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终宋_怪诞的表哥【完结+番外】(1391)

  “轰!”

  冰面上已出现了裂缝……

  史天泽终于明白为何李瑕会到韩城。

  因为韩城有“禹门春浪”,龙门冰消雪化,能够形成吞噬万军的淩汛。

  只有是李瑕亲自来了,他才会被那杆李字大旗吸引,将所有兵力推到韩城来,推到这排山倒海而来的淩汛之下。

  李瑕根本就是在用其性命吸引蒙军主攻最危险的地方。

  又是那一招诱敌入伏的打法,他本已预感到了,本不会上当的。

  “尔等误我!误我!”

  史天泽巨怒。

  他愤怒于合必赤、张弘范等人催促自己合力出兵,愤怒于自己没能坚持住原有的战略。

  但已经没人关心这些了,漫天都是惊慌失措的叫喊。

  上游的浮冰已撞击在下游的冰面上,爆炸声持续不停,整个黄河冰面都有裂开的可能。

  “跑啊!跑!”

  “……”

  ……

  一条黄龙从冰面下腾起。

  它本还有一个月的沉睡期,却被炸药惊醒,于是愤怒、咆哮,张牙舞爪,向龙门重重撞去。

  “轰!”

  它没撞碎龙门,却从龙门中一跃而出,身子迅速放大,重重举起前方的冰块猛砸下去。

  “轰!”

  冰块被它砸裂,卷起,黄龙继续咆哮,向下游冲去。不停地把冰块砸碎,不停地拱起身体……

  不是黄龙。

  待它稍冲得近了些,远远望着这一幕的人才堪堪看清,那不是黄龙,那是奔腾的黄河水。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

  李瑕就站在韩城城头上看着。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埋伏。

  不是史天泽来偷袭他,哪怕史天泽在正月初一的夜里出兵,也算不上偷袭。

  因为张珏早早就告诉过李瑕“蒙军有可能履冰过黄河”,连张珏都说“我真怕入冬啊”。

  所以要早些开春,开春了黄河冰面就能化冻。

  不开春怎么办?把冰面炸开。

  之所以来韩城,便是为了炸禹门段。

  禹门两岸高山夹峙,不是蒙军的过河处,且冰面下的河水湍急。

  炸冰这件事,与其说是为了引发凌汛,不如说是为了“防凌汛”,在解冻前的适当时间,在狭窄河段进行引爆,使水顺利下泄。

  李瑕所用的火药,虽经过郝修阳的改良威力远胜于当世,但若到更北的黄河九原城一段,未必能炸得开河面,至于更北方的河流就更难了。

  当然,具体案例具体分析,禹门这一段黄河炸冰则看时间。

  天气冷,冰层冻得坚硬那便炸不开。而若到了二三月份,不用炸它自己也能裂。

  关键是把握份量与时机。

  本该再晚上半个多月。

  但形势已拖不到那时了,因此李瑕今日其实带着无奈的口吻在说那一句。

  “点了,一次点个干净。”

  是有些遗憾。

  李瑕原本想要的效果也就是上游的浮冰能把下游的冰撞碎便足够了,但时节还早,必然是达不到这个效果。

  哪怕如此,黄河也展示了足够大的声势。

  这是天地之力。

  哪怕大河只是翻个身子,也能让人显得像蝼蚁。

  爆炸声还未停,不管能不能炸开冰面,李瑕至少是吓住了蒙军。

  蒙军的鸣金声已经响起,史天泽的大旗马上就向东岸移动。

  谁都无法保证继续留在冰面上会发生什么,疯了一般地向东岸拔脚跑去。

  见此情景,李瑕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冰面能碎到什么地步他根本无法控制,但杀溃敌人、扩大战果却是能做到的。

  李瑕径直下令,迅速下了城头,翻身上马。

  “出城,杀敌。”

  宋军鼓手当即便开始击鼓。

  远处的爆炸还未停下,那鼓手拼尽全力敲出了最响的鼓声,却还是在那漫天雷鸣中显得如此微弱。

  宋军已不再守城,而是竟是向城外的蒙军杀了上去……

  第八百零二章 胜败之势

  张弘范正回头看向黄河上的情形,有些犹豫。

  就在北面数里之外,黄河水已卷着浮冰撞击下来,一下又一下砸在冰面上,使得冰川都在微微晃动。

  爆炸和城头的炮火也未停,似要将整个冰面崩裂。

  张弘范才刚刚领兵踏过黄河冰面,他估摸着若现在就跑应该还能跑得回去。

  史天泽已鸣金收兵。

  但这种败逃很可能成为溃败……

  如张弘范所言,史天泽就应该趁早以全力歼灭李瑕。

  不论李瑕准备了多久,要安排炸药必须在黄河结冰之后。若在二十余日前史天泽全力出兵,李瑕根本就没有时间布置这么大分量的炸药,且一月初的冰面也不至于能被轻易炸开。

  整个黄河冰封期三个月,看似很久,被史天泽白白耗了近一个月。

  一帅无能,累死三军……

  张弘范对此感到愤怒。

  因为他极在乎尊严,不像史天泽不要脸。

  “还有脸退吗?近二十万大军,分六路进攻,黄河、延安、陇西、潼关、武关、汉中,打了近一个月了,竟没有一路能杀破川陕那脆弱的防线。今日几声雷响,就要退了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