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第一狠人_一袖乾坤【完结】(732)

  决战无非两种形势,一种是守城,一种是野战。

  苏克萨哈更加倾向于后者。

  毕竟八旗军的优势在于骑兵。

  如果一味的困守于城内,等于是自废武功,自断臂膀。

  这种蠢事苏克萨哈自然不会去做。

  他召集了各心腹部将,商议布置了具体策略。

  兖州府的地形相对平缓,兖州城也没有什么险要地势可守。

  所以城外的一片老树林就成了苏克萨哈唯一的选择。

  这里是进攻兖州城必经之地,郑成功要攻打兖州势必会经过此处。

  苏克萨哈要做的就是伏兵于此,等着郑成功送上门来。

  ……

  ……

  “何总兵,前边就是我口中说的老树林了。”

  一名明军斥候十分谨慎地说道。

  他几次三番来此探查,发现此处是一处伏兵的好地方。

  如果明军能够提前在此驻守,不论是主动出击还是玩一把阴的都是极好的。

  通常来说清军都会龟缩在城内,等于拱手把这块伏击地让给了明军。

  何守义仔细想了想,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法子。

  “嗯,速速派人前去告知忠王殿下,把这个想法跟他说清楚。”

  何守义此次的使命很清楚,不是强攻滋阳城,而是尽可能的打探到有用的情报。

  郑成功明确的告诉他不可浪战,何守义自然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

  “遵命!”

  ……

  ……

  在邹县休整了一段时间后,郑成功率领明军主力向兖州府城滋阳进发。

  对郑成功来说,他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一场战斗,而是整个山东战局。

  所以自始至终他都需要保持一个合适的节奏。

  甚至他所率主力进攻兖州的时机都是经过提前策划过的。

  为的就是和他长子进攻登莱的时间保持大致一致。

  这样清军同时便对两股压力,首尾不能兼顾。

  从地理位置来看,兖州是山东的南大门。

  拿下兖州既可以继续北上威胁青州、济南,也可以和进攻登州的郑经配合夹击莱州。

  不管怎么看,此战都是必须要胜的。

  所以郑成功难得的求稳,并不着急快速打出战功。

  在向滋阳城进发的过程中,郑成功接到奏报,说总兵何守义在滋阳城外不远处发现了一处合适的伏击地点。

  此处是一片老树林,可以容纳几万名士兵。

  郑成功大喜,且不管清军会不会主动出战,他们如果能够提前占据此处老树林,就等于占据了先机。

  毕竟隐藏于树林里,就相当于是藏身暗处。

  敌在明,我在暗,自然是有利于发挥的。

  郑成功遂下令急行军,要在天黑之前赶到滋阳城外。

  ……

  ……

  就在郑成功快要抵达滋阳城时,看到官道上驰来一队兵马。

  只见黄尘滚滚,遮天蔽日。

  郑成功暗暗皱眉,警惕的下令全军戒备。

  如果是清军,那他一定要做好开战的准备。

  虽说明军一路急行军,但体力分配的还是不错的。

  此时开战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等到郑成功看清楚来人的旗帜时方是长松了一口气。原来是自己人!

  这支兵马毫无疑问是何守义统领的了。

  很快双方就再次碰面,这也是自二人自离开徐州后再聚首。

  何守义翻身下马,快步上前冲郑成功行礼。

  “末将何守义参见忠王殿下。”

  郑成功笑道:“何总兵快快请起,快来跟本王说说如今滋阳城的情况如何了?你派来的那个信使本王已经见过了,听说滋阳城外有一片老树林,十分适合伏击。本王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去看看了,究竟是怎样的一片老树林能够得到我们何总兵如此盛赞。”

  他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何守义面色顿时憋得通红。

  “咳咳……”

  何守义清了清嗓子,有些尴尬地说道:“忠王殿下,末将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郑成功摆了摆手道:“但说无妨。”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末将确实觉得此处老树林十分适合伏击,便命人去给您报信。可是后来末将发现苏克萨哈也对这老树林起了心思,竟然将城中主力军队悉数调去此处伏击。”

  “哦?”

  郑成功直是吃了一惊。

  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双方想到了一处去。

  如果要这么说的话,苏克萨哈是打算在城外和明军野战了?

  谁给他的勇气?

  “当真如此?”

  “千真万确。”

  事关重大,何守义自然不会胡说。他也是派出斥候几次打探才确认了清军已经把城外的老树林作为伏击地点。

  “既然如此,那本王就得好好策划一番,请他喝一壶好的了。”

  郑成功并不是一个冒进的人。

  但既然苏克萨哈都送上门来了,他如果再不主动一些,就真的有些说不过去了。

  清军以为骑兵是他们的优势,所以决定野战。

  那郑成功就告诉他什么叫做克制。

  论火器,大炮就是骑兵的亲爹。

  你不是骑兵犀利吗,看看有没有我的火炮犀利。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热血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