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第一狠人_一袖乾坤【完结】(598)

  马忠第一时间派人给成都方面送信求援,同时紧急组织人手准备守城事宜。

  保宁府是成都的一个重要屏障,绝对不容有失。

  要说李国英可谓是四川明军的老对手了。此人阴狠毒辣,手段残忍,为了达到目的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

  他憋了这么久,终于憋出了一肚子的坏水。

  不得不说李国英选择的进攻四川的时机很完美,恰恰是在太子和文阁老离开四川之后。

  天子和晋王东征时几乎带走了大部分主力。

  太子和皇族东迁又带走了几千锦衣卫。

  如今整个四川的驻军加在一起也不过几万人,十分捉襟见肘。

  李国英若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就要拿下四川,那真的有一场硬仗要打了。

  归根到底还是汉中的位置太关键了。

  方眼历史,历来是谁控制了汉中谁就占据了主动。

  如今汉中在清军手中,他们便进可攻退可守。

  明军则只能被动防御,而且不知道清军什么时候会突然杀出。

  这种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

  这次李国英入寇就是这样。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的示警。直到清军进入保宁境内,斥候才发出报告。

  马忠心里将李国英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但还是得亲自去视察城头防务。

  要是保宁城有失,巩昌王还不得把他的脑袋砍了。

  “都把石块滚木搬上来,仔细着点。鞑子若是来了,这些就是救命的家伙事。”

  马忠厉声下令道。

  在他看来清军是一定要拿下保宁的。

  没有保宁这个桥头堡,清军就是无根浮萍,立不住脚的。

  绕过保宁去打成都?这绝对是找死的行为。

  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没有接应点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包饺子一波吃掉。

  李国英又不是蠢材,这个道理还是应该懂的。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李国英都会尽力拿下保宁,再以保宁为中转站和补给点进一步向成都方向挺进。

  对明军来说保宁也是绝对不容有失的。

  所以马忠才会去向成都求援。

  只要成都多派一些军队来,守住了保宁那样成都也不会有危险。

  但如果保宁守不住,成都怕是也悬了。

  马忠最担心的是吴三桂在这个时候也派兵北上攻打建昌。

  建昌如今的兵力怕是一万都没有。

  若是只应付李国英明军勉强还能扛得住,再加上一个吴三桂,就真的顶不住了。

  好在吴三桂眼下已经和清廷翻了脸,跟李国英之间应该是不会有什么联系的吧?

  马忠摇了摇头不再去想。

  即便吴三桂真的要北上进攻四川也不是他能管得了的。

  他还是想想怎么抵挡李国英的攻势吧。

  保宁城中的百姓一共只有两万人,是一座真真实实的边关城池。

  马忠能够征集的民壮不多,不过他还是征集到了五千人。

  他下令命这五千民壮协助烧制金汁并搬运一些守城器械。

  若是清军攻城,这些民壮多少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

  ……

  第0489章 中计了

  李国英骑在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上,望着眼前一片金黄色的麦田,心里十分得意。

  这个攻打四川的时机他卡的特别好,正好是秋收之前的时节。

  如果时间稍早一些,粮食还没有成熟。若是来的晚了,粮食已经被人收走了,他们一粒也抢不到。

  现在这个时候将将好,可以把粮食进行抢收。

  比起银子,现在陕西清军更需要的是粮食。

  关中赤地千里,粮食连年欠收,这种情况下基本都是靠外省输入粮食来续命。

  之前主要是靠湖广,现在湖广被明军夺了,李国英断了奶只能另寻出路。

  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抢。

  四川是紧邻陕西的明军控制地区,又是明军控制地区中相对的软柿子。

  选这里下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国英的目的既然是抢粮食,那自然是抢了就跑。

  他并不会恋战,至于什么攻打府城就更不会了。

  最多打打县城的主意。

  这些县城基本都是夯土城墙,没有包砖。

  城墙的高度也很有限,攻打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当然李国英也只是打着看,如果势头不对立刻就会跑路。

  毕竟攻打县城的目的也是为了抢粮食,因为县城的粮仓里粮食储备很多。

  但李国英是不会守城的,因为他知道不可能守得住。

  明军是不容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的。

  李国英很识趣很识时务,抢了就跑是最好的选择。

  清军们看到金黄色的麦子就像是看到了金子一样,双眼冒光十分兴奋。

  他们提着横刀前去抢割麦子,然后放到身后的背篓里。

  若是被人看到简直要跌掉下巴,这哪里是什么军队啊,分明就是一群农夫。

  不过清军们似乎却毫不在意。

  他们只关心能够抢到多少粮食,这关系到他们今年能否吃饱肚子。

  仅靠关中的存粮肯定是熬不过这个冬天的。

  李国英对目前的情况很满意,貌似明军还没有出城求战的意思。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热血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