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京大屠杀_洞富雄【完结】(8)

  不管怎么说,第十六师团的“战斗行动”似乎是极端残酷的。当时陆军省人事局助理课员额田坦在其《回忆陆军省人事局长》 一书中, 据说有这样一段叙述:“十三年元旦,笔者曾随从阿南人事局长在南京告知松井军司令官;据局长指责说,‘第十六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的战斗指导是违背人道的’,慨叹武士道精神堕落了。”(前引《昭和的历史》3,第二六六页)

  扬子江上的惨剧

  据说,在十二月十三日南京陷落那天,不仅在扬子江岸边,而且在扬子江面上也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军民被日本军杀害了。这些情况,在上述佐佐木旅团长的手记中也有记述。十二月十三日,无数南京市民和中国兵准备离开即将沦陷的南京城,渡江逃到北岸, 却遭到日本军的扫射, 全都死亡。石川达三对当时的悲惨情景在《活着的士兵》中这样描写说:“挹江门直至最后未遭日本军的攻击。城内的残兵败卒土崩瓦解,通过这个唯一的城门逃到下关码头。前面就是江水,没有—艘可以渡江的船,陆地上也没有一条可逃的路。他们抓住了桌子、圆木和木板等一切可以漂浮的东西,企图横渡宽广的长江,逃向对岸——浦口。其人数大约有五万,只见一片黑压压的人群向江对面游击,简直看不到江水。抵达对岸一看,日本军已抢先等在那里。机枪声响起来了,好像点点雨水打在江面上。人们要想返回已不可能,日本军己在下关码头布下了机枪阵地。对由上漂流而下的残兵败卒,则由驱逐舰给予最后一击。”《活着的士兵》固然是一部小说,但作者石川达三作为中央公论社的特派记者,曾在南京沦陷后不久进入南京城,因而肯定听到了当时日击者真实的亲身感受,并如实地作了记述。

  尽管如此,“大约有五万”名中国兵企图渡过扬子江而出现在江面上,这个数字颇难令人相信。我认为,被害的也不只是中国兵,南京市民也为数不少。

  关于出现在扬子江上的这幕惨剧,应征入伍参加第六师团第十三联队的二等兵赤星义雄在翌日——十四日因公去下关时,曾在那里看到过实际情景,他著书叙述如下:

  十二月十四日,我们穿过南京城,向扬子江岸边进发。正好是到中华

  门的对侧、重炮阵地狮子山。

  中国人在山中挖了岩盘,开出了一条路,可以让一辆车子通过,大约

  每隔五十米的地方,置有大炮。据说,那是为了阻止日本海军的袭击。当

  然,敌人已经无影无踪了。

  从那炮台上,俯视眼睛底下流动的扬子江,远远望见许多像是木棍似

  的东西在漂流。

  我们下了狮子山,向扬子江岸边走去。一路上我们看到躺在地上的中

  国兵的尸体,有的没有头,有的只有上半身,说明了攻击相当猛烈。

  扬子江岸边的码头与普通码头一样,是船只启航和停靠的地方。站在

  码头上观看扬子江的流水,这时,一幅无论如何也令人难以置信的情景展

  现在眼前。

  两千米,不,也许还要更宽一些,在这宽阔的江面上,漂流着数不清

  的尸体。一望无际,满眼皆是尸体。江边如此,江中心也是如此。那不是

  士兵,而是老百姓的尸体,其个有成人,也有儿童,男男女女全都漂浮在

  江面上。尸体像“木排”那样,缓缓地漂流着。朝上游看去,尸“山”接

  连不断。似乎可以想见,那接连不断的“山”是看不到边的。

  看来至少有五万人以上。而且几乎都是老百姓,扬子江的确成了“死

  尸之江”。

  对此,我听说是这样的:

  前一天,撤出南京城的几万中国军队和难民从下关码头——距那里八

  公里左右的上游——出发,企图挤上一艘仅可乘五十人左右的渡船,逃向

  对岸。

  在进攻南京城的战斗最为激烈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军舰装载大炮和机

  枪溯扬子江而上,伏击撤退的军队和难民。在他们的渡船驶抵对岸前,海

  军就放炮开枪,一齐射击。猛烈的枪炮扫射,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巨响。渡

  船直接中弹,被打得稀巴烂,全被击沉。

  我听到这些话,当时心中就想:“为什么连对毫不相关的人也……”

  后来,我觉得这不正是“南京大屠杀”的实际情况吗?(前引《扬子江在

  哭泣——熊本第六师团出兵大陆的记录》,第二十八至三十页)

  这一记述,看起来好像有些混乱。那是指:当时赤星站在扬子江岸边,属下头码头地区,但说中国军民遭受日本海军舰艇扫射的地方,却在距那里八公里左右的上游——“下关码头”。从《活着的士兵》一书引文中可以了解到,前一天在扬子江发生惨剧的地方,是在下关前面,然而据赤星所说,是在距下关八公里左右的上游,也有许多准备渡向对岸的南京市民遭到舰艇的扫射,落得了被害的悲惨命运。可想而知,十四日在下关前面的江西上看到的几万市民的尸体是从那边漂流过来的。据说,扬子江尸骨成堆,都埋在江边,怎么也不可能漂流到下游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