是真正的侧面,完全没有防御的侧面。

  此时还在发动全军冲击的济尔哈朗根本就不知道丫的中途又杀出来了一支明军!

  从高空俯瞰下去,张煌言的那支人马正在飞快往建奴左路切,阎应元的那支人马正在飞快往建奴右路切。

  就像两道驰骋在草原上的惊虹。

  快如闪电,势若雷霆。

  第700章 比兔子跑得还快的济尔哈朗

  明军就像两柄锋利的剑,从侧翼冲进了建奴的冲锋队伍里。

  建奴的主力冲锋队的阵型很快就松动下来,出现小规模的慌乱。

  并且这股慌乱在向前后蔓延。

  明军的机动性非常强,冲锋非常有章法,在里面来回穿插。

  九浅一深,不对!是来回切割。

  将建奴的冲锋队伍飞快切割成八九个小块。

  每一个小块的边缘地带都在溃败,而且溃败在传染。

  “怎么回事?”济尔哈朗怒吼道。

  下面的人慌忙道:“贝勒爷,不知从何处突然杀出一支明军,冲散了儿郎们的阵型。”

  济尔哈朗一瞬间脸色苍白如纸,看起来就像是戴了一张面具一样。

  突然杀出一支明军?

  到底从哪里来的?

  他记得自己派探子仔细打探了元上都城的兵力布防。

  以现在的战局来看,明军早就已经是倾巢而出了。

  怎么可能还有一支如此强大的骑兵隐忍这么久做突袭?

  难道又是卢象升杀来了?

  已经被卢象升搞出心理阴影来的济尔哈朗忍不住想到。

  “贝勒爷,快撤吧,我们败了!”

  手下的声音在乱军的厮杀声中回响在耳边。

  济尔哈朗连忙反应过来,头也不回,带着自己的亲卫军,调头飞逃,比兔子跑得还快。

  这个时候,什么攻破元上都城,什么横扫明军的豪言壮语,都被济尔哈朗扔到一边。

  你们爱咋滴咋滴,老子要逃了!

  我们的济尔哈朗虽然牛逼,但一次又一次被爆锤,锤得都开始怀疑人生了,锤得脸皮也越来越厚了。

  打不赢就跑,先跑了再说!

  主帅要逃跑第一件事就是丢掉帅旗。

  济尔哈朗立刻下令丢掉帅旗,然后在亲卫军的掩护一下,一路调头绕道飞逃。

  乱军之中,没了主帅旗帜,谁也不知道济尔哈朗在哪里,这倒是给了他逃脱的机会。

  主帅逃走了,军队不可能立刻大规模的崩溃的,毕竟双方参战的总人数投入有七万人。

  战争的场面纵横方圆十里。

  在济尔哈朗逃走的时候,场内其实是鏖战。

  双方的鏖战。

  人头滚滚而落,锋利的斩马刀在甲胄上撕拉过,火花四溅。

  斧头劈开头盔,将脑袋砍开花,脑浆迸溅出来。

  甚至连战马都被斩马刀砍成两半,倒在地上惨死。

  现场简直就是大型绞肉机,几万人的血肉之躯在刀枪剑林中飞奔,稍不留神,就会被分尸。

  一个小时过去了。

  建奴的多路人马都与明军血战,而主力被切割、鏖战后,支撑不住了,开始局部崩溃。

  而接下来,建奴的反抗,就像已经出现大缺口的堤坝,开始坍塌。

  不停有探子送军情回来,当建奴的反抗尽数被粉碎后,开始大溃败的逃亡,崇祯却不打算给建奴逃跑的机会。

  他为什么要亲自出关入草原?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斩尽杀绝,对方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这就和当初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一样。

  古代冷兵器时代,人口是底层基础。

  白起一口气杀四十万,其实就是一战动摇了赵国的底层基础,使赵国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人口增长变得非常缓慢。

  对这次皇太极发动的战争,如何能让皇太极感受到锥心之痛?

  当然是让八旗十万人全军覆没!

  “曹文诏!”

  “末将在!”

  “朕给你5000天雄军,你去追击建奴。”

  “末将领命!”

  崇祯看着远方,冷冷道:“记住,一个也别放过。”

  “遵命!”

  嘿,你别说,屠人这事,曹文诏最擅长了。

  前年在归化城前,屠了几万蒙古鞑子,一战杀得草原各部胆寒,到现在孩子一哭,母亲就说曹文诏来了,孩子就不哭了。

  曹文诏立刻兴奋地领了5000天雄军,提着刀子就往前冲,开始去尽情杀人。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