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美国人:民主历程_[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完结】(192)

  还有一种老生常谈认为:高等教育是培训男人搞专业的,对女人没有什么用。这种反对意见也行不通了。这些新院校开设了一些新科目,对家庭主妇非常有用。“家政”(Home Economics,这也是一个美国创用语,最初出现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了一门高等院校的科目。早在一八七一年,艾奥瓦州立学院就在“女子课程”中列有“家庭经济”,由第一任院长的夫人讲授烹好课。堪萨斯和伊利诺伊随之也开设了缝纫和把化学应用于食物的课程。到了一九○五年,由赠地开办的十八所院校(多半是在西部)已设立了正规的家政系。一九二○年时,男女同校已成为一种既定的美国制度,大学授予的学位中已有三分之一为妇女所得,这些妇女大都是男女同校的学生。美国南部白人与黑人种族隔离的现象,表现在赠地办学时为黑人另立院校一事上,因为南方的白人认为,比起把黑人吸收到单一的高等教育民主体制中去,这样做引起的反对意见会少一些。一九三八年以后,最高法院宣布了一系列裁决,维护黑人公民分享高等教育共同利益的权利。

  现在人们认为,每一个美国公民不仅有权受到教育,而且有权受高等教育。在独立革命结束后,退伍军人都分得土地;新的美国世袭财产则是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按照《士兵权利法》可以获得联邦津贴(每年学费和书费合计五百美元)及每月补助费五十美元(后增至六十五美元),使其能完成四年的大学教育。参加朝鲜战争的退伍军人按照法律(一九五二年公法第550 号),也享受类似权利。这项方案于一九五六年结束时;已有好几百万美国人由此进了高等学府。

  在赠地兴办学院的时期,对于教育这个新宗教,还有其它虔诚的行动。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是私人大举兴办慈善事业的时期。美国最早的私立高等院校如“哈佛”、“那鲁”、“普林斯顿”、“达特默思”、“阿默思特”,开办之时资金都比较少,后来才得到慷慨的公众赠与以及原创办人忠诚的后代子孙有限的慈善捐款。南北战争以前靠捐资兴办的新兴院校只有教派捐助的少量资金,或者地方社会一些零星的资助。十九世纪末叶,教育慈善事业的发展达到了新的规模。约翰斯·霍普金斯干过代理商、银行家、船主,也是巴尔的摩一俄亥俄铁路公司最大的股东,赚了万贯家财。一八七三年他捐赠七百万美元创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他的这个壮举给美国人大量捐助教育事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许多美国大富翁可以拿他当榜样了。安德鲁·卡内基从他在钢铁业赚得的大量财富中出资兴办“卡内基学会”(一九○二年)以促进科学研究,又设立“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一九○五年)及“卡内基协会”(一九一一年)以推动科学和人文学科,他还帮助在全国各地建立数十个公共图书馆。利兰·史但福由于修筑西部铁路而赚了大钱,他出资创办史但福大学以纪念他的儿子小利兰·史但福,并在临终时再给大学捐资二百五十万美元。约翰·洛克菲勒从他的标准石油公司所赚利润中拿出一千万美元于一八九一年创办芝加哥大学,并在后来继续慷慨资助该校。詹姆斯·杜克创办美国烟草公司,于一九二四年成立托管机构,总资金约一亿美元,用以创办杜克大学。诸如此类的人物比比皆是。

  除了屈指可数的寥寥几个人外一一洛克菲勒中学毕业、史但福上过专科学校一一所有捐款创办高等学府的人都是靠自我奋斗起家的创业者,他们本人所受教育极少或根本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他们这样慷慨捐献只能说是出自一种信仰。他们捐钱给大学是他们对欧洲人的“大学”概念表示反感的一种方式。马修·瓦萨曾公开表示,他有一种民主愿望,要证明追求知识无损于妇女的健康,因此他支持争取妇女选举权的运动。史但福建校旨在“使学生具有能力获致个人成就并在生活中成为直接有用的人材。”一八九一年,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总裁昌西·迪普在德雷克塞尔研究所成立典礼上,表示不满说;古典高等学府的文化已经成了“江湖骗子的虚饰,归根结底是纨挎子弟装磺门面的东西。”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文化,不管是就其崇高意义来说还是就其降低品格的用途来说……旧教育只培养智慧。新教育培养的不仅是智慧,也培养筋肉和感官。旧教育给知识分子以大量知识,这种知识只在图书馆里有用,在商店中却无用处。”

  这种了不起的行动模式一一赚大钱的人慷慨资助高等教育事业——证实了美国的一种正统观念。如果新的百万富翁重新考虑他们聚集财富的手段,如果他们受到平民党人、进步分子及专门报道丑闻者的指责而感到内心不安,这或许正是他们解救自己的途径。正如亨利八世把没收修道院得来的钱财建立“三一”学院一样,现代的巨富想要进入民主天国,或至少盼望得到一个荣誉学位以赦免他们在企业中的罪过,于是便对教育事业这个大教堂慷慨地送一笔礼。

  五十三 对“无能者大军”的教育

  为学生的智力(以及体力)作准备,使其能适应真正的“高等”教育,必须在初级阶段的教育之上设置预备性的教育机构并对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显然,满足这种需求的办法是设立“中学”(high school)。这个词本身就是个美国创用语,出现于十九世纪初,用来指高于初级水平的任何学校,这种学校教给学生“使青年适合上高等院校的所有科目”。这些中学必须是普及的、免费的和大众的,这样才能使民主的教育体制臻于完善。任何现代国家都从未有过这样的需求,因为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从来没有这样多、这样广。到了一九○○年前后,美国已有那么多大学和学院,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进去,至于如何使“每个人”具备入学的条件,这倒使人们开始感到为难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