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第一狠人_一袖乾坤【完结】(56)

  “水西土司中以安氏为首。擒贼先擒王,擎之你率部先猛攻安氏族寨。”

  洪承畴肃声道。

  “末将得令!”

  赵良栋抱拳领命道。

  “给本经略狠狠的打,本经略倒要看看这些土司的骨头有多硬!”

  ……

  ……

  奉节这些时日到处洋溢着欢欣的氛围。

  听闻天子即将抵达奉节,奉节文武官员都鼓足了干劲,要让天子感受到大伙儿的精气神。

  御驾亲征这种事情放在历朝历代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今上有如此雄心,大伙儿自然便看到了希望。

  大明还是有机会中兴的啊!

  以文安之为首的官员一面清点粮草物资,一面整饬兵备,根本停不下来。

  只是这时候前线却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李国英利用十三勋前往奉节的空隙发动突袭,摧毁了一些戍堡,烧毁了一些粮仓。

  十三家采取的是军屯制度,每一粒粮食都是将士们在辛苦训练之余耕作得来的。如今就这么被一把火付之一炬,端是让人恨得牙根发痒。

  李国英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十三家主将在的时候屁都不敢放一个,等他们前脚一走,李国英后脚就搞起小动作了。

  得到消息后,李来亨、袁宗第等人心急如焚,连忙率部返回。

  原本他们是打算在奉节等天子驾临的,现在却是不得不提前回去主持大局。

  自家子侄虽然都是信得过的,但毕竟经验不足,不太应对的来这种场面。

  对此文安之自然不好干预什么。

  毕竟比起迎圣驾来说,保证十三家勋贵对于各自地盘的控制更为重要。

  而且天子一时半会也抵达不了奉节。

  等到天子真的抵达奉节了,再宣召诸位国公勋臣便是。

  文安之相信以当今圣上的英明,是不会计较这些细节的。

  或许这次在攻打重庆的情况下还可以趁机把十三家的地盘往东推进一些?

  也许可以顺势拿下夷陵?

  夷陵是文安之的家乡。但如今夷陵尚在东虏手中。

  文安之已经许久没有回过家了。

  如今他已经七十余岁高龄。

  人活七十古来稀,他真的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虽然文安之希望自己能够看到陛下光复两京中兴大明的那一天,但若是他万一熬不到那一天,要是能够看到夷陵再次回到大明治下,插上大明的龙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

  人越是上了年纪就越是怀念家乡的味道。

  夷陵,夷陵啊!

  希望老夫有生之年双脚能够再次踩在夷陵的土地上!

  ……

  ……

  第0046章 今非昔比

  向奉节行军的过程中,朱由榔从老翁口中了解到像他们这样结寨自保的村子在四川有很多。

  乱世人命贱不如狗,城头变幻大王旗。说不定前一刻四川还姓朱,后一刻就改姓张了。

  当然绕了一大圈,四川现在又姓朱了……

  普通百姓们为求活命,往往以村子为单位结寨自保。

  这样即便是有人想要来拉壮丁、苦力、夫子,也得好好掂量掂量。

  匹夫一怒,流血十步。

  或许他们最终不能改变结果,但拉上一些人垫背还是做得到的。

  像他们这样的微末小民在那些大人物眼里卑微的如同蝼蚁一般,只有抱团取暖才能稍稍让那些贵人有所忌惮。

  但是若是惹上大股悍匪,仅凭几百人是不可能抵挡的。

  是以老翁他们才想着举族投军。

  虽说在这乱世投军当兵也是九死一生,但至少还有活下去的希望。继续留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

  两权相害取其轻,他们做了最现实的选择。

  朱由榔也曾经想过沿途收编这些民风尚武的寨民。但细细一想这样还是太不现实了。

  北伐大军的粮草是定额分配的,多加上几百人还好说,要是加上几千上万人,一定会加速粮草的消耗,这会增加攻打重庆的风险。

  而重庆之战是朱由榔谋划许久的关键之战,丝毫不容有失。

  还是那句话,救十人百人不如救世人天下人。

  身为君王,以天下为重才是大仁。

  ……

  ……

  不得不说,四川的风景还是很秀美的。

  时值仲春,花红柳绿草木葱葱。

  朱由榔骑马前行,看到如画美景心情稍好了一些。

  “陛下,当初卧龙先生纵马蜀中时心中一直想的都是北伐大计吧?”

  不知何时李定国凑了上来,仅仅落后朱由榔半个马身。

  “应该如此吧。”

  朱由榔对诸葛亮还是很推崇的。

  内修外攘,固政安邦。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诸葛亮近乎是一个完人。

  但正因为他是一个完人,未能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就显得那么惨然那么悲怆。

  都说遗憾美,可在朱由榔看来遗憾怎么都算不上美。

  “蜀汉的实力还是弱了一些。”

  朱由榔摇了摇头。

  其实三国之中,就数蜀汉的实力最弱。

  别说和曹魏比了,就是和孙吴都比不了。

  这是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热血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