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948)

  一时间,旌旗避空,战云密布。

  而三天前,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书从郑芝龙的总兵府衙门出发,送往北京。

  因为荷兰人已经提出了他们具体的条件,这件事涉及到了朝廷对外的国策,郑芝龙不可能拍板,他不得不先请示皇帝。

  但是郑芝龙并不是坐以待毙,六月初一,50艘战船出了料罗湾,朝海上的荷兰战舰扑去。

  海上正式响起了战船火炮的声音。

  之前双方都还在克制,现在火炮直接对上了。

  虽然不是大规模的对战,但基本上算是开战了。

  六月五日,郑芝龙的奏书已经完完整整放在了皇帝的御案上。

  内阁大臣、军委会大臣,财务大臣全部都在场。

  除了郑芝龙的奏疏,里面还有汉斯·普特曼斯写给郑芝龙的一封信,翻译成了汉字。

  这封信写清楚了荷兰人所有的要求。

  一、明朝必须对荷兰全面开放,允许荷兰人去内陆传教,并且划定地盘给荷兰人专用。

  二、明朝必须无条件同意凡是荷兰人的商品,一律免税。

  三、明朝不得再与日本、南洋有任何贸易往来,如果有需要,必须荷兰同意。

  四、要求明朝赔偿过去荷兰在台湾的损失,即战争赔款。

  看完荷兰人的要求,张凡将这封信揉成了一团,一股怒火如同火山一般喷发出来:“给朕回信郑芝龙,红毛鬼的要求,一律拒绝,给朕打!狠狠的打!不接受任何投降!谁敢接受他们的投降,朕就砍他的脑袋!”

  一边的方正化连忙开始起草。

  内阁大臣和军委会大臣以及财务大臣,一声不吭。

  因为皇帝这个时候,在暴怒状态,最好不要说话。

  “朕刚才的话,同样给海军衙门发一份!”

  “是!”

  荷兰人并不知道,他们招惹到的是什么存在。

  大明的钢铁总局已经开启了它的暴走模式,荷兰人正在迈入“黄金时代”,而大明,也在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皇帝的诏令当天就快马加鞭送了出去。

  仅仅是在六月二十六日,郑芝龙就接到了皇帝的信,看完后只有一个字了:干它一票!

  第740章 海战爆发,明军的反击

  正统历史上的料罗湾之战从六月持续到九月底、十月初。

  从最开始双方小规模角逐,到九月正式大规模海战,明朝投入数万人,先后投入一百多艘战船。

  荷兰人调动了十一艘盖伦船,联合刘香调集的50几艘海盗战船。

  最后荷兰人战败,退守回台湾。

  但现在,历史的进程很显然被改变了。

  战争的进度被张凡一声令下,急速压缩。

  以至于当郑芝龙接到信的那一刹那,就知道,要全体动员了。

  因为皇帝的信里,没有一丝退让,每一个字都散发着杀气,仅仅是读了一遍,就感觉杀气仿佛要冲出来了一般。

  既然历史被改变了,胜负可就未知了。

  六月二十三日,一队队明军快速在海岸边集结,一箱箱炮弹被运上战船。

  军官们正在有效地组织着大家登船。

  这一次郑芝龙一口气集结了三万人,海边停靠着150艘战船。

  一眼望去,旌旗如云。

  要就不玩,玩就玩一票大的。

  百里之外,明军和荷兰军舰还在小规模对峙,打前锋的是郑芝虎。

  中午,郑芝虎正在甲板上喝酒。

  这两天,双方相对来说比较消停。

  荷兰人也不想把郑芝龙逼得太急,采取的是一紧一松的战术,慢慢给郑芝龙施压。

  所以,郑芝虎今天才有心情喝酒。

  但他刚喝了两口,就接到了后方的军令,是郑芝龙的军令。

  军令:全面开战!

  卧槽?郑芝虎有些没有反应过来。

  这是什么情况?

  难道是朝廷来旨意了?

  郑芝虎立刻翻身起来,酒也不喝了。

  朝廷的旨意他可以不听,但是郑芝龙的话他肯定是听的。

  打!现在就打!

  是不是直接硬上?

  当然不是!

  中国人打仗一般不硬上,这不符合《孙子兵法》的气质。

  《孙子兵法》是怎么说的?

  兵者,诡道也!

  那怎么办?

  勾引……不对,是引诱!

  先引诱。

  前面有一艘荷兰的盖伦船,和五艘刘香的海盗船。

  郑芝虎手里有十艘大明战船。

  于是接下来,引诱就开始了。

  如何引诱呢?

  很简单,先过去开几炮,然后调头就跑。

  对方过来追。

  快来追我呀!

  你快来呀!

  追到我就可以那啥了哟!

  这一套,郑芝虎还是很擅长的。

  于是啊,在这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明军的战船就蹑手蹑脚朝荷兰人的战舰靠近。

  荷兰人一看前面的明军战船正在缓缓驶过来,也不以为意,因为他们知道,这几天大家不怎么会打。

  就算打,也不会怎样。

  因为盖伦船的航行速度比明军的船要快很多,包括调头也要快很多。

  所以,荷兰人向来仰着头,用轻蔑的眼神俯瞰明朝战船。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