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终宋_怪诞的表哥【完结+番外】(1268)

  鸣镝声大作。

  “大帅!宋军骑兵杀过来了……”

  前方已是尘烟滚滚,李瑕的两千余骑兵竟是已向这边杀将过来。

  史天泽没想到李瑕有这么狂。

  哪怕他远道而来还在行军,立足未稳,阵势未列,但也是万余人,兵力五倍于李瑕。

  且董文用随时可以支援他,反观吕文焕,此时还需李瑕派兵接应。

  李瑕怎么敢的?

  嚣张得不合常理……

  史天泽终究是当世名帅,虽诧异不解,却不慌乱,已迅速下令应对。

  “中军停止行进,原地列阵!两翼拉开,包围他们……”

  ……

  行军至邓州,一切都与吕文焕预料中不同。

  李瑕派人请援,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功劳给你,来拖一拖河南蒙军”。

  那正常而言,吕文焕领兵抵达,李瑕派兵出城接应,双方暂时杀退城外敌兵,入城,交接,李瑕领兵从西走或从南走……

  但不是,今日行军到邓州城外,敌兵多得让吕文焕感到头皮发麻。

  狼烟、尘土、鸣镝、号角、厮杀。邓州四面八方都是蒙军,尤其探马回报称北面似是史天泽的大军。

  这不是闹着玩的。

  他吕小六名气是大,又是吕文德的弟弟,但今年才不到四十岁,资历还浅,自问是不足与史天泽对阵的。

  比如,当年蒙古宗王塔察儿来攻樊城,吕文焕就是再瞧不上对方的领兵能力,也只能请贾似道来支援。

  因为双方地位不同,塔察儿遇到各种事都能作主,吕文焕不能,打起仗来会吃大亏。

  同理,史天泽是蒙古五路万户、河南等路宣抚使、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能调动的兵力,远多于他吕文焕,决定战略也远比他及时。

  要是早知道史天泽会来,吕文焕绝不来。

  兵者,国之大事,不是拿来冒险的。

  襄阳是天下门户,领兵轻离,万一……

  然而,探马回报李瑕已领着两千骑兵,向史天泽的大军杀过去了。

  狂妄至极,像是疯了。

  战不是这么打的啊,两路大军相逢,该先望势……

  吕文焕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也许这便是反贼与忠臣良将的区别?反贼行事就是无所顾忌。

  ……

  邓州南面,城门大开,一队骑兵已杀了出来,前来接应襄阳兵马,那主将的一杆“杨”字大旗招摇。

  而阻止在这两支宋军之间的蒙军,打着的是个“董”字大旗。

  城头上鼓声阵阵,又将沙场上的声势推高了一层。

  杨奔已率骑军攻向董文用的阵线。

  吕文焕虽不想冒险,却没有事到如今再撤到道理。

  哪怕李瑕是反贼。

  其实,李璮也是反贼,但李璮一旦表示愿意归附大宋,朝野上下依旧欢腾。

  除非李璮已成了李全那样不可控制,那还是要先用李璮抗击蒙古,而非先除掉李璮、正中蒙古人的下怀。

  这么一想,李瑕这个郡王,名义上还是宋臣,至少比李璮要好一点。

  话虽如此,这一战吕文焕并未尽全力。

  他认为李瑕打仗太“疯”了,他没有必要与之一起疯……

  然而,这边才交战不到半个时辰,却见那杆“董”字大旗忽向东北方向移去。

  董文用竟是放任吕文焕入邓州,自去与史天泽汇合。

  为何?吕文焕不知。

  总不会是史天泽的万余大军面对李瑕两千骑的突袭,需要支援了吧?

  隔着太远,暂时也望不到,只能等探马回报。

  渐渐的,前方的蒙军如潮水般退去,显出邓州城的城门。

  ……

  “吁!秦州雄武军都统制杨奔,迎吕将军入城!”

  一队骑兵穿过吕文焕的兵阵,为首的武将翻身下马,冲吕文焕一抱拳,喊了一句,神态有些倨傲。

  吕文焕性情与吕文德大不相同,竟是抱拳回了一礼,问道:“军情紧急,不必多礼,北面发生了何事?”

  “史天泽快被郡王击退了,时间不多了,请吕将军尽快入城。”

  吕文焕犹在思考冒然进城是否中计,先派了一队人进城打探。

  杨奔不耐,却也能理解,催促吕文焕尽快入城。

  直到吕文焕下了令,杨奔那倨傲的神态也没消减,反而还问了一句。

  “吕将军没认出我来?”

  吕文焕犹在思考着什么,转过头,淡淡问道:“你是?”

  “吕将军不认得我?”

  “不认得。”

  杨奔此时才知自己当年在吕文德军中便是如此不入眼的小角色。

  只好冷笑一声,自策马走开……

  吕文焕暗骂此人无礼,在亲兵的拥簇下登上邓州城楼,观望北面战场到底出了何事。

  只见湍河北岸人仰马嘶,史天泽的大军方阵正缓缓向北退去,虽是退,却是有条不紊。

  相比起来,李瑕那两千骑就像是一群小狗,围着人家的大阵来回奔跑,试图想要扑上去咬一口,又不知从何下嘴的模样。

  这第一眼,吕文焕犹感到史天泽用兵有名帅风采,指挥一万骑兵进退如一人。李瑕火候还没到。

  但不可否认的是,史天泽就是在退,李瑕就是在追。

  “为何?”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