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终宋_怪诞的表哥【完结+番外】(790)

  剩下的,几乎都已在金牛道、米仓道上。加上利州蒙军,再加上抽调来的汉中一万兵力。

  为何要这般打?

  攻李瑕不到一万人的兵马,真需要六万余大军?

  蒙军也并不明白。

  剑门关一失,分割在南、北两地的蒙军根本无法及时联络,不知利州形势;

  吕文德一堵,莫哥被断了北上的道路,不能及时北上,不知汉中情形如何;

  汪德臣一死,汪家对李瑕仇深似海,汪良臣一得到利州消息,立刻派兵驰援;

  米仓道一开,莫哥便果断决定歼灭李瑕所部,要消除“忽必烈通宋”隐患……

  一时间,剑门关到利州、这段短短的金牛道上,蒙军前后包夹。

  没有人想到,还有一支宋军,在这时候从最东面的荔枝道杀了上去。

  荔枝道,由重庆直抵子午镇,西向便是汉中。

  在重庆府、合州,正是王坚、张珏、易士英、王益心、阿吉等将领所统的钓鱼城守军、泸州军。

  他们答应过李瑕,哪怕未得朝廷调令,也必定支援。

  李瑕形容这是一场他与莫哥的赛跑,而他的跑道上,阻碍太多了。

  但,这从来不是他的个人赛……

  利州坚城墙厚,重兵守城,李瑕根本没有五日、十五日之内攻下的可能,但他却可以引起蒙军的高度紧张。

  他还可以挑起汪家的仇恨。

  一开始,他便未选择附蚁攻城,还是占下西岸制高点,为的就是守。

  守他吸引来的所有蒙军,为袍泽友军创造机会,拿下汉中。

  只要拿下了汉中,那夹在汉中与剑门关之间的利州,何须强攻?

  他向汪惟正借阅《墨子》,谈“兼爱非攻”,预示的,便是这一切……

  ……

  “攻城有法、术、道三者,攻城之道,即不攻坚城。故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利州城头上,汪惟正已看出李瑕的打法,其后,便回想起汪翰臣论攻城之事。

  “古来,擅攻城之道者,汉高祖皇帝,一万人直捣关中,可谓出神入化……”

  汪翰臣却忽然大吼道:“鸣金!”

  继续攻李瑕?

  李瑕完全可以守退剑门关,为何硬扛在这里?分明就是为了拖住利州的兵力。

  必须收兵,必须立刻支援汉中。

  因为汉中远远比利州重要,汉中才是接连川蜀与巩昌、与蒙古国的要地,汉中一失,利州便是死地。

  “五叔,再攻几日,只要再攻几日,必可杀了李瑕……”

  “立刻鸣金!”汪翰臣一把拉开汪惟正的手。

  他已没有工夫教这屁都不懂的小娃儿。

  ……

  嘉陵江畔,李瑕放眼望去,只见蒙军如潮水退去。

  他疲惫地摔坐在地上。

  “攻城之道、兼爱非攻……要学得还有很多,还有……”

  他心想着,开口,喃喃了两个字。

  “帅才。”

  为帅,比为将,难太多了。

  如这一战,要调动太多路兵力,除了他这一路,还必须让吕文德拖住莫哥以确保张珏一路有足够的时间;也要考虑太多的地势、敌我的反应……

  为帅者,当谋全局。

  李瑕还不是蜀帅。

  但放眼蜀地,莫哥、吕文德、汪惟正……这一个个大元帅,试问,谁主局势?

  第五百零二章 北移

  钓鱼城。

  王坚站在城头上,向北眺望了良久。

  刚过了年,他已五十七岁,重伤之后已完全没了以往的体力,缓缓坐下来。

  周围没旁人看到。

  张珏已带走了城中几乎所有的青壮,这段城墙并无人守卫。

  王坚倚着城垛,独自消解着心中的情绪。

  击退十万蒙军、斩杀蒙古大汗,这旷古未有的大功之后,人无非还是活着,依旧会有孤独、会有忧虑。

  远远的,有整齐的脚步声响起。

  王坚咬了咬牙,撑着墙,又站直了身体,转头看去,只见是一群少年兵持着长矛排列走过来。

  他们大多已有十三四岁了,最小的是走在最前面的王立,过了年才九岁,脸上的表情却一本正经。

  “见过将军!”

  王坚笑了笑,道:“大过年的,你们不在家里帮忙做事,跑来城头做甚?”

  “守城!”

  少年们齐喊,掷地有声。

  “张将军带兵杀鞑子去了,城中还有男儿守城!”

  王坚只是笑,脸上的皱纹已不像战时那样坚毅,多了几分和蔼。

  “你们继续巡视,我扶王将军回将军府!”王立喊道。

  他手一伸,将长矛递出去,转身。

  身材虽然小,但每一个动作都在用力。

  王坚任王立扶着,缓缓走下城头。

  “钓鱼城,从来没这么安静过,真像是个山头喽。”王坚道。

  王立懂事,应道:“等张将军杀完鞑子回来,还热闹的。”

  他们才下了石梯,只听城头上的少年兵们已大喊大叫起来。

  “有兵马!”

  “怎么做?怎么做?”

  “报将军!城北有兵马来了……”

  “看旗号啊,看旗号啊,我爹就是那么说的……”

  “怎么看呀?”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