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陈布雷大传_王泰栋【完结】(53)

  陈布雷说:“蒋先生,此文之作,盖欲暗示日本以中国决不可屈服,日本决不可不认识东亚安危之计。同时痛斥其野心军阀之无知。即或未能打消其侵略之妄念,也可望稍缓其逼我的气势。不过这篇文章,不能以你的名义发表……”

  “对,对,”蒋介石在病床上屈起身子说,“不能用我的名义,也不能用你的名义。我思之再三,用你的名义,人家也知道是我授意的。”

  “敌乎?友乎?”(2)

  徐道邻陈布雷听到这里,心里一块石头放下了,他问:“委座,那么以谁的名义发表好呢?还有,发表在哪一个报刊上好呢?”

  “这个,嗯,我思之再三,”蒋介石托着腮说:“还是以徐道邻名义发表为好(徐道邻后曾当过铨叙部典试司司长),论职位不大不小。登载在10月号的《外交评论》上,你看怎么样?”

  徐道邻是北洋军阀徐树铮的儿子,陈布雷是认识的,便说:“蒋先生,这样处置好,徐道邻,名字也不错,慢慢与邻邦道来嘛。”

  “对,对。”蒋介石兴致很高。

  陈布雷住在溪口剡溪畔的小洋房内,绞了十多天的脑汁,一共写了8个部分:

  一、引言——中日间的僵局。

  二、就中国立场说明僵局延长之利害。

  三、为日本打算说明僵局延长之利害。

  (一)日本如欲以海军力量封锁中国海岸,将成为世界公敌。

  (二)日本如欲造成第二、第三“满洲国”,绝非日本财力及军力所许可。

  (三)日本如对中国正式出兵,仍不能达到彻底消灭中国的目的。

  四、中国方面之错误与失计。

  (一)失却时机之错误。

  (二)不彻底实行革命方略之错误。

  (三)判断对方的错误。

  (四)审察自力的错误。

  (五)观察第三者的错误。

  (六)内部凌乱的错误。

  (七)感情用事的错误。

  五、日本方面的错误(一)——直接的对中国认识之错误。

  (一)对中国目前国情认识的错误。

  (二)对中国历史与时代认识之错误。

  (三)对中国国民党观察之错误。

  (四)对中国当代人物认识之错误。

  (五)忽略中国国民心理之错误。

  六、日本方面的错误(二)——间接的国际间举措上之错误。

  (一)脱退联盟而孤立的错误。

  (二)亚洲门罗主义的错误。

  (三)自造错觉之错误。

  七、中日两国所应认识之要点及应采之途径。

  (一)中国所应认识及应取之途径。

  (二)日本所应认识及应取之途径。

  八、结论——解铃还须系铃人。

  在《引言》部分一开头说:“世上论述中日问题论文,已经很多……凡一般政治学者所已经论到的,我无须赘言;但一般所忽略或有所避忌不言的,此文将倾量尽述而无所隐饰。知我罪我,听诸读者。首先我敢说:一般有理智的中国人都知道日本人终究不能作我们的敌人,我们中国终究须有日本携手之必要。我想日本人士中间怀抱同样见解的,当亦不在少数……”写到这里,陈布雷不禁颤抖了一下,他猛吸一口烟,因为现在讲“日本人终究不能作我们的敌人”,很可能会被青年学生骂作汉奸,那中央大学学生请愿时,涌到外交部长王正廷的办公室,一时火起,把红、蓝墨水当做武器,弄得王正廷下不了台的情景,陈布雷是知道的。而这个王正廷,浙东奉化老乡,在巴黎和会时拒绝签字,不是也以爱国而赢得过广大青年的爱戴吗!从五四运动到九一八,无非是执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从爱国而变成卖国,终于下了台。陈布雷越想心越寒,但是他不得不写下去,反正不是以自己名义发表的。第八部分《结论——解铃还须系铃人》中,陈布雷挥笔写道:“中国古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打开僵局的责任,毕竟还须日本来承当。总而言之,中日两国在历史上、地理上、民族的关系上,无论哪一方面来说,其关系应在唇齿辅车以上,实在是生则俱生,死则同死,共存共亡的民族。究竟是相互为敌,以同归于尽呢,还是恢复友好,以共负时代的使命呢?这就要看两国,尤其是日本国民与当局有没有直认事实,悬崖勒马的勇气,与廓清障蔽,谋及久远的和平。”

  “敌乎?友乎?”(3)

  《敌乎?友乎?》一文发表后,日本军阀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扩张。次年1月27日,蒋介石对日本记者谈话:中国不愿世界有战争,解决中日问题,应以道德与信义为基础。可是日本方面根本不理睬他送过去的秋波,反而在华北不断扰乱,制造事件。

  陈布雷向蒋介石报告道:“蒋先生,徐道邻文发表,各报转载,徐名噪一时。徐道邻又向中央控告其父系冯玉祥主使所杀,更为轰动!”

  “没有其他议论?“蒋介石问。

  “也有半信半疑者,有谓此文非徐所写,而出自别人手笔,且系当局授意者。”陈布雷已经听到有人猜测是他所写,但他不敢向蒋介石说;还有更难听的话,他更不敢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