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终宋_怪诞的表哥【完结+番外】(853)

  韩祈安苦笑,道:“不能与蒙古通商,自是只能与江南通商。”

  “但南面商人还不来。”

  “此便是我欲与阿郎说的,帐上没有钱粮……”

  李瑕问道:“若有钱粮,如何做?”

  “向江南采购大量物资,待商贾见有利可图,自会前来。”

  “第一个单子很重要?”

  “也可如此说。”

  李瑕想了想,道:“既如此,我修书一封于吕文德,请他遣商旅前来。请以宁先生列份单子,如汉中急缺的布匹、书籍,以及白硅等各种原料。”

  “阿郎,钱从何来?”

  “赊着。”

  “吕文德会答应?”

  李瑕道:“以宁先生还不知道,吕文德与我如亲兄弟。”

  韩祈安记下此事,继续道:“利州、汉中虽有存粮,但蒙哥南下时已耗尽了大半。阿郎收复汉中之后并未核算便开始大肆赏功……”

  “不能说是‘大肆’赏功。”李瑕摆了摆手,正色道:“是将士们应得的。”

  韩祈安道:“但阿郎当时确实未清点仔细。”

  “先把将士们应得的封赏发下去,以宁先生清点起来不是轻松很多吗?”

  韩祈安哭笑不得,拿起算盘,拨打起来。

  “我只能反推回去,大概推算出当时汉中府库……”

  “总之现在是没有了?”

  “不错。”

  “利州西路、潼川府路……”

  “阿郎真忘了?支援了成都府路一百万石粮食,支援了嘉定府五十万石。还有川蜀各处要将百姓从山城迁下来,水利亦要兴修、荒田要开垦,民居要……”

  算盘声噼里啪啦。

  李瑕想了想,终于开口道:“朝廷还欠我们钱,军赏还未下来。”

  “只怕难。”韩祈安摇了摇头,道:“蒲帅收复剑门垒,朝廷答应的军赏至今尚未下来。”

  “我听说,鄂州之战后,朝廷赐吕文德百万钱,赐高达五十万钱,为何我没有?”

  “阿郎这年岁任蜀帅,已是太大的殊荣。”韩承绪摇了摇头,道:“百万钱若是会子,更没多少。”

  这钱对个人门户还是一笔大数目,但李瑕显然不是为门户私利。

  这连年的战火,朝廷早就入不敷出了,仰赖朝廷供应,得在中枢有说得上话的人。

  但李瑕如今的处境……他不仅得罪了贾似道,因不肯举荐丁党又同时得罪了丁大全。

  另外,吴潜邀李墉去临安的信,也正被李瑕扣在屉中,有些日子了……

  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着,李瑕良久不语。

  当了家,柴米油盐,自是困扰。

  “阿郎何不问问西陵先生?”韩祈安道:“打点朝中之事,西陵先生比我更擅长。”

  “我来考虑此事。”

  李瑕点点头,作为蜀帅,他必须有向朝廷要钱要粮的能力。

  韩祈安又道:“不得不提醒阿郎,之后的计划怕是得徐徐图之了,否则一旦钱粮告罄,欲速则不达。请阿郎与我一起理出这三个月的账目,以作规划……”

  “好吧。”

  计议到夜深,高明月与韩巧儿牵着手过来,再多公务也得放到次日。

  “李哥哥,可是你说过的,睡眠很重要。”

  “好吧,以宁先生也回屋歇了吧……巧儿你还真是什么都记得。”

  韩祈安看着这一幕,才想起还有桩事没与李瑕说。

  但汉中百废待兴,正是忙的时候,也只好再等些时日……

  ……

  直到两日后,李瑕才得以计划起吸纳关中流民之事。

  而杨果也已自昭通赶到。

  “阿郎久候了,因昭通城诸事需交割,耽误了不少时日……”

  杨果说过昭通的情况,喟然叹道:“一年未见,阿郎竟真做到了如此地步。”

  他这人,并不忠心于蒙古。

  他交往元好问这种不仕蒙古之人,作了大量的悼亡诗,“寒食清明几家哭,问来都是陈亡人”,足可见这一点。

  但杨果对宋廷也毫无好感。

  因此,他对宋军击杀蒙哥、击退蒙军之事并无太多感触,在意的是李瑕的势力。

  此时说的“如此地步”四字,指的是李瑕夺得汉中,而不是立了多大功劳。

  李瑕懂杨果,遂道:“当时说的‘六百里山川’让杨公误会了,如今这三千六百里河山,杨公可信我?”

  杨果抚须而笑,道:“三千六百里河山,可惜人口太少了。”

  “正有意请杨公主理此事。”

  李瑕于是说起汉中的免征之策、说起关中的战乱……

  杨果与韩祈安不同,文人气重得多。

  换句话说,理想主义、浪漫情怀更多……

  他不会考虑此事要耗费多少钱粮,是否会引来宋廷猜忌,闻言已激动起来。

  “敢问阿郎有多大决心?”

  “不论能迁来多少人口,我的决心都大到能包容他们。”

  “一石田租太高了。”杨果起身,上前两步,问道:“一亩地年交五斗田租,可否?”

  李瑕已能看到韩祈安在摇头,遂道:“此事,不可朝令夕改。但我保证,不论是关中来的,山西来的,必与汉中百姓一视同仁。”

  杨果又问道:“阿郎不怕有蒙军细作混在其中?”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