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91)

  孙承宗这人,不仅会打仗,会战略,还很会猜度领导的心,他一眼就看出来皇帝绝对是不会妥协的。

  事实上,孙承宗说的是正确的,眼下以右翼来牵制林丹汗是最妙的方法。

  历史上明朝也是这么玩的,可惜察哈尔右翼太废了,被林丹汗给摁在地上摩擦了。

  “依照孙爱卿所言。”崇祯道,“朕要与林丹汗不死不休!”

  众大臣拜道:“陛下圣明!”

  “退朝。”

  崇祯悻悻离开。

  离开后,崇祯把温体仁叫到御书房。

  “温爱卿,朕现在睡不着觉。”

  温体仁脑袋瓜子转的飞快,道:“陛下,臣有赚钱的办法。”

  一见温体仁这么上道,崇祯顿时心里就乐起来了。

  这温体仁实在是聪明,朕放个屁他都知道是昨天吃了什么。

  “什么方法?”

  “臣听闻亲王们在自己的封地胡作非为,陛下是圣明之君,百姓被欺压,绝不会坐视不管。”

  “爱卿所言甚是,百姓被欺压,朕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不过……”

  “陛下,臣以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当彻查宗室,以免祸乱民间,此乃圣人之道也!”

  温体仁当然知道皇帝叫自己来就是为了这档子事。

  最近陕西砸了那么多钱,袁崇焕一来就要了五百万两,李邦华又要了一百万两。

  就算福王和秦王加起来,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见皇帝还假装在犹豫,温体仁又道:“臣冒死谏言,请陛下彻查宗室!”

  崇祯又假装犹豫了片刻,才道:“温爱卿,此事全权交给你去办。”

  “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温体仁心中大喜,皇帝要找宗室拿钱。

  他温体仁何曾不是?

  不过不是温体仁拿,是温体仁的狗腿子们拿。

  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第72章 军纪严明

  怎么说呢?

  这场局其实很有意思。

  崇祯要钱,谁现在最有钱且最好拿钱?

  宗室!

  官员们贪钱,做什么来钱最快?

  当然是贪污!

  在什么情况下贪污来钱最快?

  当然是下面的人用钱买命的时候。

  就说福王府被查抄,三司会审。

  山西八大蝗商和巡抚牟志夔被查抄,三司会审。

  但三司会审真的就能完全杜绝问题吗?

  如果真的是,崇祯也不必派毕自严亲自去查账了。

  即便派毕自严亲自去查账,就能保证完全没有问题吗?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根本不可能完全封死。

  有些事,只能做到一定的程度,就差不多了。

  水至清则无鱼,这是有道理的。

  就说福王和山西案,如果下面的人一点都不拿,下次谁还愿意主动去干呢?

  至少他温体仁在查抄福王案的时候,让下面的人捞到油水了,下面的人捞到油水后才愿意跟着温体仁继续干。

  温体仁才能站住脚。

  这是多方受益,只有福王一方完蛋的事。

  温体仁当然愿意去查宗室,不仅他愿意,礼部其他人也愿意,大理寺、刑部、督察院,都愿意。

  有钱不赚是王八蛋,只要不拿钱拿得太过火让皇帝暴怒。

  那就是要掉脑袋的事了,例如山西案中,户部的李成功就把钱拿得过头了,被刚上台的毕自严搞走。

  且说温体仁领了皇帝的命令,就开始对全国的宗室开始做调查。

  这架势,大有汉朝时候主父偃搞地方诸侯王的架势。

  不过汉朝的时候,地方诸侯王非常强大,不仅有独立财政,还有自己的军队。

  而大明的就好处理多了,只不过罪名难找而已。

  但安插罪名,这对卑鄙无耻的温体仁是事儿吗?

  事实已经证明,放乌龟去河里和突然在王府搜出龙袍铠甲这种事,温体仁干起来眼睛都不眨一下。

  所以,搞宗室的事情,交给他去办,十拿九稳。

  兴奋的不仅仅只有温体仁,还有小公爷张之极。

  自从跟皇帝从陕西回来了,张之极每天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一大早就带着自己的亲兵去京卫溜达。

  溜达干什么?

  当然是去巡检,没事就拿着一根鞭子,谁他娘的还睡懒觉,都拖出去一顿狂抽。

  打得连他妈都不认识。

  打完后就一顿吼,吼完之后谁他娘的还有意见,就又一顿打。

  在小公爷这几天勤快的鞭打之下,留下来的京卫们似乎都老实了不少。

  就说通州卫的那帮子老油条,没有不被打的。

  这些老兵油子都太不是东西了,一个个都跟土匪似的。

  而兵部右侍郎李邦华呢?

  也打,比张之极打得更狠,发现不听话的就军法伺候。

  甚至已经砍了一批脑袋了。

  这些事,崇祯都看在眼里,他对李邦华的做法非常赞同。

  军队是国家的钢铁长城,是暴力机器,是要对抗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敌人的,是要在刀枪剑林中搏杀的。

  严明的军纪,是保证一切的基础。

  在7月5日的这一天,为了进一步严肃军纪,崇祯设立了监察厅,以兵部右侍郎李邦华暂行监察厅指挥使职。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