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终宋_怪诞的表哥【完结+番外】(1676)

  数到这里,他懒得再数,心中暗道还是得赶紧回去,别叫老探花再闹出什么事来,什么举家回临安之类的,把他婆娘也带走了。

  脑子里带着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以及更奇怪的想法,却不耽误林子做事,两日之后,军情司便探明了脱忽兵力的虚实。

  ……

  “王上,这是军情司绘制的敌军营防图。”

  李瑕接过看了,仔细思忖了许久,初步想出一个袭营战术的大概。

  西域盟约初立,正是立威之时,他有心通过一场胜仗奠定他盟主的地位。

  一整夜他都坐在那儿补充着战术,而朵思蛮只去找失邻、必赤合公主说了一会儿话便跑回来陪着他。

  “夫君,赶跑了前面的拦路狗,我们就能到你的领土吧?”朵思蛮坐在凳子上,抬起脚微微晃着,十分憧憬。

  “离开了你的额吉和兄弟,你怎么这么开心?”

  “他们不喜欢我。”

  “木八剌沙我不知道,你额吉其实很喜欢你。”

  “肯定不是。”朵思蛮非常笃定,不想再聊这件事,问道:“失邻以后都要扮成大汗吗?”

  “就这几年吧,她今年十四岁吗?二十四岁之前,我会给她自由……”

  李瑕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把地图标注得密密麻麻。

  天亮时,他走出大帐,准备调动兵马,安排今夜的奇袭。

  却见林子匆匆赶来。

  “王上,脱忽退兵了!”

  ……

  脱忽回头望了一眼高昌城,拉过缰绳便走。

  他得到了消息,李曾伯已有提兵攻打河套的迹象。

  那就只能撤了。

  西域这边,海都、兀鲁忽乃一叛,兵势、地利都不在,只有忽必烈亲自领兵来才能平叛。

  可想而知,接下来忽必烈一定要先灭李瑕、再平西域了。

  那,河套就绝对不能丢……

  ……

  “报王上!兴庆府李大帅急信!”

  随着脱忽撤军,李曾伯的信也终于被送进了高昌城。

  “眼光长远,当机立断,李公果然是‘屹然如长城万里’。”

  李瑕看过信,感慨着,将信递给廉希宪。

  廉希宪想到在陇西时与李曾伯下棋的日子,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天下如棋,西域这一隅才摆好,李公已打算抢下一个棋眼了。”

  “是啊。”

  李瑕人还未归,手指不由己地敲着地图上的河套。

  “黄河九曲……”

  第九百五十九章 活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八月,有人从天池出发,东返长安。

  队伍将经过高昌、罗布泊、玉门关,穿过河西走廊,到六盘山设立新一代蒙古大汗的行宫,再继续行进。

  归途漫漫,大漠广袤。

  黄河就在半途中。

  过了黄河,离长安都还很远。

  ……

  同样一段时日里,还有一张精细的地图时常被人摆开。

  但这地图纸面虽大,却看不到九曲黄河。更不必提黄河以北、以西那八千里路云和月了。

  上等的宣纸上,细细的浓墨勾勒出半壁江山,色泽鲜艳。

  汉中在西北角。

  有人用手指点在襄阳,沿着汉水而上,轻轻敲着那汉中二字,显得有些焦虑。

  “确定吗?李瑕果然不在长安?”

  “必然不在。五月时,我们安插在长安的探子便察觉到了不对劲,当时他们已有一个月没打听到李瑕有任何出行的动静,只是还不敢确定……”

  贾似道有些不耐地皱了皱眉。

  长安与临安之间,消息一来一返就要两个月。各级官吏办事又慢条斯理,这导致他在情报上显然要比别人迟滞很多。

  这迟滞体现在,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的消息都是大元的使节来告诉贾似道的,而不是北面的探子。

  这不怪贾似道。

  早年间大宋的谍报非常了得,岳飞以间谍除刘豫;韩世忠以死间破敌;更有宇文虚中、洪皓这样的人物;辛弃疾南归之时也不忘收集大量情报,他有张锦图,写满了敌人兵骑之数、屯戌之地与夫将帅之姓名。

  可惜到了如今,南北分割已久,不仅谍报废驰,也没有北人愿意再给宋廷传递情报。

  派些南人去北面,也只有李瑕那一批人能回来……

  五月中旬,忽必烈派了使节来见贾似道,没有再谈当年在鄂州说好的岁币之事。

  被骗了也不吭声,这位蒙古主终究是在贾平章面前吃了个暗亏、认了栽。

  双方说好宋军出兵川蜀,配合大元共击李瑕。

  说是这么说,贾似道还是不打算守约。

  在他眼里,忽必烈就是个蛮夷,既然骗了一次,那又何妨再骗第二次?

  李瑕还未公开造反,朝廷配合外敌攻打自己的藩镇,名不正言不顺。但朝廷必须要夺回川蜀、汉中。

  没有长江上游,相当于皇帝把脖子放在反贼的刀下。

  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等李瑕与忽必烈开战,派兵进入川蜀,接手李瑕的势力。

  这其中有很多种情况,最好的一种就是——李瑕死了。

  ……

  “平章公,根据眼下得到的消息,我们推断李瑕极可能是去了西域……”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